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经济地理格局要改写了!

镐京笔记 2023-12-27 14:09:35

浐灞国际港终于官宣了。

近日举行的一场活动仪式上,西安市主政官员指出,“浐灞国际港位于西安市功能体系与布局规划中的东部双向开放引领区,承担着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的战略角色,发挥着‘北跨’发展的战略支点作用。”

这是“浐灞国际港”首次出现在官方公开表述中,在此之前,围绕那份提前泄露的合并方案,坊间舆论已多有解读。

表面上看,浐灞生态区与国际港务区合并,就像集团企业将业务关联度较高的子公司进行重组,以达优化配置、降本增效、提升竞争力之目的。无论观照历史,还是基于现实考量,推进两区合并,水到渠成。

在此基础上,还有几个话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A、当西部最大的会展中心与全国中欧班列开行量最大的国际港,出现在同一座开发区,“贸易+会展”这对超级CP,能够掀起怎样的产业“风暴”?

B、浐灞国际港作为西安第三大开发区,与国家级新区西咸新区分居城市东(北)西(北)两侧,对西安经济地理格局及“北跨”战略的影响;

C、在“一带一路”框架与中国-中亚合作新篇章下,浐灞国际港这样一座丝路新城的适时出现,针对国际经济治理、国家主权外交、经贸人文交流等功能发挥方面,将为西安提供哪些新方案?

“会展+贸易”:超级产业CP“出道”

浐灞国际港最直接的影响,便是促进区域产业、功能融合,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崛起一座商贸服务新高地,包括为西安城市东部板块的招商引资、就业置业等方面,创造诸多新的市场机会。

何以见得呢?

参照浐灞与国际港2022年生产总值,合并后的浐灞国际港,GDP直接跨过500亿级别门槛,取代航天基地成为西安第三大开发区。

千万别理解成简单“拼盘”!

从产业结构特点来看,浐灞与国际港多年来均围绕商贸服务发力,只是前者依托会务会展,后者依托中欧班列,各有侧重和延伸,当然也有重合的部分。

得益于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建设,国际港近年来实现从物流运输向产业聚集的转变。截至目前,“一带一路”临港产业园落户临港制造企业40余家。近期投产的康佳洗碗机项目,案例更为典型。

另一组数据,2023年1-11月,西安国际会展中心、西安国际会议中心累计举办会展活动161场,累计展览面积160.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3倍,现场交易额183亿元,签约额1.3万亿元。

电子商务、数字金融等,则是两大板块近年来均重点布局的产业。

譬如,国际港目前吸引阿里巴巴、京东、亚马逊等电子商务及配套企业2500余家;浐灞的跨境电商产业园,也入驻了大量电商企业,并自建跨境电商平台,引入国际区域品牌300余个,整合5万个SKU产品。

如今,在浐灞国际港这样一个更大的空间尺度上,实现原有产业更有效的分工、更深入的协作,是应有之意。

尤其“会展+贸易”这对CP的组合发展。

试想,当西部最大的会展中心与全国中欧班列开行量最大的国际港,出现在同一座开发区,其贸易服务功能之强劲,放眼中西部地区恐少有对手——核心逻辑在于,“以展促贸、以贸兴展”。

统筹布局“会展+贸易”,有利于供应端控制成本,消费端刺激促销,进而构建更具竞争力的商贸服务生态。包括电子商务、数字金融等产业链条上的其他环节,通过资源整合,也将形成更大的聚集效应与发展合力。

在现有资源条件下,通过优化结构调整,将西安商贸服务产业功能推向更高能级,这是浐灞国际港“1+1>2”的内涵之一。“基于更高效率、更低成本的产业环境,相关企业在做投资研判时,对此自然会着重考量。”上述观察人士指出。

“北跨”强援:平衡西安经济地理格局

进一步来看,浐灞国际港这样一座重量级“选手”出现在西安东北区域,势必会改写西安的经济地理格局,特别是对千年大计“北跨”战略,构成强力支撑。

在上述观察人士看来,“南有GDP三千亿级的高新区,北有千亿级的经开区,浐灞国际港与国家级新区西咸新区分居东(北)西(北)两侧,形成两个高能级城市新中心。对于平衡西安经济地理的‘北跨’战略而言,浐灞国际港可谓关键落子。”

