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生于石——大禹出生地就是陕北神木石峁古城

冰枫评文化历史 2024-10-07 09:58:35

《淮南子·脩务训》记载“禹生于石”一般被视为与西游记孙悟空石猴诞生一样的基于灵石崇拜的神话传说,一直未被文明起源于远古史研究所关注与重视。文献记载中的禹夏一直没有得到考古实证,规模庞大的石峁古城在考古发现之前从未见于文献记载。最新石峁古城测年BC2200-BC1600年代与夏商周断代工程确定夏纪年BC2070-BC1600完全重合。综合分析《史记》《淮南子》《山海经》《随巢子》等文献和石峁古城遗址考古实物证据,石峁古城应是华夏第一王朝开国之君大禹的出生地,由禹父鲧拓展建成。“禹生于石”的“石”即指石峁古城。最新的古基因组研究成果也显示,文献记载和民间传说的现代汉族祖先——处在中原地区的华夏第一王朝夏朝及其开创者禹所属族群,必然且必须是石峁人群。

一、问题提出:大禹和石峁古城是什么关系

作为文献史学记载和口头传统记忆的夏代(尤其是早中期)及其开创者禹虽然是中国王朝时代的起点,却一直未能得到考古发现的文字内证。

而无论是规模还是形制都极其令人震撼,时称“石破天惊”的石峁古城,目前主流考古学界认为在文献史学和民间传说中也丝毫不见记载和记忆(其实是有的)。

考古测定石峁古城1年代BC2200-BC1600与夏商周断代工程确定的夏纪年BC2070-BC1600完全重合。夏代和禹活动的中心地带晋南豫西2(晋南史称夏墟)与石峁古城所在的陕北高原东部之间,在仰韶后期龙山时代有一条中国北方地区非常重要的由黄河渡口(包括南流黄河和东流黄河)、吕梁山谷、汾河河谷、运城盆地、中条山山口组成的南北通道,是中华文明起源关键阶段的黄金走廊。通过这条南北通道黄金走廊,上述两个地区至迟从庙底沟文化时期就保持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凡此种种,禹夏与石峁古城是什么关系,就成为一个无法绕行而且必须很好阐释的问题。

随着古观象台、彩绘龙盘、测影圭表等的出土,陶寺遗址作为尧都或尧舜之都已渐成共识,紧随其后的夏代早期情况却一直云里雾里。深入探讨石峁古城与夏王朝的关系,尤其是与夏王朝建立者大禹出生地的关系,可能是一把解开早夏迷宫的钥匙。

传世文献中偶见的“禹生于石”3(《淮南子·脩务训》)和类似记载,长期被视为神话传说而为史家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和华夏远古史所忽略。本文尝试结合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并选择若干关键记载及其推论作为切入点,对“禹生于石”是否可以阐释为“大禹的出生地就是石峁古城”进行全新的研究与探索。

二、从“鲧始作城”考证鲧与石峁古城的关系

考证禹夏与石峁古城的关系,首个关键证据是禹的父亲鲧及其著名的传说事迹。鲧是中国史载始造城郭第一人,《世本》4载:“鲧作城”。《吴越春秋》5载:“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另有《吕氏春秋·君守篇》6载:“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与伏羲演八卦、燧人氏取火、神农尝百草、有巢氏作居等传说明显是把整个人类在文明演进进程中多地多时多族获得的进步与成就,放到某一个英雄或天才身上不同,《吕氏春秋》作者显然觉得仲奚等六人的事迹是可信的,尽管有的仍然可能是氏族族群的指称。细数从仰韶晚期郑州西山古城开始,考古已经发现的各个年代史前古城遗迹,真要有一座鲧所作的郭城能与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的震撼效应相媲美,非在那个时代无与伦比的石峁古城莫属。

