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威三线军工厂:对越反击战中立大功,繁华不再,历史犹存

忆三线岁月 2024-06-17 14:03:04

在中国的西南部,有一座曾经辉煌却已沉寂的工厂,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承载了无数人的记忆与情感。这座工厂,就是宣威三线时期的兵工厂——866厂,一个主要生产手榴弹,并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显露出其神威的工厂。

历史的烙印:三线建设的选择

20世纪60年代,国际局势风起云涌,中国的国防安全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为了应对可能的外敌侵袭,国家决定将一批重要工厂迁移到内地,这就是著名的“三线建设”。在这个背景下,宣威市羊场镇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被选为了建设兵工厂的理想地点。

1965年,866厂开始建设。这是一个军工代号,对外则宣称是云南第二铸造厂。这个工厂的选址遵循了“隐蔽、分散、靠山”的原则,以确保其安全性和保密性。经过几年的艰苦建设,866厂于1969年正式投入使用,开始了它的辉煌历程。

传承与创新:866厂的诞生与发展

866厂的诞生,实际上是对云南悠久兵工传统的传承与发展。早在清朝末年,云南总督岑毓英就成立了云南机器局,开始修复枪械和生产枪弹。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云南机器局逐渐壮大,成为地方兵工厂的鼻祖。辛亥革命后,云南机器局更名为云南陆军兵工厂,继续为国家的国防事业贡献力量。

866厂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它继承了云南陆军兵工厂的优良传统和技术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从建厂之初起,866厂就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并从上海、武汉、广州等地引进了大量的技术专家进行支援。这些专家和技术的引进,为866厂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厂一小社会:866厂的独特布局

与其他工厂不同,866厂实行的是“一厂一小社会”的布局。在这个工厂里,生产区与生活区是分开的。职工宿舍、学校、医院、电影院、职工食堂等设施一应俱全。这种布局不仅方便了职工的生活和工作,也增强了工厂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此外,866厂还实行严格的安全保密措施。由于地处边境地区,为了防止敌对势力的破坏和渗透,工厂不仅加强了保密工作,还配备了大量的安保人员。站岗的都是现役军人,守卫人员一律真枪实弹。这种严格的安保措施确保了工厂的安全和生产的顺利进行。

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神威

1979年,中越边境摩擦不断升级,最终爆发了震惊世界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在这场战争中,866厂的手榴弹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时的前线战场上,大炮和枪械子弹是主要的武器装备,但在近战和巷战中,手榴弹却成为了不可或缺的武器。

866厂的手榴弹以其精准度高、威力大、使用方便等优点而备受赞誉。在战场上,它们像雨点般落下,给敌人造成了巨大的杀伤和恐慌。从自卫反击战开始到老山战役,再到后来近10年的边境消耗战,866厂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手榴弹不仅为前线战士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为中国军队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辉煌与沉寂:866厂的变迁

进入90年代后,随着国际环境的缓和和国防战略的调整,军品订单逐渐减少。866厂也面临着转型的压力和挑战。为了生存和发展,工厂开始尝试生产气象弹等民用产品,但由于技术壁垒和市场竞争等原因,这些尝试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

1994年,866厂与包装厂合并,开始了新的发展历程。然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工业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远离城区的866厂逐渐失去了竞争优势和市场份额。为了更好地开拓市场和发展经济,工厂于第二年整体搬迁至陆良县。

遗留的辉煌与落寞

搬迁后的866厂遗留下来的资产交由地方政府管理。然而由于远离城区和交通不便等原因这些资产并未得到有效利用而闲置下来。如今当人们再次踏入这片曾经辉煌的土地时看到的是一片破败和落寞的景象。厂房车间已经破败不堪许多设备也已经锈迹斑斑。然而透过这些破败的厂房和设备人们仍然能够感受到当年那份热闹和辉煌的气息。

虽然866厂已经沉寂多年但它在中国军工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见证了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的奋斗也承载了无数人的记忆与情感。对于那些曾经在这里工作过的人来说866厂不仅是他们青春和汗水的见证更是他们人生中最宝贵的经历之一。

3 阅读: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