西安“北跨”,具有多重内涵。

直观层面,“北跨”区域人均GDP堪堪雁塔区的一半,从经济地理来讲,是西安的“落后”地区,亟待崛起。

正如开篇提到的活动仪式上,主政官员强调,“要加快转变特大城市发展方式,明确西安城市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城市职能、功能定位、空间结构,拓展城市多中心建设,努力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而众所周知,过去多年里,围绕公共服务、职住平衡、人文生态等方面,浐灞与国际港积极投入,特别是“十四运”之后,已然成为现代化西安建设的典范。浐灞国际港的出现,则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土地、财政、制度、产业、服务等要素配置,为人才、技术、资金、企业等提供更优渥的空间。

就此而言,浐灞国际港接下来的投资与置业态势,值得密切关注。

宏观层面,西安承载着较多的国家战略,“一带一路”节点、国家中心城市、“双中心”等,光环之下,需要打造出实实在在的空间载体,去充分承接、进一步落实这些战略,并兑现发展红利。

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西安市安排市级“北跨”重点建设项目287个,总投资8205.28亿元。项目、资本涌入的同时,顶层设计“推出”浐灞国际港,其实也是从空间肌理与机制结构层面为“北跨”提供解决方案。

同时值得关注的是,敢于打破长期形成的固有格局,通过“1+1>2”的方式,壮大“北跨”战略引擎,正在成为西安官方的一种有意尝试。在此之前,航天基地与阎良区的“区政合一”,某种程度上,亦符合这一逻辑。

不同之处在于,在以先进制造业新高地为产业定位的“北跨”进程中,基于浐灞国际港独具特色的优势,如可预见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等,其结构性的引擎功能将越发凸显。

丝路新城:对外开放新方案

“更大的想象空间,在于助力西安积极发挥国际经济治理、国家主权外交、经贸人文交流等功能。”上述观察人士指出,开放不足是长期限制西安乃至陕西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浐灞国际港的大框架下,统筹布局丝路新城,其时已至,其势已成。

2023年5月,首届中国-中亚峰会在西安召开,签署100多份各领域合作协议,构架起中国与中亚五国真正走实走细的系统性方案,开启合作发展新篇章。

峰会之后,陕西积极发挥向西开放门户优势,政府端与市场端对深化与中亚地区合作均意志强烈,陕西省、西安市主要官员先后率团出访中亚国家,以及大量陕西企业前往中亚地区开展经贸合作交流。

世界多极秩序里,中国向西开放步入新阶段,产业投资与贸易合作机会也随之而来。

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中欧班列“长安号”累计开出逾20000列,开行量、货运量、重箱率等核心指标稳居全国第一;陕西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2.8%,对中亚五国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05.2%。

统筹布局丝路新城,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此背景。

上述观察人士指出,作为陕西省、西安市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而设立的经济先导区、对外开放大通道的重要抓手和主要平台,浐灞国际港要充分利用产业功能的互补性,尤其“贸易+会展”这对超级产业CP,要加快融合创新发展;同时,对于同质化的产业与功能,需加快整合。

围绕国家主权外交与经贸人文交流,浐灞国际港的功能发挥“风头正劲”。

今年短短数月间,中国-中亚峰会、欧亚经济论坛、丝博会,连续三场国际顶级盛会在浐灞国际港召开。包括哈萨克斯坦驻西安总领事馆开馆、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投用,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

借此“风口”,当“趁热打铁”,加快统筹,进一步形成丝路新城的影响力与号召力。

对外文化交流,是塑造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方式。

近年来,浐灞主动探索国际文化IP,如世界设计之都、中韩国际文化交流周,同时积极构建演艺市场,如《西安千古情》《驼铃传奇》、保利大剧院“引进来、走出去”的一系列剧目,乃至国际港的无界·长安等。

“应该把统筹文化资源创新发展,作为统筹布局丝路新城的重要内容。”上述人士指出。

毕竟,在解决对外开放不足的问题上,需要浐灞国际港更多元的方案。正如主政官员强调,“努力让东部区域成为西安国际文化交流轴的承载地、双向开放引领职能的核心区、‘北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点。”

(图片来源于网络)

7 阅读:2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