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光鲜的背后,会不会成为像华为一样被卡脖子的产业?

春迟嫣韵谈军事 2024-03-27 03:28:18

最近几天,比亚迪新能源轿车降价到798的消息充斥网络。我们的互联网上几乎一边倒的给出了所谓秦并六国的说法,似乎比亚迪秦率先开启了本年度的汽车价格战,之所以将其说成是秦并六国,大概意思是说,比亚迪此举意在扫荡传统家用燃油车,从而达到独霸入门级轿车市场的目的。

大家知道我的观点,一贯不对任何喜大普奔的事件添砖加瓦。相反的,我反而对于汽车业态的未来发展有沉重的担忧,这种担忧,恰恰是这种展现出极大竞争力车型出现之后,对整个国民经济的伤害性影响,以及对于整个新能源汽车未来不确定性,这种豪赌到底会带来什么结果的忧虑?

似乎最近几年来,互联网上一直不乏网购行业对传统实体店行业的破坏,进行口诛笔伐之人。而之所以大家在享受着互联网购物极致性价比的同时,还在对网购行业口诛笔伐,原因无非是,互联网行业将整个商业业态缩短了。甚至品牌,厂家直接在互联网上做自己的官方店,将所有的中间商环节全部淘汰掉。这个过程让消费者享受到实惠的同时,也导致了另外一种后果,就是中间环节被淘汰掉了。这种处于中间环节的人被淘汰,才是坐在桌上吃饭,放下筷子骂娘的直接原因。说白了,牢骚者无非是自身的利益受到了影响而已。

而同样的事情放在新能源汽车上面,表现主要是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数量不足,构造上相比传统燃油汽车更简单。这就注定了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比传统燃气汽车更短。而表现在数据方面,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大概要比传统燃油汽车短30-40个百分点。这也就意味着,同样产值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所需要的产业工人数量,是传统燃油汽车的60%-70%,用人更少。

当前我们汽车总产能,大约是国内汽车市场的两倍。这也是去年以来,很多热门车型不再需要等待,马上就可以拿到车的原因。这得益于我国在汽车产业上的扩产能。但是大家想过没有,如果新能源车将传统燃油车全都给消灭了,国内新能源汽车一统天下,是不是意味着,传统燃油汽车的产业链工人会出现大规模的失业呢?即便是新能源汽车能够接纳部分传统燃油车的产业工人,但是因为产业链更短的缘故,整个新能源车独霸市场之后,实际上汽车产业雇佣工人的数量反而下降了。

当然,用更少的人生产出更多的商品,这代表生产效率的提升。从产业发展上,是好的。但是,失业的人怎么办?他们失去了工作,是不是意味着一些不好的事情呢?

这里就引出来另外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那就是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电机以及电控这三项关键技术,都是我们从国外买来的舶来品。日本德国在这些方面的造诣明显更深,那么日本和德国为什么不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代替当前的传统燃油车呢?如果锂电池汽车是未来的最新趋势的话,日本和德国有很多全球领先的汽车品牌,他们没理由在对待锂电池新能源车上面持犹豫不决,只是简单做出几款车应付应付。

对于这种疑惑,我们似乎总能找到所谓的精神胜利法,说什么日本押注氢能搞错了方向,固态电池每年都说要量产,就算再等四五年也不可能量产之类的。虽然我们依靠舶来技术,但是我们找到了正确的方向之类的鬼话。我对这种观点是不感冒的,原因是考试抄同学的,永远也成不了第一。

说到这里我想到我小时候读书的事情,我在读初一的时候呢,数学成绩一般般,全班七十多个人,我的成绩也就勉勉强强,中等偏上的样子。那时候的老师是跟班走的,我在读初二的时候分了代数跟几何,我的代数老师就是初一的数学老师。似乎就在初二,我像开了窍一样,什么题都难不倒我。第一次全校统考,我就考了个第一的成绩。

后来我们的代数老师就问我,你抄了谁的?考的这么好?我现在依然记得当时代数老师对于我的成绩非常不信任的神态。我当时就回了一句,抄别人的怎么可能抄成第一名呢?此后经历了多次考试,我的数理化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所以才打消了数学老师对于我考试抄别人的疑惑。

说这件小事儿呢,主要是为了说明一个观点,抄作业,永远也不可能成为第一。就像我们当前对于新能源汽车遥遥领先的描述一个道理,只要日本德国那些底蕴深厚的车企专注于我们使用的锂电池汽车的研发,超越国产新能源,还不是分分钟的事情?毕竟我们当前所用的技术都是人家研发的。这也是为什么国产著名品牌领导会发出“日本德国只要愿意,分分钟可以做出更好的新能源汽车”这样的话。

既然是这样,我就来试图解答一下,为什么日本和德国并没有将主要精力用在锂电池驱动的新能源电动汽车上,反而是去研发什么氢能和固态电池之类看上去更优秀,却很难实现的技术呢?真的是他们压错宝,点错科技树了吗?

