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曹州古城

楠楠看看旅游 2024-12-15 06:16:35

走在菏泽的街头巷尾,踏着沉甸甸的土地,历史的长河,被我们一叶叶地翻开,古木风塔,街道牌坊,坑塘毛舍,玉井清泉,圣贤俊杰,高楼大厦,飞桥走廊,绿林白水,长亭晚榭,哪个不是历史的记忆?

曹州老城,古有“七十二道街”、“七十二眼井”、“七十二牌坊”,“七十二座坑”、就像现在的护城河,座座桥都有名字,且是名垂青史的古人。

曹州古城是如脱胎换骨而来的呢?七十二道街有何渊源?

回望历史,追溯历史发展的脚步。公元488年(北魏太和十二年),始建乘氏县于今菏泽城区,直至1166年(金大定六年)。其间,除隋末唐初战乱乘氏县一度废置外,历北周、隋、唐、五代、宋及金,共678年其名未变。

1129年(南宋建炎三年),乘氏县被金军占领。当地百姓多随宋南迁;加之连年水患,户口大减,乃于1166年(金大定六年)废乘氏县,其地并于济阴县(济阴古城在今定陶区力本屯乡境内)。又二年,黄河泛滥,大水平地逾丈,济阴城圮于水。曹州太守赵世安,将曹州和济阴县治均迁于今城。这是菏泽城第一次为州治。自此,为济阴县治达200年。,

1368年(明洪武元年),因黄河水患又废除济阴县,其地直属曹州。州治先迁至安陵镇,再迁盘石镇(曹县城)。今城改称古雄镇。1446年(明正统十一年),巡抚山东大理少卿张骥奏以河北人民渐广,差赋不便,仍以金乘氏县旧址复置曹州。

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升曹州为府,附郭置菏泽县,即今菏泽市城址。

1446年(明正统十一年),原曹县知县范希正迁任曹州知州,乃利用旧州址,度势规划,始筑城池;划方隅,定民居,立廨舍,构儒学,初有街道,奠定了今城基础。城池经多次缮修、增筑,至1512年(明正德七年)告成,历时66年。城周12华里,城墙高2.5丈,堞高5尺,趾宽3丈,池深1.5丈,广4丈。建有四门:东曰“东秩”,西曰“西成”,南曰“阜民”,北曰“拱辰”。门上建戍楼,门外有吊桥,城四角筑有敌台。

1522年(明嘉靖元年).知州沈韩离城5里筑护城堤防水。1620年(明泰昌元年)巡道许鼎臣又加葺城面,修饰城楼。设四城楼:东曰“青波旭日”,南曰“风入虞弦”,西曰“凤台霜晓”,北曰“云里蓬莱”。复于城门额嵌石为匾,东曰“双河”,南曰“南华”,西曰“凤山”,北曰“济阴"。

1767年(清乾隆三十二年)知府樊濬改土城墙为砖墙,周长1872丈,根宽1. 6丈。设炮台26座,水簸箕84道,门楼4座,垛口3134堵,马道斜墙8堵,马道门楼8座。

1938年至1948年,十年间城墙两次重修,三次拆除。六十年代初开始在城墙遗址上植树,现已成林,成了浓荫覆盖的绿化带。城内街道纵、 横各7条, 相互交叉,状若棋盘。交叉点称隅首,共23个。以隅首为界,街分数段,各段长短大体相等,通名叫巷。巷。东西巷32条,南北巷26条,共58条。民国初改巷称街。

1933年(民国22年),统一为街命名。东西街36条,南北街36条,共72条。

尽管这些历史古迹,现已不复存在,也难寻蛛丝马迹,但从《新修菏泽县志》(光绪年间),仍见有记载七十二个牌坊的名字。“七十二牌坊”,无疑是明清时期曹州城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细细寻觅历史,不难发现任何一种古建筑,都有它存在历史价值和意义。比如牌坊,它是中国特色的传统古建筑,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符号,是一种地方文化的象征。牌坊多建于街市要道,主要用于昭示前人的德才功名,高尚美德,宣扬社会道德观。

曹州老城,自明正统年间建置以来,兴文重教。明清两朝,贤杰辈出,城内旂表,林林总总,遍布街道的各个角落。

曹州老城,牌坊风格多样,造型各异。建筑多以实木、青石为原料,采用榫铆技术,三间四柱,甚为普遍。梁柱上雕有图案,寓意美好和吉祥。匾额题字,柱上刻联。牌坊多见于标榜功名、彰显业绩、崇尚善举、褒奖贞节等。

在曹州比较有代表意义的一些牌坊,有哪些你知道吗?