石峁古城,图片来自网络

石峁古城位于陕北高原黄河支流秃尾河畔,BC2200年始建,BC1600年废弃,时空框架基本吻合;占地面积超400万平方米,包括皇城台、内城、外城,庞大规模与三重形制吻合;瓮城、马面、墩台、纫木等原本以为在汉代才出现的复杂建筑结构和营造技艺都已经在石峁古城出现并得到熟练应用,与鲧的高超造城技艺吻合。当然,石峁城始造于BC2200年,参照夏商周断代工程禹的活跃年代,禹父鲧的生卒时期没有那么早。对此可以有两种解释:其一,鲧是若干代部族领袖的共用称号,就如同后稷不是一个人而是十几代周祖共同称号。被舜所杀者实为末代鲧。其二,石峁古城有一个持续建造并不断拓展的过程,皇城台比较早,内城和外郭城晚一些逐步建成。鲧只是最晚期超大体量外郭城和复杂精巧的外城东门建成者。这种绝顶聪明又个性张扬且好大喜功的人设,对应庞大陕北族群的年轻统治者,天潢贵胄的黄帝直系后裔,是相当贴切且符合人性的。

三、“鲧腹生禹”的一种非神话阐释

与“禹生于石”一样,“鲧腹生禹”长期以来大都围绕着女性独体生殖崇拜和死而复生观念等形成完全的神话学解释。对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的某些只言片语,若能赋予不落俗套的新阐释,往往会有出人意料的新发现。《史记》7只是简单记载了鲧禹的父子关系,另有早期文献交代了这对父子关系的特殊性,只是因为字面意思非常令人费解而一直被当做神话看待。《山海经·海内经》8载:“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侍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腹生禹,帝乃命禹率布土以定九州。”其中“鲧腹生禹”如果望文生义,按照现代汉语字面解释就是鲧肚子里生出禹。鲧是个男人,如何生出禹来?于是后世生发出种种匪夷所思而现实生活中完全不可能存在的神话演绎。

鲧字甲骨文,来自汉字全息资源应用系统

中国古代文献表达方式和行文特点是惜字如金。这句习语如果加一个“遗”字变成“鲧(遗)腹生禹”即可拨开迷雾,豁然开朗,并且完全符合生活常识。真实的历史应该是鲧被杀时禹尚未出生,禹是鲧的遗腹子9。一出生就背负着父亲是四“罪”之一沉重政治包袱的禹,其成长历程的艰辛、事业道路的曲折可以想见。《史记》“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就是禹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艰难生活写照,却一直被以讹传讹,歌颂为“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公无私美谈。中国历史上遗腹子逆袭,报仇雪恨的案例比比皆是。有夏一代中后期的少康,就是其父相的遗腹子10,在母族及其他友族同情帮助之下,躲过东夷族寒浞与浇父子的追杀,长大成人,中兴夏朝。持“鲧始作城”和“鲧腹生禹”新解,就为打通石峁古城与大禹出生地之间的逻辑关系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利于设身处地把握禹整个人生的时空起点和完整轨迹,也有利于夯实禹作为中华文明起源阶段真实人物而非神幻英雄的民族共识。

四、“禹生于石”及同类文献记载“石纽”“石破北方”“昆山”的空间讨论

中国史前造城分为三类:水城、土城和石城,按照纬度高低依次从南往北分布,石城基本都建在北方,石峁古城最能代表北方石城。除《淮南子·脩务训》11载“禹生于石”,《史记·六国年表》12亦记载“禹生石纽”。蜀地汶川有个石纽,当地民间传说是禹的出生地。历来学者或历史票友围绕其“《史记》石纽”是否就是“汶川石纽”多有争论。本文认为,“石纽”如在汶川,则与越来越多的考古学研究成果相悖。汶川属于远离中原核心区的偏远西南峡谷地带,环境承载力有限,能够支撑的人口规模很小,以致于难以形成强大部族,其文化族群多是中原争斗失败以后逃灾远遁者。当地关于中原英雄人物的传说当是北方事迹随着移民南迁而传播、讹变,这种现象和规律在中国古代屡见不鲜,为几千年历史反复印证。最为关键的是,该地在大禹活跃时代,没有大型考古遗址对应。天潢贵胄,黄帝嫡传后裔的大禹会出生在没有任何都邑或者大型聚落遗址甚至连一个小村子遗迹都不存在的川西偏远沟谷。

