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医药板块向新而生新周期已悄然到来

中景财事 2025-01-10 11:14:49

中国上市公司网/文

2024年,医药领域风云变幻,回顾国内资本市场的医药板块,曾经的高增长行情已褪去:数据显示,2024年初至年底,中证申万医药生物指数下跌13.21%,而代表全市场平均水平的沪深300指数同期上涨14.64%,医药板块表现明显弱于沪深300。另一指标显示,2024年初至年底,沪深300医药指数的收益率为-10.09%,同期沪深300指数收益率为17.87%,医药板块跑输沪深300。

2023年年下跌个股超过5成,2024年增至7成”,A股医药的2024年并没有变得更好。据Wind统计数据,截至目前,A股医药公司已经超过500家。2024年年底,实现上涨的企业仅130余家,下跌超过350家,其中跌幅超过30%的企业接近100家。

如果将时间线拉长来看,事实上自2021年以来,A股医药板块已经连续下跌4年,但背后导火索不尽相同。在前两年,带量采购是影响医药板块走势的主要原因。从化药仿制药到生物药(生长激素等),再到种植牙这样的自费产品,相关企业不是正在经历集采,就是还在慢慢消化集采降价的影响,业绩及股价因此遭受冲击。

细分板块看,从2024年年初至年底,生物制品、医疗服务、医疗器械、医药商业、原料药、化学制药等六大子板块分别下跌25.85%、22.00%、13.36%、10.35%、4.79%、4.71%、2.75%,尤其是生物制品、医疗服务、医疗器械等细分赛道跌幅居前。

然而,困境之下,希望曙光已然出现。国产新药研发和上市进程正不断突破,展现出卓越的临床优势,成果斐然截至2024年年底,创新药板块涨幅14%,在医药股整体低迷的环境下表现亮眼。

回顾2024年,不论在资本市场还是在行业动态上,A股医药行业都留下多个重要瞬间。

政策支持:创新药迎来发展新机遇

2024年,中国政府对创新药的支持力度空前,体现了国家提升国民健康水平的坚定承诺。国务院通过《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为创新药的研发、临床试验、市场准入等全链条环节提供了系统性的政策支持,为行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医保目录调整力度空前:2024年医保目录调整,新增91种药品,其中38种为全球性创新药,数量和比例均创历年新高。

创新药谈判成功率高:创新药通过谈判进入医保目录的比例高达92.7%,远超总体76.7%的成功率,加速了创新药的市场准入,为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

新年伊始再出新政1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改革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到2027年,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法律法规制度更加完善,监管体系、监管机制、监管方式更好适应医药创新和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创新药和医疗器械审评审批质量效率明显提升,全生命周期监管显著加强,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高,建成与医药创新和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监管体系。

到2035年,药品医疗器械质量安全、有效、可及得到充分保障,医药产业具有更强的创新创造力和全球竞争力,基本实现监管现代化。

地缘政治: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全球范围内,全球经济波动和国内外政策调整使行业面临复杂局面。

国际市场机遇:2024年,中国创新药出海表现强劲,已有超过70款创新药成功出海。其中,最大的单笔交易金额高达84亿美元。这一趋势不仅为中国药企带来了新的增长机会,也加速了中国创新药的国际化进程。

国际竞争挑战:中国创新药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政策环境的不确定性。尽管出海项目数量和交易金额均创新高,但也存在合作半路终止的情况。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以应对国际市场的挑战和变化。

出海方式趋向多元:面对出海的重重挑战,中国企业积极面对且探索出了更为多元的模式。传统合作开发、BD授权、NewCo等出海路径,为中国创新药的全球化布局提供了多重思路。

过去一年,生物医药产业的出海热潮仍在继续。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国产创新药对外的商务合作(BD)数量达到71项,较2023年同期增长了16%;总金额达到405亿美元,较2023年同期增长了54%。

不同的是,一种新的出海模式——“NewCo”模式被解锁,并被寄予厚望可能成为未来出海的新潮流。恒瑞医药是首家采用“NewCo”模式的企业,2024年5月,该公司将其三款GLP-1类创新药许可给美国Hercules公司,并获得了高达60亿美元的首付款加里程碑付款,同时还获得了Hercules公司19.9%的股权。

另一家成功案例是港股上市公司康诺亚,该公司在半年内两次利用“NewCo”模式成功推动三款双抗产品出海,并获得了海外公司的部分股权。

中国药企热衷于出海,是因为全球创新药市场巨大,海外市场蕴含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另一方面,海外创新药的定价空间更广,药企有望以更大的投入产出比从而获取更高的收益。

