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倒霉的叛徒:克格勃高官如愿赴美,3个月后便不顾一切回国自首

审度 2021-09-15 21:24:18

1985年7月24日,经过周密的准备后,苏联当局派了一个由科研工作者组成的代表团奔赴意大利进行访问。对于任何国家来说,科学家都是十分宝贵的财富,毫无疑问,为防止有人趁机叛逃,克格勃暗中安插了“眼线”防止这类事件发生。稳妥起见,苏联方面将这个艰巨任务交给了时任克格勃第一总局第一副处长的维塔利·尤尔琴科。

值得一提的是,从1960年进入苏联情报系统开始,尤尔琴科就展现出了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十分受上级宠信。纵使克格勃领导人安德罗波夫眼光毒辣,对人十分谨慎,也将尤尔琴科当成自己麾下最为可靠且得力的助手之一。尤尔琴科的忠诚、爱国、敬业和自律使得他成了西方国家眼中的一块“钢板”,即使后者想要策反,也绝不会自讨没趣地选择这样一个角色下手。

这趟访问一开始还是相当顺利的,代表团抵达意大利一个星期仍没有什么意外发生。1985年8月1日,尤尔琴科跟随行的下属说自己闲得发慌,想出门透透气。刚好大名鼎鼎的梵蒂冈博物馆离这儿不算远,去转一圈就回。下属也没多想,谁知这位曾经坚定而忠诚的苏维埃主义者、专门被派来防止别人叛逃的自身特工,居然抢先一步开溜了。

尤尔琴科的叛逃并没有什么“高尚”的理由,他追求的东西很简单。不久前,医生告知尤尔琴科不幸罹患了胃癌,心灰意冷的同时,他决定用自己脑袋里的东西换几天好日子过过瘾。作为克格勃的要害人物,尤尔琴科对敌人知根知底,没费多少功夫就跟美国在意大利的情报人员打了招呼。通常情况下,有人突然跑来投诚,美国方面总得先怀疑一下这人是否是跑来玩苦肉计的吧?然而考虑到尤尔琴科的职位,美国人如获至宝,快马加鞭将其请到了华盛顿。

这样一位大人物的到来令美国情报界一片振奋,当CIA华盛顿分局反情报科负责人格斯·哈撒韦听说此事后,素来严肃的他那张老脸居然枯木逢春,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而CIA也为尤尔琴科的“明智选择”庆幸不已,要是他选的是隔壁FBI,那么他们只能眼巴巴看着对方刷业绩了。

有资料显示,尤尔琴科的叛逃并不坚决,他曾在临行前做过反复挣扎。显然,初来美国受到的待遇还是很令他欣慰的。刚刚抵达,CIA一把手威廉·约瑟夫·凯西就亲自带着一众心腹跑来接待,不仅仅是CIA,美国政府的大小官员都挤破了脑袋想要听尤尔琴科开讲座,有些部门甚至因此陷入瘫痪。人们把审讯室围了个水泄不通,堂堂职能机构变得跟菜市场一样热闹。而尤尔琴科也不客气,为了展现自己的价值,他上来就扔了颗“重磅炸弹”。原来,早在20世纪70年代,为方便秘密联络,西方各国花大价钱联手铺了条海底电缆。为保证通讯的绝密性,相关部门会定期派遣潜艇到海底提取储藏在设备中的讯息。美国人给这事儿起了个颇为吉利的代号——“常青藤”。

起初几年里,常青藤行动一直是顺风顺水,苏联人似乎完全被蒙在鼓里。但蹊跷的是,突然有一天,一艘苏联潜艇如神兵天降般出现在相关海域,不偏不差地一下怼在了前去搜集情报的美国潜艇身上。美国方面为保证海底电缆的秘密不外泄,当即取消了计划,不料几天后,当他们再次派人取情报时,却发现电缆已遭人破坏,上面的各种窃听设备全部不见了。讲完,尤尔琴科意味深长地一笑,问道:知道这是为啥吗?因为你们内部出叛徒了。

原来,“常青藤计划”落实没多久,早就被苏联买通的美国国安局官员罗纳德·佩尔顿就将有关此事的情报全部卖给了克格勃。值得一提的是,佩尔顿还是制定该计划的直接参与者之一,也就是说,苏联人一早就就把美国人的小伎俩摸透了,被玩弄的其实是后者。

这样的小插曲,尤尔琴科讲了不少,这让美国方面确定了他的价值。为了套取更多情报,CIA对他提出的条件几乎是全盘满足。尤尔琴科获得了大量的现金、奢华的寓所,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后,他断然抛弃了自己的妻儿,要求把自己在苏联的情妇接到美国。令尤尔琴科没想到的是,虽然这名女子在生活小事上犯糊涂,大事却拎得清,她不但拒绝赴美,反而恶狠狠地教育道:过去的你是克格勃上校,是为国家奉献的英雄,老娘这才仰慕你;如今你只是个叛徒!

