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前“斗将“,只要对方不讲武德,自己就很可能会被打成筛子

蓝江聊历史文化 2024-12-10 03:47:12

古代战前"斗将",只要对方不讲武德,自己就很可能会被打成筛子

世人都知三国演义中那些精彩的斗将场面,关羽温酒斩华雄、赵云七进七出、吕布战三英,这些故事几乎是妇孺皆知。可谁能想到,在真实的历史中,这样的斗将竟然成了一场足以要人性命的"危险游戏"。

有一位深受三国演义影响的日本武将,满怀豪情地想在战场上复刻这般精彩的斗将场面。然而,等待他的却不是预想中的你来我往的气势较量,而是一顿让他措手不及的火力覆盖。这位武将的遭遇,为何会与他心中想象的场景如此天差地别?在那个真实的战场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古代的将领们,又是如何看待这种看似威风凛凛的斗将行为?

一、演义中的斗将传说

世人皆知《三国演义》中那些叫人热血沸腾的斗将场面,但却不知这些精彩纷呈的对决背后,竟然还有这样一番曲折。

话说当年,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时,把关羽温酒斩华雄这一段写得活灵活现。说是当时董卓的大将华雄骁勇善战,曹操帐下无人能敌。关羽便在军帐中从容地要了一碗热酒,说待酒温好便去取华雄首级。果真,关羽饮罢酒,提刀上马,三合之内便斩了华雄的头颅,回来时酒还温热。

这样的故事一经传开,便在民间掀起了轩然大波。后来的说书人更是添油加醋,把这些斗将的场面说得是轰轰烈烈。有的说关羽跃马横刀时,刀锋寒光四射;有的说赵云七进七出时,枪尖所向片甲不留;还有人说吕布战三英时,方天画戟舞得是天昏地暗。

可有意思的是,这些传说竟然还真的影响了后来的一些将领。明朝时期,有个叫戚继光的名将,在他的《纪效新书》中就特意提到:"今人多慕三国赵云七进七出之勇,殊不知此乃小说家言。"

不光是中国的将领,就连海外也有不少人被这些斗将的传说迷得神魂颠倒。

比如在朝鲜王朝时期,将军李舜臣就曾在他的日记中记载,说有个日本武将在战场上学着《三国演义》里的样子,要找人单打独斗。结果这位武将刚喊完话,对面的朝鲜军队就是一顿火铳齐射,直接把他打得狼狈不堪。

更有趣的是,到了明朝中后期,还真有人把这些斗将的故事编成了戏文,在茶馆里唱给老百姓听。那些商贩、农夫听得是如痴如醉,连干活都要学着耍上几下大刀长矛。

有一次,一个叫王阳明的大学士看到街上有人在模仿关羽舞刀,就对身边的人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演义之说,误人不浅。"这话后来在文人圈子里传开了,大家都说这确实道出了演义故事的一个弊端。

到了清朝,更是有好事之人根据这些斗将的传说,编了一本《武将全传》,里面专门收录了各种单挑的故事。这本书一出,又让更多人对斗将产生了向往。殊不知,真实的战场上,哪有这么多的儿戏?

恰恰是这些充满传奇色彩的描写,让后人对古代战争产生了不少误解。有人甚至认为,但凡两军相遇,都要先派大将出来比划比划,谁赢了谁就能占得先机。这种想法在民间流传甚广,以至于连一些地方的武术教习,都喜欢用这些故事来教导学徒。

二、真实历史中的斗将实况

说起真实历史上的斗将,可就没有演义中写得那般风光了。且说东汉末年,有一桩真实发生的斗将之事,便足以让人明白其中的凶险。

建安十年(公元205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一带相持,双方都派出斥候侦查对方的军情。一日,曹操的大将张辽率领一支小队在白马津附近巡视,恰巧遇上了袁绍的猛将高览。

高览素来自诩勇猛,见了张辽便要比试一番。当时张辽麾下只有数十骑兵,而高览带着近百名亲兵。张辽并未贸然应战,而是佯装撤退,将高览引入一片低洼地带。早已埋伏好的弓箭手对准高览就是一轮齐射,高览虽然身披重甲,却也被射得狼狈不堪,好不容易才逃回大营。

这一仗后来被曹操引为典范,他在给众将的训示中特别提到:"临阵对敌,不可轻进。"这哪里是什么威风凛凛的斗将,分明就是一场精心设计的伏击战。

再说到东晋时期,前秦将领苻丕在攻打襄阳时,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当时东晋名将桓冲守城,苻丕仗着自己武艺高强,便在城下叫阵。桓冲哪里会上这个当?直接命令守军用投石机朝苻丕招呼。一块大石头飞来,差点把苻丕砸成肉饼,让他从此再也不敢轻易在城下叫阵。