首先,关于电的来源本身并不环保这种话呢,我是持保留意见的。

毕竟现在风电,太阳能发电的成本已经控制到和火力发电同样的价格水平了。如果再说电的来源是通过烧煤,并不环保这样的话呢,我并不赞同。虽然火电在全世界的电力来源中依然占据绝对的大头,但是风电,核能,水电和太阳能发电这些是在明显提升的。

而且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说,煤炭和石油的储备虽然丰富,但是总有消耗完的一天。届时人类不可能因为能源被困死。仅仅太阳能一项的能源潜力,就超过火电。当前之所以火电依然占大头,无非是性价比更优秀的原因。等到人类化石能源变得匮乏之后,难道当下的新能源发电技术就不会大规模爆发吗?所以新能源汽车所用的电并不环保这种话呢,相对片面了。并非抑制新能源汽车的关键因素。

退一万步说,就算新增的新能源发电全部用来供应新能源汽车,这本身就是环保的。所以发电来源不环保,会产生大量化石燃料燃烧这些话,听听就行,大家去看看新能源发电逐年提高的总量占比就会发现,电力来源不环保这种说法是不对的。

其次,锂电池本身不环保。

大家知道,电池本身都是有使用寿命的。在新能源汽车之前,我们早就普遍使用了铅酸电池作为储能装置的低速电动车,两个轮子,三个轮子还有四个轮子的电动车到处都是。而我们使用的铅酸电池,一般三两年就需要更换,质量较好的,使用比较规范的,用到四五年就非常了不起了。因为铅酸电池的充放电,只能做400次左右。

而锂电池相比铅酸电池,在充放电寿命上要好的多。最早的锂电池可以做到一千多次的充放电循环。随着技术的进步,当前的锂电池充放电次数循环已经做到了2000次以上。很多同学认为这对于个人已经够用了。毕竟充放电次数到达极限之后,新能源汽车行驶里程一般人也用不了那么多,大多数人是用不到电池报废那个时候的。

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铅酸电池报废是因为极板硫化,即使电池报废了,重新回收利用是相对廉价的。而锂电池的回收利用当前还是技术难题,无论锂电池性能多好,只要未来报废的时候不能做到廉价的无害化处理,那么锂电池报废所带来的污染问题,一定是若干年后新能源面临的严重问题。

第三:氢能和固态电池真的点错了科技树吗?

我一直认为我们有太多的人拥有一种自我胜利的精神胜利法,总认为别人点错了科技树,我们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一旦这种认知出现,再出现首先被我们大规模应用的成功典型之后,马上就会有更多的人出来附和,表示各种遥遥领先的结论。事实上,只要更先进的技术有实现的可能,那么我们依靠相对落后技术发展起来的产业,随时可能会被颠覆。哪怕我们事实上已经在锂电池新能源上做到了遥遥领先,但是一旦固态电池和氢能驱动实现了经济化运行,哪里还有氢能源生存的余地呢?

当前我们的新能源汽车虽然非常火爆,但是有多少人在吐槽里程焦虑?又有多少人真的满意自己的纯电新能源呢?很显然,这里面存在诸多弊端,里程虚标我们就不说了,一个春节,有多少空闲的充电桩?开纯电新能源汽车跑长途有多尴尬,想必开车的人都有亲身体会吧?

但是假如,出现了一种另类的电池,续航里程达到了1000公里,这已经超过了大多数传统燃油车一箱油的行驶里程。如果再出现更快的充电技术,只需要八分钟,就可以充满80%的电,而且还不容易自燃。这样的电池做出来的汽车,是否比我们当下生产的新能源汽车使用的锂电池更有吸引力?更有竞争力呢?

您不要跟我说所谓价格高,技术不成熟之类的话。咱们的新能源刚开始卖什么价格,想必大家都知道吧?现在大规模应用之后,价格不一样降下来了吗?从产业角度上说,价格在大规模生产之后,自然可以获得更加低廉的价格。至于技术不成熟,别人点错了科技树的说法更是无稽之谈。

就在年前,全球首条固态电池生产线已经在台湾建立。您没看错,确实是宝岛台湾,其生产的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是我们当下应用的新能源的3-5倍。当我们还在沉迷于遥遥领先的时候,嘲笑别人四五年也未必能够量产新能源汽车的时候,事实上已经开始建设生产线,准备2024年开始量产续航里程1000公里,只需要八分钟就能充满80%电量的固态电池了。所以,衷心的劝大家一句,对于一些过头的言论,我们就当看笑话就行了,任何失去理智的自我欺骗,最后必然是自欺欺人。