汶川石纽山,阿坝州文化体育和旅游局

《淮南子》13另载:“石破北方而启生”。仅仅按照字面意思似乎又是与“鲧腹生禹”一样明显不可能真实发生的神话传说。但是,在“禹生于石”思路启发下,这个貌似神话的传说故事中“北方”二字,却隐含着口头传统的上古讹变,包含着真实发生的历史素地。实际情况极有可能是:无论是文献记载还是口头传统启生于北方之石(城),随着时间推移和文明中心南移北方之石(城)渐为人遗忘,民间不知石之所指就演绎讹传为岩石之石并进而形成“石破北方而启生”的神话。无论是“禹生于石”还是“禹生石纽”亦或“石破北方而启生”,其中所有的“石”只有识读成石城之石,逻辑才最为自洽。除此之外,还有不被当做正史的《随巢子》14 “禹产于昆山,启生于石”, 同时记载了禹启父子出生之地。此处所说“昆山”极大可能与传说中处于西北的“昆仑之墟”有关——《山海经》载“海内昆仑之墟,在西北,帝之下都”。这是另外一个需要专门花费笔墨深度阐释的话题,也涉及到中华文明起源的另一个关键性认知。

五、“禹锡玄圭”内涵及考古学实物对照

与文献记载和民间传说相比,考古实物是另一种能说明二者关系的坚实证据。《尚书·禹贡》15以“声教讫于四海。禹锡玄圭,告厥成功”结篇,意思非常明确,玄圭是禹功成告于天下的标志性物件。有学者研究提出玄圭就是后来考古上所见的牙璋,是夏代建国的核心礼器16。牙璋“以启军旅,以治兵守”17,具有鲜明的军事特征,功能类似虎符,合符之处,军令如山。此特征也非常符合禹从军事首领嬗变为开国之君的进阶历程。石峁考古专家证实牙璋有明显从中部一切两半的痕迹,切开后一面打磨光滑呈缓弧形,另一面保持切割原状18,配上两侧的扉牙,虎符之征呼之欲出。二里头作为夏代后期都城出土过若干件牙璋,是牙璋在中原地区最重要的出土遗址,也是牙璋成为夏代核心礼器证据链的最关键一环。无独有偶,石峁古城也是牙璋,尤其是墨绿玄色牙璋的出土和流播之地,国内国外可以追溯的石峁牙璋藏品有数百件之多。

石峁遗址征集牙璋(摄于陕西历史博物院邓聪摄)

二里头遗址出土牙璋(邓聪摄)

一个勃兴大国建国的核心礼器在与它同一时代并地理相距不远历史联系紧密的城市高密度出现,有且仅有一个解释,他们是一个阵营的。此外,也有被禹征服地区的考古发现可以提供实物依据。“石峁遗址和后石家河遗址直线距离超过900公里,4000年前可谓相距甚远,但在双方核心范围内均发现了属于对方的代表性玉器。”“一方面,在后石家河文化腹地发现了石峁类牙璋”,“另一方面,在石峁文化的核心聚落石峁遗址也发现了后石家河文化的代表性玉器——牙璋、鹰笄和虎头。”19文章作者解释这种现象是两个聚落上层贵族奢侈品的远程交流,这种解释是正确的废话,相当于没说,只是把现象换一种方式再说一遍。在后石家河文化就是三苗集团被禹所征服渐成共识的基础上,石峁和石家河两大文化遗址都发现各自的代表性器物,反而是本文核心观点“禹生于石(峁)”和石峁古城是禹夏势力范围的直接佐证。

