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影视圈一年能产出几百部电影,但你们知道吗?1952年这一年,我们的国产电影数量非常少,只拍摄了9部!是的,就是9部,这是新中国电影史上产量最低的一年。
说到这,可能有些小伙伴会疑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不妨来深入了解一下这个事件的背后故事。
这一切得从1951年说起,当时孙瑜导演拍摄了电影《武训传》,但这部电影突然遭到了批判,这一下子可不得了,整个电影圈都进入了"整风模式"。
更要命的是,1952年各大电影厂在进行公私合营的改造过程中。这个过程,就是将私营电影公司改制成国营的过程。众所周知,这种大事儿肯定会占用创作者的大量时间,因此电影产量下降也就不难理解了。
令人惊喜的是,虽然这个时期的电影作品只有9部,但是每一部都是艺术宝藏!让我来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当时的东北电影制片厂(后来的长春电影制片厂)就贡献了3部电影——《六号门》、《人民的战士》和《葡萄熟了的时候》;而刚成立的北京电影制片厂则拍摄了两部电影——《龙须沟》和《一贯害人道》。
私营公司也没闲着,大光明影业、长江昆仑联合影业和文华影片公司各自推出了《方珍珠》、《纺花曲》和《美国之窗》三部影片。
在提到这里之前,还有一部电影没有被提及,那就是被誉为新中国电影史上不朽战争史诗的《南征北战》!这部电影于1952年发行,是该年的王炸之一。
影片摄制组动用了近5000人,拍摄了整整一年时间,才将这部影片呈现给观众。
这九部电影的含金量是不是很高?不要着急,后面的故事更精彩哦!
1952年的电影圈里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在电影《六号门》里,导演和男主角都是工人出身的。
导演吕班可不是科班出身,而是在工人岗位上磨炼过的。接到拍摄《六号门》的任务后,他毫不犹豫地扎进天津码头,在那里待了整整半年。
为什么要和工人兄弟同吃同住同劳动呢?就是为了把码头工人的真实生活展现出来。
男主角郭振清表现得非常出色,简直就是本色出演!他坚毅的气质、方正的面庞、炯炯有神的目光以及那浑厚低沉的嗓音,仿佛就是为了胡二这个角色而量身打造的。
关键是,他非常懂工人,因为他自己就是工人出身,所以他表演起来非常有那个味儿。
你知道吕班选角是多么讲究吗?他的首要条件就是:演员必须体格健壮,外形朴实,气质阳刚。不仅是郭振清,连刘永才这些配角都是工人出身。
天津码头出身的搬运工刘永才,其演技可以说是实实在在的。
更绝的是,吕班将这部电影定位为“硬汉片”。当时,袁牧之局长亲自上阵,帮忙剪辑,目的就是为了使节奏更快,画面更有冲击力。
专门为码头工人的各种情绪设计的配乐更能烘托气氛。
但说实话,如果要说《六号门》有什么不足,那可能就是它的故事线过于单一,人物也有些“脸谱化”。但这也是当时创作环境所决定的,我们也不能强求过多。
你看郭振清在影片中的那股子倔强,真是一种真实的感觉!这不是演的,简直就是生活的写照。后来他成为了咱们银幕上第一批"硬汉形象"的代表,这都是有根有据的。
说完这些,确实让人感慨,这两位出身工人的电影人,用切身的经历,还真的就拍出了一部真正可以称得上是工人电影的作品。
如果说1952年最神奇的演员转变,那得数冯喆。在《南征北战》开拍前,他专攻"翩翩公子"一角。
刚刚从香港回到上海时,那模样真是洋气!可是这个"小鲜肉",竟然演活了一个让人过目不忘的高营长。
你能猜到他是怎么锻炼出来的吗?他直接去了部队!和战士们一起行军操练,在泥巴里打滚,硬是把自己那股子"香港味儿"给磨掉了。