第四:产业发展要充分考虑到就业问题,如果为了发展成果导致大量人员失业,这样的产业,不但不应该鼓励,相反还需要加大打压的力度。

说回到互联网购物,我的观点一如既往。我们国内一直不乏反对互联网购物的声音。原因就是这种业态的存在,对于就业是一种伤害。当然,互联网购物让大家获得了更高的性价比,大家自然愿意失去所谓的购物体验这种并不那么重要的环节,再说了,大不了还能退货不是吗?这就直接导致了互联网购物打压了实体商店和中间商的利益。虽然成就了快递行业,但是相对于快递吸纳的就业人员来说,中间商和实体店的失业人员简直就是天文数字。也就是说,产业链更短代表生产力提升的同时,是以牺牲就业岗位为代价的。

我国是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适龄可工作人员的数量不低于8亿人。所以发展任何产业之前,首先要考虑到全民充分就业的问题,如果产业效率提升了,但是太多的人失业了。就会形成另外一个问题。相对于产业发展来说,这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因为从国家整体发展的角度上说,首要保住的,最最核心的经济发展任务,是充分就业。在满足全民充分就业的基础上实现产业升级,才是合理的。任何发展相对于大规模失业来说,都是弟中弟。

从这个角度上说,假如汽车产业占据很大份额的日本和德国,将主要精力放在新能源汽车上的话,势必导致一部分产业工人的失业。如果无法提前做了这部分人的再就业安置问题,宁愿不发展,也不能不考虑这部分人的就业需求。

当然,汽车产业原本不是我们的优势产业,我们发展新能源本身实在扩大我们的产业链,向市场注入更多的就业岗位,这也是我国新能源产业链技术工人存在大缺口的原因。而我所讨论的问题,是站在日本和德国的角度上说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媒体会将我们发展新能源汽车,说成是换道超车的原因。

不过换道超车这种话呢,我感觉说的有点早了。毕竟固态电池生产线已经开始建设,预计2024年就会量产,超车这种话,明显有点过于自信了。而且,即便是从产业竞争的角度上说,即便是不发展新能源,未来燃油车也会被我们掌控,这是产业链优势和人力成本优势决定的。只不过这个时间会变得更长而已。

说完了日本德国并不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之后,我们再来说一下,当下我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的担忧。

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非常像手机行业的发展。当下虽然百花齐放,但是我敢断言,不出10年,大多数新能源汽车品牌必然会消失,竞争之后剩下的,也仅仅只剩下那么几个超级企业。就像十多年前,智能手机时代来临之后,众多手机品牌崛起,但是大家再去看看现在,放眼全球,还有几个品牌站得住脚?而大多数品牌倒下之后,我们的新能源汽车,大概率会再次出现手机行业被关键技术掐脖子的可能。

汽车价格战,说白了就是这种洗牌的开始。2024年以比亚迪秦PLUS798为起点,新的汽车价格战势必全年打响。而且这种趋势会一直延续好几年,直到大多数品牌消失。如果大家仔细去留意,去看看日本,德国,美国还剩下几个汽车品牌?他们之所以汽车品牌少,不过是经过充分竞争之后的结果。我们当下,只不过在走别人曾经走过的道路罢了。

一将功成万骨枯,这点用来形容新能源汽车再合适不过,比亚迪已经超过特斯拉,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而经过充分竞争之后,势必大多数国产品牌会成为成长路上的森森白骨,最近高合的危机,就是最好的说明,也是时代的必然。

当然,即便是固态电池颠覆了当下的液态锂电池,也并不代表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就会被彻底颠覆。毕竟我们还可去国外购买固态电池装在自己品牌的汽车上面,就像曾经华为手机装上国外的芯片一个道理。

但是,我们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体量如果足够大,同时又在关键核心备件上受制于人,那么我们新能源汽车巨头未来的命运,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华为手机?

今天在路上开着车跟老婆聊天的时候,还说到一个问题,其实人类经济需求中,除了衣食住行之外,还真的不算太多,电子产品手机电脑这些,汽车这些之外,其他的需求还真的不算什么。从这个角度上说,手机受制于人,一旦汽车再次受制于人。那么我们心心念念的产业升级,在全部的领域就被彻底卡死了。

我不反对新能源汽车是未来趋势,早在2006年读大学的时候,我就曾做过汽车行业未来分析报告的作业,当时报告中我就预言未来汽车一定是电动车的天下,只不过那个时候,还没有新能源汽车这个词罢了。我担忧的,恰恰是当下锂电池技术被迭代,我们又拥有那么庞大的产能?未来在新技术的颠覆之下,大船掉头是很困难的。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