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前言配水池之战为什么会这么惨烈,当时的战况是怎样的呢?
辽沈战役中的配水池之战,营长赵兴元率领全营战士历经数小时激战,最终600多人伤亡,仅有7人存活。
配水池之战遗迹完整的保留了下来,墙上密密麻麻的弹孔,默默诉说着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为什么一定要打配水池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公然撕毁和平协议挑起战争,由此拉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
当时国民党兵力充足,装备先进,而且占据大量核心城市,在客观上占据一定优势。
但是物质的优势并不能掩盖国民党腐败、贪婪、失去民心的事实。
而站在人民一边的共产党,则在一次次战火洗礼中不断成长。
在三大战役中,辽沈战役爆发的时间最早,也是极具考验性的战役。
彼时,国民党的主要兵力集中在长春、沈阳和锦州三个地方。
从地图上看这三个地区并不相连,国民党想要首尾呼应,必须要穿过解放军控制的区域。
但是想实现这个目标,是不可能的,他们的日常物资只能通过飞机空投进行补给。
国民党军见此情形,曾经想将兵力集中到锦州,将战火引至华中或者华东。
当时华东与华中的局势尚不明朗,如果引发新的战火,那么解放军将面临极大的压力。
为了彻底断绝这种可能性,我党决定直接拿下锦州,不给国民党军任何幻想的机会。
按照中央的观点,这招叫“关门打狗”。
只要占领锦州,东北地区的国民党就没有地方可逃,只能接受战败的事实。
而想要攻下锦州,配水池是一定绕不开的地方。
配水池并不是地名,而是一个配水的站点。
这里处于地势高地,可以俯瞰锦州,因为地势原因,必须打掉这个身在高处的“眼睛”。
而攻下配水池之后,我军也可以凭借这里的地势优势,更好的观察锦州局势,以便精准的规划战术。
虽然配水池只是一个高地,但它十分难打。
易守难攻的地势是其中一个因素,更重要的是,配水池的建筑太结实了。
1937年,日本侵略者在这里修建了配水池。
后来国民党军占据此处,配水池得到进一步改造,成了锦州的配套据点。
不管在日本控制时期还是国民党控制时期,配水池的修建用料一直很花心思。
据说国民党在加固该设施时,用了大量钢筋混凝土,这对于一个小据点来说,是十分少见的。
配水池加固完成后,周围又增加了一圈圈铁丝网和明暗火力点。
配水池之战1948年10月12日,东野三纵七师二十团一营接到进攻配水池的任务。
当时,国民党吹嘘配水池是“第二个凡尔登”,以表示此处的防御水准,并叫嚣着在此地驻扎的士兵是“铁打的”。
一营长赵兴元接到进攻任务后,马上调集20门火炮和12挺重机枪对配水池进行持续轰炸,并在炮火的掩护下步步推进。
为了减少损失,一营二连和三连分别在东北、西北两个方向同时突击。
经过几次拉锯,三连率先突击到壕沟中。
这里每隔百米就有敌人的一个暗堡,火力十分凶猛。
三连士兵冒死突进,接连被密集的子弹击中,一个个倒下。
国民党军在配水池周围的部署十分复杂,当我军突击到特殊区域,国民党军立即引爆早就埋下的航空炸弹。
三连上百名战士,只有指导员一人幸存。
三连遭到敌人火力压制时,二连成功推进到壕沟中,并迅速占领了东北方向的四间红房子。
赵兴元了解到情况后,马上加派一连跟进,全营以二连路线为主要突击方向,同时营指挥所也转移到了前沿。
赵兴元带头冲锋时,看到了三连三排长刘永秀,此时他双腿被炸断,身上血肉模糊。
刘永秀虚弱的对赵兴元说:“营长,我不行了,你得为我报仇。”
赵兴元到达红房子时,战士们情绪高涨,高喊:“营长来了,我们一定能胜利”。
此时红房子中的指挥员还不到一半,大多没到达指定地点。
他又赶到壕沟,看着上百名躺在地上的伤员,心中满是凄凉。
通讯员使劲睁开眼,不舍的对赵兴元说:“营长,你好好完成任务,我好冷。”
此时突击任务还没完成,丢失红房子的国民党军也开始了新一轮轰炸,红房子屋顶很快被炸塌。
赵兴元命令一连守住阵地,二连阻止敌人的反扑,经过数次拉锯,一营士兵终于推进到红房子墙根。
此时两军只隔着一道墙,双方互相扔手榴弹。
一连战士李长修腹部受伤,情况很危险,他见战事越来越胶着,战友接连倒在自己身边,心中万分悲痛。
李长修怀着必死的决心从墙里跳出来,扛着机枪猛烈扫射,一直到被敌人的火力连续击中,完全倒下为止。
赵兴元发起命令,30多名轻伤战士直扑向敌人,经过30多分钟的激战,配水池终于被一营拿下。
配水池之战结束后,一营伤亡六百多人,幸存7人。
除了营长赵兴元,只剩5名战士和1名随军记者。
一营夺下配水池之后,困守在锦州的国民党军如惊弓之鸟。
战后,一营荣立集体大功,赵兴元也获得了特别表彰。
此后,赵兴元又参加了抗美援朝战役,经历了一次次生死考验,于1988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参考资料:《“攻配水池的都是打铁的汉”》中国军网
《攻克锦州-“关门打狗”战辽沈的关键之战》中国军网
《血战配水池》求是网
《<三大战役>第2集:配水池要塞墙上密密麻麻的弹孔诉说着当年激烈场面》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