石峁、禹州瓦店、石家河三者关系图

六、古基因组最新研究证据对“禹生于石(峁)”的支持

2022年6月《遗传学前沿》发表了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单位科研团队关于陕北地区石峁人群古线粒体基因组研究的重要成果,付巧妹团队通过大规模线粒体全基因组的捕获、测序和分析,揭示了陕北地区石峁人群主要为本地起源,同时也证明了石峁文化与陶寺文化有关人群之间的母系遗传联系。23该研究利用古DNA技术探究了石峁人群的来源以及他们与陶寺遗址中人群的遗传联系和交流历史,为进一步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

该研究结论给本文核心观点提供了强有力支撑。“陕北地区仰韶时代晚期到龙山时代人群体现出遗传结构的连续性,这也暗示石峁人群主要为本地来源,……,并非被外来人群所代替”,与鲧禹启是黄帝直系在陕北一脉相承观点契合;“相比于中国其他现代人群,石峁人群与现代汉族人群,尤其是和中国北方(以秦岭-淮河为界)汉族人群之间母系遗传联系最紧密”“在已发表的仰韶时代和龙山时代的古人群中(如甘肃-青海地区、山东地区,以及河南青台遗址,也包括本研究涉及的石峁和陶寺有关的遗址),中国北方汉族人群和石峁人群的母系遗传关系最近”,说明文献记载的现代汉族祖先——处在中原地区的华夏第一王朝夏朝及其开创者大禹所属族群,必然且必须是石峁人群,此即本文的开创性核心观点:禹生于石——大禹出生地就是陕北神木石峁古城。

结语

BC2070前后,正是禹建国的关键时期。随着“禹征三苗“结束,“声教讫于四海”。以“禹居阳城”为坐标原点环顾四方,东边是以涂山氏为代表的淮夷新联盟,西边是关中陇原乃至甘青的西高地老地盘,南边是湖北天门几百年宿敌石家河遗址三苗集团,已经被征服。唯有北方的石峁正处在古城生命周期中最繁荣的一段时期。石峁古城不是一座孤零零的大城,而是代表了以陕北黄土高原为核心的大河套地区,在龙山时代中国势力顶尖的超级区域文明,包含并辐射面积不下三十万平方公里,几百座大小梯次的石城聚落,人口起码达到几十万规模,核心地带聚落数量和人口密度甚至达到陕北黄土高原历史巅峰,也是当时中国大陆人口最为稠密的地理单元之一20。这个文明板块上肇始于秦安大地湾伏羲氏和庆阳董志塬南佐黄帝轩辕氏,历史上一直与晋南通过汾河河谷、吕梁山谷、黄河渡口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按照《史记》记载,鲧禹一系是黄帝直系后裔。地理上黄帝部族崛起和主要活动区域是陇东和陕北,所以鲧禹一族的大本营在陕北符合文献记载和民间传说。黄帝从陕北南下东进晋南豫西与炎帝集团、蚩尤集团争夺生存空间,当时从陕北东渡黄河入晋西北,沿山川河谷通道,直达东流黄河岸边的三渡,风陵渡、茅津渡、禹渡。陕北与陇东黄土高原一直是晋南帝都的粮食与人力资源库,陕北陇东关中西部参与晋南中心政治军事内斗与外斗也有其传统。“稷放丹朱”21就是位于关中平原南部邰地(今武功县)负责粮食生产的周祖后稷参与宫廷争斗,与舜结盟放逐尧帝之子朱于丹水的历史典故。《史记》22载:“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此处“令德”二字颇有深意。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陕北石峁古城与中原夏后氏集团是当时两个军事政治巨无霸,相距不远联系紧密而又能和谐共处,有且仅有一个解释,他们就是一家!即使石峁古城不是禹夏自己的地盘,起码也是非常紧密的战略盟友,否则禹不可能顺利地在晋南豫西建立夏王朝。考古上陶寺遗址中期已经较多出现北方文化代表性器物双鋬鬲,晚期显示有大规模石峁文化人群涌入,就是一个城市都邑衰落、另一个城市都邑勃兴而在二者之间出现势能转换的实物证据。

综上所述,禹夏与石峁古城的关系要点如下:

石峁古城是禹父鲧所作之城,建此规模庞大而干戈气息极度浓郁的古城,可能也是鲧为人所忌身遭横祸悲剧命运的重要原因之一;鲧死而遗腹生禹;禹及其子启,出生地都是石峁城,但成年后建功立业的主战场应该都在当时经济社会发展文明程度更高、南北部族矛盾更尖锐聚焦的晋南豫西;到禹在豫西晋南建立夏王朝的时候,石峁城应是其战略大后方成南北呼应之势。

行文及此就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如此雄阔宏大的石峁古城,在那个时代定然名噪一时、声名远传,为何在后世的历史记载和民族记忆中消失得如此彻底?

