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说他的死重于泰山,开国上将肖华说他若活到授衔时应是元帅

富足豆浆油条 2024-11-06 19:50:47

文武兼修,少时志存高远

1931年的江西兴国,硝烟弥漫的高兴圩战场上,27岁的红4军第11师师长曾士峨率领敢死队向敌军发起最后的冲锋。这位出身武学世家、既读过大学又上过黄埔军校的红军将领,在这场关键战役中为保卫指挥所壮烈牺牲。毛主席称他的死"重于泰山",并在祝捷大会上首次号召全军向个人学习。数十年后,开国上将肖华回忆道:"如果曾士峨在的话,应是个元帅。"一位年轻将领的陨落,让红军上下为之哀恸;一个璀璨生命的逝去,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永恒的印记。这位能文能武的红军虎将,用他短暂而辉煌的27年人生,书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革命壮歌。

1904年,曾士峨出生在湖南益阳一个武学世家。他的父亲曾保臣是位武举人,在当地颇有名望。

在这个书香门第中,曾士峨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上有四个哥哥三个姐姐。九岁那年,他告别了传统私塾,迈入了新式学堂的大门。

在求学期间,曾士峨白天在学校勤奋读书,闲暇时光就在父亲的指导下习武。这段经历为他日后的军事生涯打下了坚实基础。

1919年,正值五四运动风起云涌之际,少年曾士峨考入了益阳信义中学。在这所教会学校里,他开始接触到新思想的启蒙。

四年后,曾士峨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益阳信义大学。大学时期的他如饥似渴地汲取进步思想,思想意识逐渐走向革命。

大革命浪潮席卷全国,年轻的曾士峨不甘于只做一个书生。他毅然决定投考黄埔军校长沙三分校,开启了他的军事生涯。

在黄埔军校的求学经历,让曾士峨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发展。他的表现极为出色,引起了校方的关注。

1927年,马日事变爆发,曾士峨立即离开长沙奔赴武汉。在党组织的安排下,他进入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担任连长。

同年9月,年轻的曾士峨追随毛泽东参加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秋收起义。在起义军中,他担任营参谋长一职。

起义遭遇挫折后,不少人选择离开。但曾士峨坚定地留了下来,他对革命的胜利充满信心。

三湾改编后,曾士峨被任命为工农革命军第1师1团特务连连长。当时全军仅有7个连,而他所率领的特务连是其中实力最强的。

这位年轻的军事指挥员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展现出非凡的军事天赋。他的成长轨迹,见证了一个革命军人的蜕变历程。

指挥若神,战功赫赫震三军

红军改编后,曾士峨在部队中崭露头角。他指挥的特务连战斗力最为强悍,不断创造出优异的战绩。

1928年,曾士峨升任红4军31团3连连长,带领部队参加了龙源口和黄洋界两场关键战役。这两场战役的胜利,为红军在革命根据地的站稳脚跟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军事才能的不断展现,曾士峨很快被提拔为红4军31团1营营长。在他的带领下,1营战斗力日益精进,成为了一支能打硬仗的劲旅。

到了1930年春天,组织上对曾士峨委以重任,任命他为红4军2纵队司令员。同年夏天,他又被任命为红4军参谋处长,同时兼任第2纵队司令员和红4军第11师师长。

在第一、第二次反"围剿"战斗中,曾士峨指挥若神。他带领部队打出了一场又一场漂亮仗,战功赫赫。

曾士峨的军事才能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1930年6月下旬,当红4军从福建长汀向江西转移时,因林彪有事留在城里,红军总部下令"部队暂归曾士峨指挥"。

在担任红4军第11师师长期间,曾士峨以严格的军纪闻名。开国上将杨得志当时正是他手下的特务连连长。

有一次战役中,为了夺取战略要地,曾士峨对杨得志下了死命令。他指着那个重要的山头说:"你带特务连上去,一定要把山头抢下来,抢不到我就杀了你的头!"

杨得志带领特务连向山头发起了猛烈冲锋,成功阻击了三倍于己的敌军。曾士峨随即率领全师和兄弟部队展开激战,经过四个小时的激烈战斗,彻底击溃了敌人。

这场战斗充分展现了曾士峨过人的军事指挥才能和雷厉风行的作战风格。多年后,杨得志上将回忆起这段往事时仍然神情严肃地说:"曾师长说到做到,绝不是随便说说。"

在曾士峨的严格治军下,红4军第11师的战斗力不断提升。他们屡次在关键战役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了红军主力部队中的精锐之师。

这支队伍在政治工作和军事战斗力方面都十分突出,被誉为红4军中的尖刀部队。曾士峨的军事才能和指挥艺术,在一次次战斗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他带领部队打仗时既注重战术,又讲究谋略。每次战斗前都会认真分析敌情,制定周密的作战计划。

