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突破!华中农业大学11年科研攻关,实现玉米机械化收割

红鑫心科普社 2024-11-14 07:28:32

红鑫科普社导读

玉米在中国农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你知道吗?高水分的玉米在收割时可真是让农民们头疼不已!

机械收割难以进行,损失更是不可避免。

最近有个重磅消息传来,华中农业大学的研究团队经过11年的努力,终于找到了一种关键基因,能够降低玉米的籽粒含水量!

玉米的现状与挑战

玉米是我们国家种植面积最大、总产量最高的农作物,这一点毋庸置疑。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玉米在我国的种植面积已经超过了6亿亩,年总产量也一直稳居前列。这么大的规模,必然也会带来相应的问题,比如在收割的时候,玉米籽粒的含水量过高会给机械化收割带来困难。

我国的玉米收割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人工收割和机械收割。

人工收割在以前的确为我们国家的玉米生产立下了赫赫战功,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进步,我们逐渐发现这种方式在效率和成本上已经无法与机械收割相抗衡。

即便是在玉米的故乡——中国北方大平原地区,依靠人力完成的收割工作已经很难让农民满意,因为他们总会担心自己不能在最佳时机完成收割,导致玉米籽粒含水量过高,进而影响储存和运输。

虽然目前已经有很多农民开始使用机械收割玉米,但整体来看,机械化程度仍然不高。这其中有很多原因,比如农民的观念、设备投入、技术水平等等。

但最主要的一点就是现有的商业化玉米品种在收获期时籽粒含水量普遍偏高,一般都在30%~40%左右。

大家都知道,越是含水量高的玉米越难以收割,而且机械设备在运转的时候也会因为高水分而出现故障。

如果非要用机械设备收割这种高水分玉米,后果最轻也是导致设备磨损严重,最坏可能会造成设备瘫痪,维修起来费用不菲。而且就算设备能够勉强完成收割,但被压扁的玉米很可能会出现裂口,内部水分外泄,后续干燥过程变得更加困难。

所以对于农民来说,看到玉米已经成熟了,内心是十分焦虑的,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能否在最佳收割时机赶到,只要晚了一步,玉米籽粒含水量就会上升,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基因研究的重大突破

对于这一现状,华中农业大学严建兵教授团队早在11年前就开始着手研究了。他们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关键基因,通过基因组的分析和比较,来培育出新的玉米品种,使其在收获期时籽粒含水量降低到一个理想的水平,从而真正实现玉米的机械化收割。

经过11年的不懈努力,他们终于找到了这样一个基因,并且确认该基因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品种之间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这个基因的发现也为玉米籽粒直接机械化收获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如果利用该基因培育出来的新玉米品种在收获的时候,其籽粒含水量可以比现有商业化玉米品种降低7个百分点左右。

这一数据看似不多,但对于玉米来说却是非常关键的变化,因为这意味着该新玉米品种在收获期时的籽粒含水量可能控制在20%以下,而有些优秀的品种甚至可以做到15%左右。

如此低的含水水平,不仅让玉米实现了“零投诉”率,也让机械设备在运转的时候能够保持良好的状态,不会因为高水分而出现故障。即便是一些老旧型号的机械设备也能顺利完成任务,不会因为压扁而造成裂口。

更为重要的是,该基因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我们国家这么多玉米种植大户完全可以用它来培育新品种,这样一来,即便是再过十年八年,中国玉米的机械化收割水平也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红鑫科普社总结

这项研究真是给我们农业带来了新的希望,低水分玉米的出现将大大提升机械化收割的效率,农民们的烦恼也能得到缓解。

相信未来,随着这种新基因的推广,我们的玉米产业将迎来质的飞跃。你们怎么看?对这项研究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别忘了点赞支持哦!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