不过说演技的话,陈戈老师在《南征北战》中的表现真的是无可挑剔。虽然他的普通话带着川味儿,但这可是他的标志性特点。
特别是那句“不要怕家里的坛坛罐罐被敌人打烂”,现在听来都带着一股子硬核味道。
《南征北战》这部电影的制作规模堪称宏大,足有5000人的团队参与其中。电影的导演组更是别出心裁,选用了“双子星”组合——由成荫和汤晓丹联合执导。
选这两位导演的原因可多了!成荫参加过重要战役,对于战争有着深厚的理解;汤晓丹则以艺术追求严谨而著名,尤其擅长拍摄战争环境中的抒情场面。
别以为导演组阵容强大,演员阵容更是一绝!有陈戈、汤化达、冯喆、张瑞芳、铁牛、仲星火、布里加等一大串演技派。
反派角色也是实力派的演员,其中的项堃、白穆、阳华、穆宏的演技可谓是出神入化。
群众演员都是真枪实弹,战士加上当地老百姓,那场面感,那真实感,绝了!特别是打仗的场面,看得人热血沸腾。
究竟谁是最佳演员呢?是塑造出高营长形象的冯喆,还是生动地塑造出师长形象的陈戈呢?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但客观的说,他们都将自己的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
说起角色转换的狠人,张瑞芳和于蓝两位女演员非常出色。
《南征北战》之前的张瑞芳总是演绎纯真美丽的姑娘。为了塑造好赵玉敏这个民兵队长角色,她付出了许多努力。导演成荫曾指出她的眼神过于温柔、步伐过于拘谨。
你猜她怎么做的?她每天都观察老区农村妇女的言行举止。
这种强烈的拼劲儿不仅震惊了当时的演员,如上官云珠、黄宗英等,也给了她们极大的启发。她们都认为张瑞芳为大家树立了一个好榜样,证明了演员可以通过自我突破来提升自己的表演水平。
再来谈谈于蓝,她在《龙须沟》中饰演程娘子,也同样下了不少苦功。你可能会想,她那细声细气的大家闺秀模样,怎么能演得像一个北京大妈呢?但人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直接找了个邻居大嫂当老师,专门学习北京口音的发音和口音技巧,以锻炼出那种宽门大嗓的北京味儿。
讲到《龙须沟》,谢添当时其实是准备出演程疯子的,他已经做好了准备,甚至还找到了一件旧大褂,是从西四牌楼的一位老大爷那里淘来的。
原本谢添要出演该角色,但由于有其他戏临时要他上场,这个角色便给了于是之。有意思的是,谢添把自己的旧大褂送给了于是之,这件旧大褂把两位实力派男演员的故事连在了一起。
看,那时候的演员为了演好角色,确实下足了苦功夫。现在再看那些老电影,那种认真劲儿,真叫人肃然起敬。
71年过去了,重新审视1952年的9部电影,每一部都让人深感感动和震撼。
《龙须沟》中的北京城,由最脏的地方转变为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好去处,这是否不是我们的国家发展日新月异的缩影呢?当年于是之扮演的程疯子和叶子扮演的丁四嫂的生动表演家庭境遇,现在看来都是珍贵的历史记忆。
要说惊喜的话,在《方珍珠》这部被很多人忽视的好片子里,还能看到年轻时候的侯宝林和郭启儒呢!这部电影是由老舍先生的作品改编而成的。
更为精彩的是《美国之窗》中,石挥化完妆后的造型,大鼻子加深眼窝,简直可以以假乱真!中国演员演美国人的创意,放到现在都足够超前。
回到一开始的问题:冯喆和郭振清哪个更适合拿最佳男演员?其实这个问题并没有固定答案。冯喆用细腻的演技展现了知识分子的成长历程,而郭振清则是用朴实的表演本色展现了工人的力量。
他们都是那个年代最好的证明。
1952年的这9部电影,如同9颗璀璨的明珠,成为了中国电影人坚定理想与勇于担当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