更有意思的是北宋时期的一桩趣事。宋辽交战时,辽国大将耶律休哥自恃勇力过人,在阵前叫嚣要与宋军主将对决。宋军主帅杨延昭才不会上这个当,立即下令炮手开火。只听"轰"的一声,耶律休哥连人带马都被炸得灰头土脸,狼狈逃窜。

这还不算完,到了元朝时期,蒙古大军与金国作战,金国名将完颜承麟想效仿古人斗将,结果刚冲到阵前,就被蒙古军队的火箭如雨点般射中,差点丢了性命。从那以后,金国将领见了蒙古军队,再也不敢轻易单独冲阵了。

其实仔细想想,但凡是真实历史上记载的斗将,几乎都没有好下场。不是被伏兵射杀,就是被火器轰击,运气好的还能捡回一条命,运气差的直接就把小命搭进去了。

有意思的是,在正史记载中,那些真正的名将反而很少有人主动要求斗将。比如唐朝名将李靖,在《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就特别强调:"用兵之道,不在一勇。"这话说得可谓一针见血。

就连后来的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也在他的兵书中写道:"战阵之道,贵在制胜,不在逞勇。"这些真正的名将都明白,战场上不是演武场,逞匹夫之勇只会把自己送进鬼门关。

三、智将如何应对斗将挑战

提起智将应对斗将,就不得不说说汉末那段著名的刘邦避战项羽的故事。话说当年,项羽在垓下围困刘邦,多次当着两军阵前叫阵,要与刘邦一决高下。但刘邦可不是那么好糊弄的主,每次听到项羽叫阵,立刻就钻进军帐,就是不露面。

项羽气得直跺脚,索性抓来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在阵前喊话说要把刘太公煮了吃。刘邦听了这话,却只是淡淡地说了句:"愿与将军共饮刘氏之羹!"这话的意思是说,你要是真把我父亲煮了,那就等于是跟我共饮同宗之人的肉汤,咱们本是同姓,你好意思这么做吗?这一招可真是绝了,既没应战,又把项羽的威胁化解于无形。

这种不上当的做法,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北宋时期,宋军大将狄青在与西夏作战时,就经常遇到西夏骑兵来叫阵。那些西夏将领仗着马快枪长,总想引诱宋军出城单挑。狄青每次都是一声令下,让士兵们关紧城门,任凭外面叫得多欢都不为所动。

有一次,一个西夏小将在城下叫得特别起劲,说宋军都是缩头乌龟。城里的将领们听了都很生气,纷纷请战。狄青却笑着说:"且让他叫去。"结果第二天,那个西夏小将又来叫阵,狄青这才下令放箭。只见万箭齐发,那小将连人带马都被射成了刺猬。

到了明朝,更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朱元璋手下有个大将叫徐达,最擅长对付那些好勇斗狠的蒙元将领。有次和元军作战,对方派出一员猛将在阵前叫嚣。徐达二话不说,直接让炮兵准备,等那将领叫得正起劲时,一声令下,几十门火炮齐发。这下可好,那将领别说单挑了,能把自己的盔甲碎片都捡齐就算运气不错了。

说到应对斗将,还有个更绝的招数,那就是直接派出"替身"。南宋名将岳飞就深谙此道。有次金兵派出一员悍将来叫阵,扬言要与岳飞单挑。岳飞二话不说,让一个身材相仿的小将穿上自己的铠甲出阵。那金将见"岳飞"出来了,提枪就冲,不料岳飞早就在两翼埋伏好了弓箭手,那金将直接被乱箭射成了筛子。

真正的智将都明白一个道理:战场上不比武场,输赢不在一时一刻的单打独斗。唐朝名将李靖就在他的《兵法》中写道:"临阵斗将,乃匹夫之勇,非良将之道。"这话可谓说到了点子上。后来的宋朝名将曾公亮在《武经总要》中也特别强调:"良将用兵,贵在全胜,不在独斗。"

正是这些智将们的机智应对,让那些好勇斗狠、只知单打独斗的将领们吃尽了苦头。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后人:打仗重在智谋,而不是匹夫之勇。

四、致师制度:有组织的团体战术

说到古代战场上的斗将,可不光有那种一对一的单打独斗。在春秋战国时期,可是有一种正儿八经的"团体斗将",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致师"制度。

且说在春秋时期,齐国就有一支特别的"致师"队伍。这支队伍可不是随便组建的,每辆战车上都配备三个身经百战的勇士。一个叫"车左",一个叫"车右",还有一个叫"御者"。这三人配合得那叫一个天衣无缝,简直就是古代版的"特种部队"。

有趣的是,这些"致师"战车可不是普通的四轮马车。齐国的工匠们特意在战车上加装了锋利的钩刃,前面还有一个特制的撞角。战车奔驰起来,那些钩刃和撞角就能给敌人造成巨大伤害。更绝的是,车左和车右手里还各自握着一根五米多长的长戈,随着战车冲锋,这两根长戈就像两把巨大的镰刀,横扫千军。

