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茶制发展简史

重耳流亡公子 2024-12-17 03:30:54

自古王朝都对茶、盐、酒、铁等实行垄断,想方设法从这上面搞钱,所以才有著名的《盐铁论》。

两宋作为古代富庶的高潮,自然在这方面玩儿得溜溜的。

今天就说说北宋茶制发展简史,玩儿得再溜,也逃不过历史规律:不停变革,不停出错。

北宋建立初期,名义是老大,实际到处有割据。

很多臣服的地方,心里也不服。

打击各方势力的关键点是打击经济收入,有钱能使鬼推磨,没钱啥都干不成。

本着这个原则,宋太祖对茶开始搞垄断。

宋太祖任命监察御史刘湛为膳部郎中,到蕲春(现在湖北东南部)搞榷茶,使得宋廷收入翻倍。

看到搞茶生意赚钱,那就让它正规化。

乾德二年,北宋第一款茶垄断制度出炉。

在东南设立“六榷十三场”。

江陵府、真州、海州、汉阳军、无为军、蕲州建立六个榷务,管理和监督茶市场交易。

淮南建立十三个茶场和山场。

宋廷为保证垄断收入,不仅管理茶叶的生产、收购和买卖全流程,还禁止搞私茶,北宋很多起义都是搞走私茶盐等货物的人对政府将利益全部抢走的不满发泄。

到宋太宗时期,茶制由榷茶改为入中制度。

照顾茶商和茶农利益只是给自己脸上贴金,主要原因是军事爱好者赵二积极参与军事活动,但发现前线粮食经常不够吃,为保证粮食供给,宋廷创造性发明入中制度。

这个方法倒是简单,将军粮供应由专门的军队扩充到商人团体,无利不起早,有利必送粮。

当商人们将军粮送到宋军需求地后,宋廷奖励商人们商人到江淮地区换取茶和盐的兑换单,通俗点儿说是茶票。

这个制度持续到宋真宗景德二年,维持不下去了。

主要原因军粮大部分要送到河北前线,而领取茶的地方在淮南,千里之遥,手动脑摇,很多脑子活泛的商人和官员勾结,各种造假瓜分利益,不但军粮没多,宋廷收入倒是少了。

于是,盐铁副使林特等对入中制度进行改革,对反馈给商人们的茶量分为京师和边境进行了标准化。

但这对北宋的财政治标不治本,刚开始还凑乎,伴随漏洞和腐败加深,宋廷财政越发紧张。

嘉佑四年,为激活市场保证收入,宋廷正式发布通商茶法:园户之种茶者,官收租钱;商贸之贩茶者,官收征算。尽罢禁榷,谓之通商。

说白点儿,就是茶户种茶交租金,茶商交税,自由贸易,政府不干涉。

避免了榷场官员们干涉茶业贸易,搞“虚估”等小手段,这样既让利益在政府、茶户和茶商达到平衡,也在一定程度减少官员,节省了政府行政成本。

这个方法施行了大几十年,本来没毛病,有毛病的是北宋的整体制度,到宋徽宗时期,宋廷积重难返的“冗兵、冗官、冗费”三冗越发严重,宰相蔡京决定对“利润大户”茶业再次做出改革。

崇宁四年,宋廷重新设置榷场,不过这次不同于完全垄断,施行了垄断和自由贸易结合的方法。

茶商交钱从朝廷手中获得茶引,即买茶凭证。再拿这些凭证和钱去找茶农买茶,茶装在标准化的笼筇中,官府抽取一定的利润,这个方法使得政府既能把控和垄断,也使市场具有一定活力和自由度。

政和二年,蔡京对该方法进行最后完善。

首先,将茶引,即买茶凭证标准化。并规定买卖茶必须签订合同,规范了茶业市场行为。

第二更细致划分茶引,分为长引和短引,长短指时间。

长引时间为一年,北宋基本行政单位是路,可去其它路贩卖茶叶;短引为一季,只能在本路贩卖茶叶。

并对价格进行了细分,长引一千五百斤的茶,出钱一百缗,如果去陕西,再加二十缗;短引是三百斤的茶,出钱二十缗。

这次改革是将垄断和市场结合较好的一次,北宋灭亡后,南宋一直在沿用。

不过宋廷虽在兼顾茶农和茶商利益,可毕竟还是为了垄断搞钱,喝茶百姓的诉求并没得到很好满足,所以社会矛盾依然严重。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