最近,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正在热映中,截至目前,该片总票房破6亿元,豆瓣评分高达8.2分。
《长安三万里》中一共出现了48首经典唐诗,而这部与唐诗有关的动画电影还引发了一个难得的景象: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在影厅里一起背诵电影里的唐诗。
《长安三万里》剧照
虽然《长安三万里》反映的是唐时长安,而非今日西安,但是巧妙借助各种文化现象做旅游文章,一直是西安文旅擅长的。
据说,某猪旅行联合西安市曲江新区和《长安三万里》电影出品方推出了6条IP同款暑期研学线路,销售额已超过300万元……
而这,只是西安文旅又一次“妙手”之作,这座千年古城早已凭借诸多文旅融合项目火热出圈。
7月中旬的西安,华灯初上,灯火阑珊。
大唐不夜城外,人头攒动,身穿唐装的少女摇着团扇缓步而过,醉酒吟诗的李白不经意间与游人擦身而过,引发人潮汹涌。
城外的白鹿原上,白鹿仓景区的民国街区上演着民国时代人们生活场景,仿佛时空穿越,令人如梦如幻。
最令人流连忘返的是“长安十二时辰”主题唐风市井街区,这个根据同名网剧打造的主题街区,人们不仅可以看到杨贵妃、张小敬、李必、崔器等剧中角色,还能与这些NPC进行互动,体验不一样的大唐风华。
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
凭借“唐食嗨吃、换装推本、唐风雅集、微缩长安、情景演艺、文化盛宴”等六大沉浸场景,西安让游客真正实现了“梦回唐朝”的愿望,也成为拉动西安旅游经济的重要增长引擎。
西安旅游业的火热程度,仅从今年“五一”黄金周的数据就可见一斑。
今年“五一”假期,西安位列国内十大人气旅游城市、十大旅行热度最高城市和十大出游热门航线城市。
来源:同程旅游
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公布,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国内旅游出游合计2.74亿人次,同比增长70.83%;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480.56亿元,同比增长128.90%。
数据显示,西安同期接待游客1330.5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7.46亿元,同比2019年分别增长19.23%、29.59%。
而根据同程平台监测,2023年“五一”节假期间,西安旅游订单量、消费金额分别较2019年同期增长177.48%和217.95%。
同期,西安在餐饮、文娱、购物等消费方面则分别达18.79%、11.07%、25.42%,相比于2019年上升显著,分别增长1.39、6.37、19.06个百分点。
其中大唐不夜城景区接待游客177万人次,同比增长143%,“三河一山”绿道接待游客43.34万人次。
随着暑假到来,西安官方数据统计称,不到一个月时间内,全市各条线路游及一日游等度假商品预订量环比增长165%,西安市内博物馆门票销售额也环比增长279%。
显而易见,伴随《长安三万里》的热映,西安的“西引力”效应还将继续火热下去。
值得一提的是,西安的旅游总收入中,夜间消费贡献了不少。根据美团、大众点评数据显示,西安近期夜间消费规模占比约65%,较去年同期增长159%。
西安各大唐代市井风情几乎都是以夜晚为背景,以沉浸式体验的方式,展现最真切的“长安夜未央”历史场景。
大唐不夜城夜景 来源:大唐不夜城官方号
通过整合夜间消费资源,挖掘夜间消费潜力,升级创新夜间消费场景,西安构建了不一样的“游玩+娱乐+消费”的文旅经济格局。
华清池的长恨歌、白鹿原的影视城、洒金桥的小吃店、小南门的菜市场……人潮涌动里,看着越排越长的队伍,不少西安市民感慨:“感觉游客就没回去!”
不过,与西安文旅火爆场景相比,国内某些地方却因为各种负面新闻缠身,不仅背了骂名,导致游客数量直线下降,根本原因就是固守传统的“门票思维”。
最近传出的黄河壶口瀑布、新疆赛里木湖旁的连霍高速、云南梅里雪山景区附近的214国道旁、青海湖环湖、金沙江大拐弯等多地景区,都因在外围大肆修建围墙,以及设卡乱收费等现象,屡被网友质疑。
虽然事情发酵后,当地政府与景区管理部门顶不住压力,将某些地段的围墙拆除,可有形的围墙好拆,景区管理者心中的“门票思维”却难以拆除。
壶口瀑布拆除围墙 来源:中国之声
长期以来,由于门票经济一直是当地旅游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得许多地方的旅游管理部门对旅游的理解,就是跑马圈地、造景、修路,然后靠卖门票赚钱。
持这种“门票思维”的景区管理部门,很少会主动去提升服务质量,也不重视旅游项目升级,基本就是一锤子买卖,对游客的旅游体验如何并不在乎。
旅游景区靠收门票维持基本运营,无可厚非,但如果只有“门票思维”,希望靠舒舒服服卖门票挣钱,不想办法以“产品思维”去升级旅游产品,很容易就被眼前利益所诱惑,从而失去更大的文旅消费市场。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上述与“围墙事件”有关的景区,暑假旺季到来时,游客数量都比同期下降许多,很难说与之前负面新闻以及“门票思维”无关。
文旅产业需要学习互联网的“产品思维”,是指眼光不再只盯着门票,而是将整个景区乃至一座城市,全部当作“产品”来精心打造,实现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等一系列的消费升级。
