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庸新书——《两京十五日》精读笔记①太子即将到达

开满鲜花 2024-09-07 00:28:21

NO1:北京——南京,太子即将到达

第一二天读,先是略读,以便快速进入故事情节对故事发生的背景有个大致的了解。

《两京十五日》简介:

马伯庸全新长篇历史小说。四个痴人、十五天、两千两百余里路的心灵之旅。千里长河,星夜奔驰,四面楚歌,命悬一线。太子这一场沿着大运河的极速奔跑,跑出了权与民意的博弈,跑出了宫闱与官场的心机搏杀,跑出了纠葛数十年的复杂恩怨,也跑出了从崇高到卑贱的幽微人心。这是一个小捕快、一个女医生、一个芝麻官和一个当朝太子的心灵之旅,一幅描绘明代大运河沿岸风情的鲜活画卷。

今日开始细读。

故事背景,永乐皇帝的儿子洪熙皇帝想迁都南京,派太子朱瞻基由北京出发去南京打前站。

而南京——金陵城,正遭受着“天灾”。

大明最壮美华丽的巨城,此时像一个匍匐在地的囚徒,正俯首挨受着天威的杖刑。在震动声中,奉天殿内一座镏金漏壶轰然倒地。它的浮标,永远停在了大明洪熙元年五月十八日(丁亥),子时。

南京地震这一段,写得很美,拟人化的笔法,就很有了悲情色彩,同时也带出故事发生的具体时间。

对,时间!

虽然,目前还没读到时间的紧迫性所在,但是,书名既然叫做《两京十五日》,那时间必然是重要的情节推进因素。时间顺序虽然不一定就是主线,但一定是串起全文的脉络之一。

所以,开篇点明时间,且具体到年月日时,应该是不只为记录地震这么一个功能,还是在为以后情节发展做基本铺垫。

另外地震,也并不寻常。

一是,四个多月的时间内,大大小小三十多场地震,被坊间谣传皇帝非正统传位,惹真龙发怒翻身所致。

二是,刚刚决定要迁都,便频繁地震,这里定有蹊跷,似是一场谋权篡位的巨大阴谋。

阅读的张力就有了。

加之——

“这是二十七岁的太子第一次独立处理政事。往小了说,这是天子在考验储君的资质;往大了说,这是关乎大明百年兴衰的节点。天下人都在拭目以待,看他能不能把握住留都的局面,”

而朱瞻基的人设也有交代:“纵然心性贪玩,总算分得出轻重缓急。”跟历史基本吻合。

你是不是觉得,精彩好戏,即将开锣?

【人物历史背景:】

朱瞻基的父亲明仁宗朱高炽,曾经有还都南京的意愿。洪熙元年,因为南京屡次发生地震,所以其父朱高炽借此派朱瞻基前往南京拜谒明孝陵,并居守南京,或许是想为还都南京做准备。

明仁宗五月时患病,急召朱瞻基回北京。然而天不遂人愿,六月朱瞻基抵达时,明仁宗已崩,于是继承帝位。

这就是本书成立的历史背景。

而朱瞻基,作为永乐帝的孙子,也值得大书特书。据说,他的出生,促使永乐帝下决心夺取皇位。

朱瞻基是朱高炽与其嫡妻张氏所生的长子。

在朱瞻基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的祖父——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作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的父亲朱元璋将一个大圭赐给了他,在古代,大圭象征着权力,朱元璋将大圭赐给他,并对他说:“传世之孙,永世其昌”。

朱棣这个异常吉祥的梦醒了,朱瞻基这位“传世之孙”降生。

朱瞻基幼年聪颖,深得祖父朱棣的喜爱。永乐帝其实不喜欢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却超级喜欢这个孙子,并册立他为皇太孙,确立了他的地位。

他多次跟随明成祖朱棣征讨蒙古。

继位后,开创“仁宣之治”。

说几件与他有关的小事儿吧。

明宣宗又称宣德皇帝,其文化代表为宣德炉。

他从小喜欢蟋蟀,人送外号“太平天子,促织皇帝”。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促织》,就提到:“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说宫中尚此戏,其实就是在说皇帝的个人嗜好。

他,还有一个创举,教太监读书识字。设立内书院,令大学士教导宦官读书识字。这违背了太祖朱元璋祖制“内臣不许读书识字”。从此,能够读书认字的宦官们具备了查看奏章,参与政事的基本能力,开启了明代宦官干政之先河。

他艺术造诣很高,是位画家。这样的人物,真是难得。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