情妇没了大不了再找一个,尤尔琴科并不为此太过烦恼;真正令他大感不妙的是,当转而想要享受眼下的美好生活时,他意识到自己似乎开始失宠了!简而言之,尤尔琴科高估了自己对美国政府的价值,同时也错误估计了CIA的意图。

首先,就美国而言,苏联是个强大的对手,但80年代中后期那会儿,苏联的衰落是肉眼可见的。当美国的胜利几乎成为定局时,情报就不再显得那么有价值了。更要命的是,CIA压根就不是冲着情报来的。原来,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若干丑闻的曝光与发酵,CIA在美国民众心目中的形象大跌。在百姓看来看来,CIA为达成那些见不得人的目的不惜手段,简直毫无底线,连FBI都不如,更不配跟神通广大的克格勃相提并论。年轻人应召加入CIA的意愿达到了历史新低,当情报局特工神秘兮兮地邀请年轻人加入时,对方居然毫不客气地表示自己压根不稀罕。因此,凯西局长意识到当下急需打一场“翻身仗”,让美国百姓重振对情报部门的信心,而尤尔琴科的到来无疑是雪中送炭。

毫无疑问,尤尔琴科很大程度上完成了这个目标,当美国政府大肆炒作“克格勃高官叛变”的新闻,让苏联灰头土脸的同时,美国内部早已乐成一团,媒体纷纷宣扬这是“伟大的胜利”。里根总统更是眉开眼笑,越看凯西局长越顺眼,恨不得天天挂在嘴边夸。CIA的处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只是当棋子的利用价值被榨干后,被抛弃便是迟早的事了。

事实上,美国的精明与狡诈固然令人厌恶,但笔者认为,这事儿很大程度上还得赖尤尔琴科自己——他太实在了。相比之下,诸多叛逃者中有个名叫阿纳托利·戈利岑的克格勃少校,咱们在前些天的文章中介绍过。论官衔,此君比尤尔琴科低得多,地位更是没法比,但戈利岑聪明之处在于他说话从来只说一半。

具体而言:在美国马里兰州的审讯室里,戈利岑告诉美国情报人员,克格勃在美国的铁杆盟友英国情报系统内部安插了若干“内鬼”,其中有人已经爬到了顶端,位高权重。戈利岑还不忘加一些模模糊糊的“细节”,听起来并不确凿,却让人不敢忽视。得到通知后,英国立马展开了内部清查,高层看谁都不顺眼,结果查来查去,嫌疑居然落在了军情五处局长罗格·霍里斯头上。不久,戈利岑故技重施,又搞得法国人心惶惶。虽然箭头还没指向美国,美国人早已看得胆战心惊,还没等戈利岑“指点”,他们就展开了极其严格的自查;怀着“疑罪从有”的原则,大批情报精英被迫下岗,一线工作人员几乎被换了个遍,损失极其惨重,甚至不少部门陷入崩溃状态。甚至有人不禁怀疑,这家伙是不是苏联人派来的“反卧底”。

反过头再看,戈利岑压根就没给美国提供多少不得了的情报,他所透露的“硬货”跟尤尔琴科根本没法比,却从未失宠。道理很简单,前者懂得令自己手中时刻握有底牌。

叛逃成为闹剧,尤尔琴科的霉运却并未因此结束。

正应了那句老话:这世上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的苟且。虽然受冷落后的尤尔琴科在美国待得很难受,但他心想,反正自己得了胃癌没几天活头了,挨一挨算完。谁知在一次复查后,医生告知他那是误判!尤尔琴科顿时懵了,都不知道该不该庆幸——这意味着他日后的日子还长,但他也深知克格勃的本事,同时也就意味着自己的余生将在恐惧中度过,这简直生不如死。仅三个多月后,尤尔琴科便在一次外出时利用他老道的经验摆脱了CIA的监视,偷偷跑进苏联驻美国大使馆,谎称自己被CIA绑架,好不容易才逃了出来。

显然,这样低等的谎言无法瞒过神通广大的克格勃,但苏联方面同样看中了尤尔琴科的“另类价值”,他们非但没有处置,反而召开了盛大的新闻发布会,让尤尔琴科现身说法。后者也不敢怠慢,在发布会上声情并茂地讲述自己“被绑架”的过程以及在美国的“悲惨遭遇”。尤尔琴科重点讲述了美国情报部门的“非人道手段”,这下国际舆论一下就发生了扭转,美国人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一段时间后,美国政府反将了一军,他们大肆传播谣言,声称尤尔琴科已被克格勃秘密处决。不料美国人话音刚落,克格勃就把尤尔琴科请上了电视节目。再次碰了一鼻子灰,美国政府彻底失去了对这枚棋子的兴趣。不仅如此,不少专家纷纷提出,苏联政府向来眼里揉不得沙子,考虑他们到对待这名“叛徒”的态度,美国当局务必重新审视尤尔科夫所提供的情报的真实性,以免中了苏联人的反间计,蒙受不必要的额外损失。

6 阅读:1327
评论列表
  • 2021-09-16 12:46

    这么精彩的故事应该拍成电影[点赞]

  • 2021-10-09 16:16

    这就是欧美围堵不了中国崛起的缘由,一旦他国叛逃人员失去价值就被弃之,连个体面的归宿都没有。久而久之……慕名而来的人就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