相较于国内市场,部分海外发达国家展现出更为广阔的创新药物市场潜力。以美国为例,用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衡量参数,美国的经济总量高于我国。在支付能力方面,2023年我国人均医药支出为164.2美元,相比之下,美国的人均医药支出高达1780.1美元,是我国的10.8倍之多。

而中国医保控费力度大,医药企业选择以降价换销量,盈利能力受挫。从医疗保险体系的构成来看,我国医疗保障体系以社会医疗保险为主导,而美国是以商业保险为支柱的医疗支付体系。我国基本医保需要平衡考量全国参保人员的用药保障需求与医保基金的实际支付能力,且商业保险的绝对值和占比仍然较低。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在创新药支付支持方面的力度相对有限。

资本端,融资环境依然收紧,中国创新药企面临资金链紧张、融资难度加大的困境。在此背景下,并购成为主要叙事,行业整合期已经到来。

重组并购

在资本市场、政策导向、行业需求等内外部因素推动下,2024年,生物医药行业并购重组步伐加快,产业整合浪潮汹涌澎湃,通过国企改革、资产优化以及跨界合作等方式重塑行业格局。平台化央国企龙头在各个领域积极推进项目收购,如华润三九收购天士力28%股份,中药行业两大巨头的重磅整合,有力推动了国企改革向纵深迈进。头部制药企业则采取资产拆分和孵化的策略进行资产优化,迈瑞医疗斥资66亿控股惠泰医疗,布局进入心血管介入领域。跨界合作也成为趋势,双城药业与Meitheal Pharmaceuticals就注射用紫杉醇的市场代理权达成合作,凸显出全球化浪潮下的全新增长点。

国内医药行业并购活动频仍的趋势反映了行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和政策支持。并购活动有助于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企业竞争力、推动行业整合。而这一趋势与国际医药巨头通过并购快速发展的经验相吻合。从国际经验来看,医药巨头如辉瑞、美敦力等,都是通过一步步收购、扩充产品线,最终成就如今的行业地位。

9月4日证监会发布《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12月10日上海市发布《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显著促进了生物医药领域的并购活动。其中披露交易对价的交易总金额达到人民币612亿元。现金储备充足且有创新转型动力的药企,与面临IPO阶段性收紧的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实现供需契合。

在这股热潮中,不仅有跨国药企针对中国生物科技公司的大手笔交易,更有国内大药企结合自身产业发展战略需要在中国企业之间发起的并购,且在交易数量上占据大多数,显示出我国创新药这一波整合态势中,国内企业成为主力军。这一现象也是对政策推动的响应。

加强监管

据公开信息统计,2024年已有至少320名医药卫生系统的“关键少数”被查,其中包括160余名医院院长或书记,超过20名为厅级干部,涵盖地方卫健、医保、药监领域的“一把手”。

在医疗领域,除了打击贪腐外,维护医保基金安全、打击医保骗保也是重中之重。今年,国家加大了打击力度,多地公布了医保骗保犯罪典型案例。例如,无锡虹桥医院因存在虚假就医、伪造变造资料、虚构医药服务项目的行为,被罚款5895万余元;同属一位法定代表人名下的昆山虹桥医院也因违规收费行为被罚款188万余元。此外,阿斯利康骗保案持续发酵,多名公司高管被调查。

国家医保局还重点关注医疗产品价格虚高等问题,要求排查虚开发票、“一药双价”等问题。今年8月,心脉医疗因其胸主动脉覆膜支架及输送系统价格虚高被国家医保局公开问询,随后该产品降价超过40%。

伴随前所未有的监管风暴,多位企业高管因涉嫌违法违纪被立案调查或留置。截至2024年12月15日,年内已有47家上市公司公告51名董监高人员被实施留置,数量创下历年新高。涉及医用耗材、连锁药房、中药制药、化学制药等多个细分领域。

2025年医保领域最值得关注的增量政策之一,是建立多元复合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医保目录动态调整以及医保局预付款政策双管齐下,有望改善企业的现金流情况,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促进创新药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随着基因治疗、细胞治疗和免疫疗法等前沿技术加速落地应用,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深度赋能药物筛选与临床试验等场景,助力行业格局重塑。生物医药企业也在创新研发、技术升级与智能化改造上持续加码,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推动产品质量提升与产业结构优化,从容迈向融合创新新阶段,护航生命健康新发展。

1 阅读: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