在东大街有座“四世一品”坊,又称“郭家牌坊”,是为明代户部尚书郭允厚及上三代而立,位置处于今邮电局门口处,是一个跨街石坊。牌坊高16米,宽10米,三门四柱,双檐斗拱式。坊额有“四世一品”四个大字,苍劲有力。坊梁上雕有仪仗图,玲珑剔透。

小隅首南(中正街),“何家牌坊”即“两世文衡坊”。它是为铁面御史何尔健和工部尚书何应瑞父子两代人所立。何尔健为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官至大理寺丞。何应瑞为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官至副都御史、工部尚书。在西大街东还有座“柱史坊”,专为何尔健而立。

潘隅首北(鼓楼南街)有座“三御史坊”,即“瀛州独步坊”。它是为明代大理寺丞、都察御史吴楷及上二代所立。牌坊为石座木制,三门八柱,三楼庑顶,雕梁画栋。坊正面匾书“瀛洲独步”,背面匾书“杏苑传芳”。

位于中大街和东大街上的“李家牌坊”,又称“四连坊”,即“解元坊”“进士坊”“都宪坊”“冢宰坊”四座牌坊,都是为明代吏部尚书李秉而立,这也是曹州城中最早的牌坊。四座牌坊是李秉的为历程丰碑,是其不懈奋发、步步登高的四重奏。可见李秉声望之高,登科之荣耀,在家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位于中大街上的“董氏牌坊”。即“三连坊”:“进士坊”“夺锦坊”“恩荣坊”。连续三座牌坊都是为董宣所立。董宣,博学善文,豪爽负气,明弘治三年(1490年)进士,为德清县令,时称其明。“恩荣坊”,是特指皇帝下诏嘉奖,由地方出资兴建。

在小隅首北(中学前街)有座“万民坊”,即“民之父母坊”,是地方民众,为曹州知府杨自钦所立。坊额前面书有“民之父母”四个大字,背面书有“君子乐只”四个大字。清康熙年间,曹州因旱涝灾害而欠收,时任知府的杨自钦,免征地丁钱粮,但未蒙朝上批准,随以自己资财垫付。地方人民感其恩德,遂立坊,表纪念。

在县府街,建有“父子进士”坊,为进士张九歌及其子张瑶所立,还有座“兄弟登科”坊,是为张九德和张九歌兄弟敕建。张九歌,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进士。初授户部主事,累官陇右副使,进阶中宪大夫。张瑶,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知蠡县,以勤政廉能著称。

在东大街“四世一品坊”西,有座“少卿坊”,是王绍之为己所立,传说此坊原建于郭家大门口。因在王绍之小时,郭家把牌坊立在了王家地盘上,被王绍之质问:“我以后把牌坊立在哪里?”郭尚书随口而应:“立在我家大门口!”待王绍之长大,官至少卿,便把牌坊立在郭家门口,迫使郭家大门东迁。

在府署前(中学前街)原有座“宣化坊”,即“古曹名邦”坊,为纪念府署修建所立。相邻还有座“曹邦麟风”坊,是知州周鼎创建,为全州科第而立。在中大街有座“九进士坊”,为李秉等九位进士而立。在西大街有座“鸾浩重褒”坊,为进士张九叙而立。在宋隅首西(青云桥处)有座“宪台坊”,是为进士王绍所立。

