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中如何验证自己结字是否过关?用万能公式,很简单

江水清黄山明 2024-11-21 04:21:29

大家好这里是头条号我在黄山啊。

书法学习中,如何证明自己结字过关了?

为何有时候老师点评你的作业给你来一句结字需要调整?

到底什么是过关了?调整到什么程度?如何调整?

这是个大家都很好奇的地方,也特别想弄清楚的地方。今天咱们就攻克这个小难关!并且彻底解决结字问题。

“呦呵,口气还不小呢!”

“小道耳,且听我慢慢道来……”

开头先提出来一个问题,这个康字为何这么结字?大家可以边看文章顺便思考一下。

先抛出来答案

万能检测公式:画椭圆。

经常看我文章或者视频的朋友们都知道,人的手固定一个书写位置时候手捏住毛笔,能画出来一个最大书写范围。这个单位呈现出椭圆形状。如下图:

手在一个固定位置纯粹转动手腕,只能画出来这么个椭圆范围。随着握笔高度变化,这个椭圆范围变大。

而我们一般写字都是在这个椭圆中取方形,我们可以理解为这个方形是手腕转动最舒服的范围。因为不费劲。很少有人写字给手腕找不痛快的。除了何绍基,据说他是回腕法,启功笑称为猪蹄手法。

何绍基手法

他这么用笔是追求一种不痛快,让手与笔产生这种生疏别扭感觉。他不想在舒适区书写,追求写字生拙之气。他晚年也不太赞成自己的手法的。

知道了舒适书写区域,那么你可以拿那个康字测试。

你在书写上面广字头之后,余下部分就是一种顺势而为。想写成别的样子也不可能了。

不管你写几遍,这个字一旦出手了,这个结构基本就定型了。细节可能会有偏差,但是大笔画位置基本如此,因为我们与古人的手略有大小不同,但是结构都是如此。

上面这个道理,就是单字结字的合理性。比如有的老师看到一个单字,一眼就看出来一个字是写出来的还是摆出来的。这就好比一个手电筒光束。下图。

你的手发射点决定了这个字就是如此形状。如果你写成下面这样。

那就是结字不合格的表现,为啥?因为一旦你固定手腕位置,光束就像你的书写位置。前面几笔决定了你后面笔画的位置。他有必然性,因为你的手不可能把捺画写那么长。

写这么长基本就结字有问题,不会运腕。笔画靠感觉堆砌。

有人会说了,单字你看出来了,那么我几个字放一起为何能看出来?

比如上图。中间多字它就是有问题的,崔寒柏给他的学生点评,说这个字本身就长,再写长不对。崔寒柏指出来这个问题是对的。但是他没有说出为何如此,应该是他觉得学生应该能理解原因。

多字为何要压缩?这个字问题出在了哪里?

就是这个椭圆轨迹。一篇标准楷书中,手腕运腕姿势是一致的。上图程和坡两个字手势轨迹旗鼓相当,方块也旗鼓相当。说明在一个运动轨迹上。而多这个字轨迹明显大的多。

这说明这个学生不懂运腕之法,他只是凭感觉把字写出来。没有理解手腕对字的运用。如果把多字套到同一个相当大小的椭圆中。这个字自然需要压缩。这就是核心原因。

有人会说了,那我不会运腕,我大小高度统一起来,外边不就看不出来了吗?

是的,理论上来说是这样的。但是这样最大的弊端就是字比较均匀。缺乏变化。变化的核心在于手腕活动的最大值。不懂运腕就不知道边界在哪里?怎么变化符合书法法则。

写到最后就是馆阁体。机械的,缺乏变化的,工整的。或者离开了指导老师字字斧正就没法玩了。而书法是笔法加腕法。所以可以反证馆阁体不算书法艺术。这话虽然很残酷,但确实实话。那么,难道没有馆阁体他写的工整,他也运腕了这样符合书法规则的馆阁体吗?

理论上说有,但是一个人得了笔法之后,能主动牺牲自己所有的个性去追求共性是很难的。这个难不是技术层面,是心理层面。

有人又会说了,上图,那个中作为字眼,为何那么长,他也不在一个轨迹上了,他就没问题吗?

其实在草书中,或者动态很强的书体中,比如行书,草书,他不是静态书写。他是运指,运腕,甚至运肘结合的产物。小字用指,中字用腕,大字用肘。这就是为何说草书难的原因,因为中等楷书用腕,小楷用指,榜书用肘,草书需要用指用腕,用肘三个结合。

上面的字明显是腕腕肘组合写法。所以结字上来说没问题。

下面做个总结:

静态书写过程中,腕姿是固定的,小楷同理,指姿是固定的。所以,套用万能公式椭圆取方可以判断字的结构是否合理。草书,行书指腕肘结合,可以套用单字椭圆轨迹验证合理性。一眼也能看出来结字合理性。

如果懂得了这个道理,所以有时候你看别人书写你会通过他一个字前面笔画位置判断出他下面几笔落笔位置。而且很精准。除非这个人书写不懂运腕。这也是老师看学生书写过程,为何能指出来学生的问题所在。

好了,今天就分享到这里吧。大家可以慢慢体会这个道理。明白了这个文章比你临摹十本字帖效果都强悍。因为这是渔具,不是鱼。这是内在逻辑。

祝大家日日精进!

(完)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