魏国的"致师"队伍就更有意思了。他们的战车前端不装钩刃,而是安装了一个特制的青铜盾牌。这个盾牌不但能挡住敌人的箭矢,还能在冲锋时当作撞击武器使用。魏国的"致师"战车每次出击,都像一群带着尖角的蛮牛,专门冲击敌军的薄弱环节。

到了战国时期,赵国的"致师"更是玩出了新花样。他们在战车上安装了一种叫"连弩"的武器,这种弩能一次发射多支箭。赵国的"致师"战车冲锋时,不但有长戈横扫,还有箭雨覆盖,简直就是古代版的装甲部队。

"致师"战术的厉害之处,还在于它的战术配合。一般来说,十辆战车为一个战斗小组,由一名经验丰富的将领统一指挥。战车后面还有一支专门的步兵队伍,负责补刀和保护战车。这种战术配合,在当时可以说是相当先进的。

在长平之战中,赵国名将廉颇就曾用"致师"战术打得秦军够呛。他让"致师"战车在前面冲锋,打乱秦军阵型,后面的步兵趁机冲上去,一举击溃了秦军的前锋部队。这一仗打得可谓是漂亮,连秦国都不得不重视起这种战术来。

但凡事都有两面性。"致师"战术虽然厉害,但也有明显的弱点。首先,这种战车造价不菲,一般国家养不起太多。其次,战车需要在平坦的地形上才能发挥作用,遇到山地或沼泽就抓瞎了。再加上后来战国各国都开始重视步兵和骑兵,"致师"战车的作用就逐渐减弱了。

楚国有个名将项燕就深谙其道。他发现"致师"战车最怕遇到壕沟和陷阱,于是每次作战前,都会派人在预定战场上挖好陷阱。等敌人的"致师"战车冲过来,非得翻个底朝天不可。这一招用得妙,让不少仗着"致师"战车逞强的诸侯国都吃了大亏。

五、战争形态的演变与斗将的消亡

说到战争形态的演变,不得不提到明朝末年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可以说是给传统斗将方式敲响了丧钟。话说崇祯十四年,明将孙传庭在潼关与李自成的大顺军展开决战。当时,大顺军中有个将领叫刘宗敏,仗着自己武艺高强,带着几十个亲兵来到明军阵前叫阵。

孙传庭二话不说,直接下令火炮齐发。只听"轰隆"一声巨响,那刘宗敏连人带马都被炸得粉碎。这一炮不但轰碎了一个将领,更是轰碎了传统斗将在战场上的最后一丝幻想。

其实早在元末明初,随着火器的广泛使用,战争形态就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朱元璋在攻打元军时就深谙此道,他特意组建了"神机营",专门操练火铳火炮。这支部队在与元军作战时,根本不给对方斗将的机会,一见面就是齐射,把那些仗着骑术精湛想要单挑的蒙古将领打得抱头鼠窜。

到了明代中期,连倭寇都尝到了火器的厉害。当时有个日本武将,在宁波登陆后,看到明军阵前,就按照他们的武士道精神要求单挑。结果戚继光麾下的神机营战士们举起火铳就是一顿齐射,当场就让这位武将变成了筛子。从此以后,倭寇再也不敢在明军面前玩什么单挑的把戏了。

进入清朝后,火器的威力更是与日俱增。康熙年间,一位蒙古部落的首领在大同城下叫阵,扬言要和清军主将比试。清军将领压根就懒得理他,直接让炮兵开火。只听"轰"的一声,那位首领连同他的战马都被炸得支离破碎。这一仗之后,康熙特意在《平定朔漠方略》中提到:"今之战,重在火器,不在个人之勇。"

但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要数嘉庆年间发生在新疆的一场战事。当时,一个叫做霍集占的准噶尔部落首领,带着几千骑兵来犯。他按照古老的习俗,要和清军主将单挑。清军主将长福哈哈一笑,立即下令炮兵准备。三轮齐射过后,霍集占的骑兵连人带马折损大半,剩下的人再也不敢提什么单挑的事了。

后来,随着枪炮技术的不断进步,战争形态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作战双方的距离越来越远,个人武勇的作用越来越小。那种你来我往的斗将场面,只能在戏文和小说中出现了。

就连那些传统武术世家也不得不承认这个现实。同治年间,天津有个武馆馆主写了一篇《论今日战法》,里面就说:"今之战,早已不是前朝之战。刀枪剑戟,已让位于火器。欲以一己之勇敌千军万马,乃是痴人说梦。"这话说得可谓一针见血。

光绪年间的甲午战争,更是给那些还沉醉在个人武勇幻想中的人当头一棒。日军的现代化火炮一出,什么武艺高强、单打独斗的想法都成了笑话。从此以后,战争就彻底进入了一个火器主导的新时代。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