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望文生义的一些成语

看历史信息小俊 2024-08-22 11:20:47

成语是汉语中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它是汉语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经锤炼而成的一种言简意赅的固定短语,一般不能随意变更或增减词素(即字)。

在我们目前所使用的数万条成语中,绝大部分来自于古籍。由于不少汉字的古今字义发生了变化,而它在成语中的意思并没有改变。

所以,如果我们望文生义的话,就会误解、误用成语。比如下面这些成语。

惨淡经营:惨淡,形容费尽心力。原指动笔之前竭力构思。后多形容竭尽心力谋划从事某件事情。

语出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不能理解为:生意萧条、不景气,难于经营下去。

罪不容诛:形容罪大恶极,连处死都不能抵偿。

语出班固《汉书·游侠传序》:“况于郭解之伦,以匹夫之细,窃杀生之权,其罪已不容诛矣。”

不能理解为:因罪恶小,不应该诛杀。

不刊之论:刊:古代指削除刻错的字,不刊,即不能更改。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用来形容文章或言辞的精准得当、无懈可击。

不能理解为:因质量差,不能刊登的文章或言论。

不赞一词:赞:添加。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

语出《史记·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后来也用来指一言不发。

不能理解为:不说一句称赞的话。

春意阑珊:阑珊:将尽,将衰。春天就要过去了。语出李煜《流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再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其中的“灯火阑珊”,即是灯火稀疏的意思。

不能理解为:春意正浓。把它当成了“春意盎然”的同义词。

登堂入室:比喻学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很高的境界。

不能理解为:进入厅堂房屋之中。

久假不归:假:借。归:归还。原指假借仁义的名义而不真正实行。后多指借别人的东西长期不归还。

语见《孟子·尽心上》:“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

不能理解为:请了假长期不回来。

危言危行: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这里的“危”,和“正襟危坐”中的“危”一样。都是“正直”的意思。

不能理解为:散布危险言论,做危险之事。

七月流火:流,移动;火,大火星。指火星西沉。是天气转凉之意。语见《诗经·国风·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不能理解为:七月的天气像被火炙烤一样炎热。

间不容发:意思是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情势很危急。

语见枚乘《上书谏吴王》:“其出不出;间不容发。”

它是形容时间紧迫的词,不能用来形容空间狭小。

述而不作:指只阐述前人成说,自已并不创新。语出《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不能理解为:只是嘴上说,而没有行动。

高山景行:高山,比喻道德崇高。景行,大路,这里比喻行为光明正大。本词是赞扬人具有崇高的德行。

语源自《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不能理解为:到高山上去欣赏自然美景。

以邻为壑:比喻只图自己一方的利益,把困难或祸害转嫁给别人。

语见《孟子·告子下》:“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

这是孟子批评魏国白圭的话,说禹把水引入大海,你把水引入邻国,拿邻国当做大水坑。

不能理解为:与邻居有矛盾,相互不往来。

因人成事:因,凭借。依赖别人的力量办成事情。一般表贬义或自谦。

不能理解为:因为有这个能人,才办成了事。

望其项背:意思是能看见他的颈项和后背。比喻相距不远,能赶得上或比得上。一般作自谦词,如“我难望其项背”。

它是“望尘莫及”的反义词,不能理解为差距很大。

大方之家:泛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不能理解为:出手大方、阔绰的人。

安土重迁:在一个地方住惯了,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

语出班固《汉书·元帝纪》“安土重迁,黎民之性”。

不能理解为:安排了一个地方,重新迁到那里去。

但是,有些成语误用的人多了,被大众接受了,辞书的编纂者也从众,对成语的意思作了改变。

这种改变大致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保留原意,扩大外延。

如美轮美奂,一次我在看央视的一台文艺晚会直播,主持人董卿评价一个节目说,这个节目的灯光、背景布置得美轮美奂!

我不禁一怔,董卿怎么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因为原来我在学校工作时对学生耳提面命,这个词只能形容房屋高大美丽而且多。

后来找到一本新版的辞书发现,她没有用错,此词在后面又补充上了: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

二是基本废掉原来的意思,而采用后来人们望文而产生的意思。

如分庭抗礼,原指宾主相见,站在庭院两边,相对行礼。形容两者之间彬彬有礼。

语出《史记·货殖列传》:“(子贡)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现在用来指双方实力相当,可以相互抗衡、争斗。

如果你用原意:我去同学家后,他很热情,我们双方分庭抗礼。别人还认为你误用了词语。

再如无所不至,原指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

语出《论语·阳货》:“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意思是:已经得到了(这个地位),就害怕失去,如果害怕失去,(为了保住它)就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了。

现在这个词基本用来形容到达或涉及的范围极广。该词的原意已被“无所不为”所代替了。

三是由于望文生义,使一个词语的原意与现在的意思完全相反。

如空穴来风,本来是指事出有因、传言有据。

语出宋玉《风赋》:“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其所托者然。”

意思是,我听老师说,枳树弯曲的枝丫会招来鸟做窝,有洞穴就会产生风,鸟窝和风是根据环境而出现的。

这个词语在大陆的清末民初还是用的原意。如梁启超在《续论市民与银行》中说:“然而银行当事人,安能逃避责任,空穴来风,理有固然。”

在传统文化保存较好的香港,现在有人仍用原意,如香港当代作家黄易在《寻秦记》中说:“凡是深悉内情者,均知空穴来风,非是无因。”

而我们现在多用来指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成了“无中生有”的同义词。

再如愚不可及,它的原意是说人非常聪明。

语出《论语·公冶长》:“宁武子,邦有道则知(知:通“智”),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意思是,宁武子这个人,在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就显得很聪明,很有智慧。但在国家政治黑暗的时候,(为保全自己)他就装出很愚昧、一无所能的样子。他的聪明,别人学得到,但他那种装愚笨装得那么像,让人看不出一点破绽的本事,是别人无法学到的。

由此可见,愚不可及的原意是说人非常聪明,与足智多谋、大智若愚是近义词。

而现在却用它来形容人愚笨到了极点。

不过,语言是一种交流的工具,具有约定俗成性。

正如鲁迅所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一个词语说出来,大家都明白其意,达到了交流的目的,也就无可厚非了。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