正是这种严谨的作战作风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让曾士峨在红军将领中脱颖而出。他的部队所向披靡,为革命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

血洒疆场,青山埋忠骨

1931年8月,第三次反"围剿"战役打响。曾士峨率领部队连续参加了莲塘、良村、黄陂三场战斗,取得了重大战果。

但在随后的高兴圩战斗中,战局发生了重大转折。9月7日,毛主席和朱德指挥红一方面军中的三支部队,向江西兴国县高兴圩发起进攻。

战斗一开始就异常惨烈。国民党军队占据有利地形,而红军部队不仅地势不利,兵力也未能完全集中。

在向高兴圩西面渡河时,红军遭到敌军的猛烈攻击,损失惨重。双方激战两天,国民党军伤亡2000余人,红军伤亡2200余人。

战况最为危急的时刻出现在第二天。敌军向红4军指挥所发起猛攻,形势岌岌可危。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曾士峨果断集结了由党员和排以上干部组成的敢死队。他亲自带队,向敌军阵地发起了冲锋。

这支敢死队装备简陋,有的战士甚至只能用梭标作为武器。而敌军却装备了大量的冲锋枪和机关枪。

装备的悬殊差距并未影响敢死队的战斗意志。在曾士峨的带领下,他们勇猛地向敌军阵地冲锋。

就在这次冲锋中,一颗子弹击中了曾士峨的胸部。这位年仅27岁的红军虎将,永远地倒在了他深爱的土地上。

消息传到军中,战士们无不为之悲痛。毛主席得知这一噩耗后,沉痛地说:"曾士峨是在最关键的时候牺牲的,他亲自带队冲锋,改变了战况,他的牺牲是英勇的,重于泰山。"

这场战斗中,红军不仅失去了曾士峨这位优秀的指挥员,还牺牲了红3军团第4师师长邹平和6位团长。这样的重大损失,在红军历史上实属罕见。

在随后举行的第三次反"围剿"胜利祝捷大会上,毛主席特意要求全体同志向曾士峨默哀。他号召全军要学习曾士峨的革命精神。

当时负责油印这份通令的是红四军军委青年委员肖华。这也是红军总部第一次发布向个人学习的通令。

高兴圩战役虽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曾士峨带领敢死队的英勇冲锋,挽救了指挥所的危急局势。这次战斗成为了红军反"围剿"战役中的重要转折点。

这位年轻的红军将领,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革命军人的担当。他的牺牲,不仅改变了一场战役的走向,更在红军将士心中树立了永恒的丰碑。

英名永驻,名将化永恒

曾士峨的牺牲在红军中引起了巨大震动。开国上将肖华在上世纪80年代回忆说:"如果曾士峨活到授衔时,应该是个元帅。"

这个评价得到了众多红军老将的认同。1983年,何长工在接见曾士峨继子曾天元时也明确表示:"曾士峨如果在的话,应是个元帅,起码也是大将。"

曾士峨虽然英年早逝,但他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革命军人。红军总部发布通令号召全军向个人学习,曾士峨成为了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军人。

有"毛主席军事高参"之称的开国中将郭化若,给予了曾士峨极高的评价。他称曾士峨是"最优秀的红军师长",这个评价没有之一。

郭化若对曾士峨的评价并非溢美之词。他详细分析了曾士峨在红军中的地位:"红四军是红军的主力和核心,而十一师的政治工作和军事战斗力在红四军中又很突出。"

作为一名红军将领,曾士峨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他指挥的部队在多次重要战役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即便在装备极其落后的情况下,他也能带领部队取得胜利。这种非凡的军事才能,让他在红军将领中脱颖而出。

曾士峨生前虽然未婚,但他的精神得到了传承。根据曾家祖父曾保臣的遗嘱,1942年,曾士峨三哥的儿子曾天元过继给了他。

曾天元后来成为了中国有色工程设计研究总院的工程总设计师。他虽然没能亲眼见到养父,但一直以养父为荣,致力于收集和整理有关曾士峨的历史资料。

在中国革命史上,曾士峨这个名字永远与"死重泰山"联系在一起。毛主席的这个评价,不仅是对他牺牲的肯定,更是对他一生贡献的最高褒奖。

时至今日,每当人们提起高兴圩战役,都会想起那个率领敢死队冲锋的年轻师长。他的牺牲虽然令人痛惜,但他的精神却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曾士峨用短暂的27年生命,谱写了一曲革命者的壮歌。他的事迹被载入史册,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从一个武学世家的少年,到红军主力师师长,再到壮烈牺牲的革命烈士,曾士峨的一生都在为革命事业奋斗。他的牺牲,是革命胜利的重要基石。

正如开国将领们所说,如果曾士峨能活到新中国成立,他必将是一位军事统帅。但历史没有假设,我们能做的,就是永远铭记这位为革命事业献出生命的优秀军事将领。

0 阅读: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