在广亮门处有座“廷尉坊”,为大理寺丞成守节所立。还有座“廌绣坊”,为进士、监察御史徐舟敕建。在典当街西有座“三世二品”,为刘汝康三代尚德敕建。在刘隅首有座“尚义坊”,又称“刘牌坊”,是为义民刘荣所立。在大隅首南(考棚北街)西,有座“敕褒孝子”坊,为生员王映旭而立。

在澡塘街有座“龙章褒节”坊,为李毓馨妻王氏立;在考棚西街有座“松贞玉粹”坊,为何瓒妻连氏立。以上两座都是骑路坊。在老北门里东街有座“敕旌贞节”坊,为张盘龙妻王氏立。在王爷庙街有座“名闺霜节”坊,为萧垓妻何氏立。“宣化坊”。

想像这些牌坊若还都在,那将是现代菏泽城一道古老的文化象征,就像一位岁月的老人,从远古走来,讲着历史的故事。

七十二坑,又有何典故?有何渊源?

曹州城,为玄武地貌,东北地势高,西南地势低,“夫青龙蟠东,升腾,光明;白虎踞西,禳灾,祈丰;朱雀峙南,纳祥瑞;玄武拱北,主风雨,四是本应四方之气”。

曹州城,在筑城和建房时,虞势规划,就地取土,致使城内留下大小不等的坑塘,有七十二坑之说。因一坑往往归属多家“姓”之有。比较知名的有:饮马坑、 郭家坑、桑家坑、盐水坑,曹家坑、张家坑、莲藕坑、碱坑等。这些坑,大都分布于城西、南两面,东面、北面极少,面积最大的咸坑,即现有的青年湖,位于城内西南隅, 是白虎踞西之应。咸坑又称咸池,是主五谷的星,因秋有收成,所以把它放在秋季。咸池,还传说是太阳洗浴之所。

现在的青年湖,今非昔比。随着老城的改造,古城曹州的印象,慢慢重现,牌坊,井,泉,塔,桥,湖,亭台楼阁,这些都出来了。

青年湖,作为古代“坑”的遗址,重新换发了新颜。丝毫不比欧阳修的《采桑子》描写的西湖差。“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及”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也不比柳永的《望海潮》逊色。

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有一天晚上,月亮又大又圆,观之有曹操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之感。

那时,我与儿子步行于桥上,观看湖上瀑布,心血来潮,随吟诗一首。

夜游青年湖

一塔一桥一月影,满湖荷香蛙声鸣。

华灯纵博月同秀,泉声横飞照碧空。

至于,七十二眼井,由于城内地势低洼,雨水及生活用水基本不外排,全部注入坑塘,渗入地下,所以城墙以内的这七十二眼井全部是“苦水井”,井水既咸又涩,只能洗涤,不能食用。市民的食用水全部由职业水夫用畜力或人力运水车,从城外运至城内,一直持续到20世纪60年代,城内通上自来水为止。大多数井,现在都已经消失,还有一个古井遗存,即沟子井。

听当地老人说,他们的家族和这口井的故事。这井之所以叫作沟子井,是因为此井建井时间特别长,使用过程中,井旁的石头,磨出了很多沟沟,所以叫作沟子井。

这个家族守护着这口井,没有被填埋,被废弃。而这口井,和族人一起见证了曹州府的变迁与动荡。

井旁边的砖墙,也很古老的了。听老人说,十年前,有人来寻找古砖。

井旁边的介绍,这井从明朝时就有。大概从曹州城建立州时,就有这眼井吧?

这井,现在位于北顺城街西段,是古代的重华巷与普化巷的隅首处。

沟子井,在古曹州地图上,离重华书院非常近,大概当时的学子们,也喝过这口井中的水吧?至少经常路过。

这几年,菏泽城的面貌变化巨大,高楼林立,马路宽阔,绿树成荫,河流遍布,河水清澈,飞桥无数,许多井都不见了,但是这口井,仍然为人们所重视,一直有人在默默地守护着它,改邑不改井!

可见,一口老井,对一个城邑的重要性。因为,它历经沧桑,几十年,几百年,一直见证着城市的发展变化。

我站在这块古老的土地,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2024.12.1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