互联网行业所说的“产品思维”中,产品即用户,也就是企业必须时刻站在用户角度思考问题,想方设法去设计和开发用户需要的产品,当产品不能很好满足用户需求时,就得立即对产品进行迭代或升级,满足不断增长的用户需求。
同时,虽然互联网企业为了获取流量,初期都会采取免费模式,比如试用期免费、开店免费……但最终会通过各类增值性服务获得更大收益。
事实上,已经有不少城市正悄悄将互联网的“产品思维”用在了自己的文旅产业上。
比如杭州,自从2002年拆除西湖边上的围墙后,尽管每年因为门票收入损失数千万元,但也因西湖的免费游览,给杭州带来更为惊人的旅游收入。
2002年,杭州旅游总收入为294亿元,而2019年已经达到惊人的4005亿元。
实际上,杭州旅游部门有个“241算法”,即每名游客在杭州多逗留24小时,当地旅游年综合收入会增加约100亿元。
其中奥秘在于门票免费了,却使得客流量增加,带动住宿、餐饮以及零售服务等行业的快速增长,从而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
杭州西湖景区 来源:杭州发布
相比杭州,西安文旅的“产品思维”更进一步,通过将历史文化融入旅游场景,打造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文旅项目。
近年来,西安积极打造“高颜值”“文艺范儿”“沉浸式”主客共享的文旅项目,以“重体验+高融合+强科技”三张文旅新场景王牌的加持下,开创了以历史场景为主的旅游新模式。
从大唐不夜城、“长安十二时辰”,到白鹿仓景区,这些令人身临其境的场景和表演统统免费,吸引了一波又一波的游客来到西安。
穿插在这些文化风情街区其中的,除了各类餐馆、商铺,还有与景观相结合的博物馆、非遗体验店、文创店,这种耳目一新的文旅融合模式不断激发着游客的消费热情,成为推动西安旅游业爆发式增长的重要因素。
人在景中,景在城中,西安极具特色的文旅融合项目已经成为城市一张亮丽名片,吸引着游客来探寻古老文化、体验新式消费。
作为一座千年古都,西安相比其他城市有着更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但早年间的西安旅游与内地很多城市一样,也是以观光旅游、门票经济为主。
游客来了,也就跟着旅游团转转大雁塔、兵马俑、城墙等传统景区景点,旅游纵深性不够,缺乏相应的文旅融合项目。
随着国内城市在旅游项目上各显神通,西安市意识到,旅游业已成为加速城市经济提升的最快途径,更是打响城市品牌的最好方式,决心以“产品思维”重塑城市的文旅产业。
西安首先从网红营销上找到了解决之道,从永兴坊的“摔碗酒”到大唐不夜城的“不倒翁小姐姐”、戏剧《再回长安》演出、花车斗彩表演等,围绕“夜经济”,西安市做足了文章,找到了文旅融合之路。
花车斗彩表演 来源:大唐不夜城官方号
熬过疫情之后,国内旅游业迎来井喷,西安的夜间文旅也越来越火。
这期间,大唐不夜城步行街、西安城墙景区、北院门历史文化街区和易俗社文化街区,先后两批入选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西安也早已是全国夜游名城。
2023年,西安文旅的目标是全年旅游总收入达到2400亿元以上,始终保持西安文旅处于全国第一方阵。
仅从已经公布的西安一季度旅游收入和热度来看,西安文旅的这个年度目标实现起来并不困难。
在大唐不夜城、大唐芙蓉园、长安十二时辰等热门文旅IP的加持下,西安一季度旅游收入达到530亿元,同比增长2.5倍;接待国内旅游者4500万人次,同比增长1.5倍,而且热度始终未曾消减。
一座城市的文旅经济也不再是简单的景区旅游,而是触达整座城市食、游、购、娱、体、展、演等在内的多元化的消费场景。
内藏全球最大室内瀑布、直通6楼的超长扶梯……位于西安最繁华地段的赛格国际购物中心,昔日的购物中心已是著名的网红打卡地。
有“西安最美书城”之称的曲江书城,三层的折纸天桥-时光廊桥,以及二层的茶文化体验馆,读者不仅可以徜徉在书海中,还能体验到最正宗的茶文化,同样是游客来西安旅游必打卡的网红景点。
城市内,各种网红打卡景点通过多个社交平台传播,吸引了更多游客来到西安。
一系列文旅融合项目,成功带动了西安市的消费市场。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西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60.02亿元,同比增长10.1%,较上年同期提高19.9个百分点,跑赢全国4.3个百分点。
这说明,游客到了西安,除了逛景区,更敢于花钱,也有地方花钱。
一座城市旅游经济的发展高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的城市活力和经济水平。
在去年超越东莞、南通之后,2023年一季度,西安继续位列全国24座“万亿城市俱乐部”行列,更凭借7.6%的增速,领跑“万亿之城”。
2023年一季度中国内地万亿城市GDP数据
西安的“西引力”效应不仅表现在旅游业,还有人口增量。2022年末,西安常住人口达到1299.59万人,较2021年增加了12.29万,人口增量仅次于杭州、合肥,位居全国第三。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中,贯穿千年的诗句,记录了乱世的愁思,也描绘了美好的期待,更为西安赓续了千年文脉。
今日的西安,诗意已是旅游的灵魂,旅游又成为诗意的载体。
在这里,诗和远方早已融为一体,抚慰奔波的疲惫,照亮庸碌的日常,让人们再一次体会到千年诗意的隽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