首先,是气候。史前陕北高原文明繁荣持续了一千多年,随着气候干冷逐步变得不再宜居。与中原地区相比,陕北的确是偏僻的、边远的,也就边缘了。

其次,是时间。考古学测定石峁城被废弃的年代大约在BC1600年,距中国早期主要典籍正式成书的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代,已经过去一千多年。

最后,是政治。可能也是最为重要的原因。“羽山殛鲧”、“尧幽囚”、“舜野死”、“稷放丹朱”等等一系列文献记载的远古大事件意味着华夏族内部发生了一系列激烈的部族纷争和权力斗争。石峁古城牵扯若干关键人物的是非恩怨和历史形象,在夏、商、周三代王朝被有意识掩盖和隐藏。不妨大胆加以推测:

有人伤痛不愿提起!

有人对立不会提起!

有人心虚不敢提起!

石峁古城就这样被一代代逐步掩盖在陕北干冷的黄土风沙中。类似的命运,“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多年”东方先亮的良渚古城和良渚文明,大概率也曾遭遇。

(文明博大精深,笔者疏陋浅闻,欢迎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沈雁冰.淮南子[M]. 崇文书局,,2014.

[2]孙周勇,邵晶,邸楠.石峁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综述[J].中原文物,2020(01):39-62.

[3]李仲立.大禹出生地辨析[J].甘肃高师学报,2003(06):54-57.

[4]茆泮林辑本.《世本八种》[M].中华书局,2008.

[5]张觉.吴越春秋全译[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

[6]张双棣.吕氏春秋译注[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7] (汉)司马迁.史记•夏本纪[M].中华书局 ,2005.

[8]郝懿行.山海经笺疏[M]. 中华书局 , 2019.

[9]程献忠. 天人蕴奥:东方宇宙人文学详解[M]. 中国文化出版社, 2020.

[10](清)吴乘权.纲鉴易知录•卷二•夏纪•少康[M].中华书局,2012.

[11] 沈雁冰.淮南子•脩务训[M].崇文书局 ,2014.

[12] (汉)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M]. 中华书局 ,2005.

[13]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

[14]古风.子部辑佚文献汇编[M].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18.

[15]孔安国传,孔颖达疏.尚书正义•禹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6]孙庆伟.鼏宅禹迹[M].三联书店,2018.

[17] (清)孙诒让撰.周礼正义[M]. 中华书局,1987.

[18]石峁与陶寺比较研究[EB/OL]. 邵晶, bilibili,2020 .https://www.bilib ili.com/video/BV1Ri4y157kX/.

[19]邵晶.论石峁文化与后石家河文化的远程交流——从牙璋、鹰笄、虎头等玉器说起[J].中原文物,2021(03):59-66.

[20]孙周勇,邵晶,邸楠.石峁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综述[J].中原文物,2020(01):39-62.

[21]方诗铭.古本竹书纪年辑证[M].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2] (汉)司马迁.史记•周本纪[M].中华书局, 2005.

[23]Xue J, Wang W, Shao J, Dai X, Sun Z,Gardner JD, Chen L, Guo X, Di N,Pei X, Wu X, Zhang G, Cui C, Cao P,Liu F, Dai Q, Feng X, Yang R, Ping W,Zhang L, He N and Fu Q (2022) Ancient Mitogenomes Reveal the Origins and Genetic Structure of the Neolithic Shimao Population in Northern China.Front. Genet. 13:909267.doi: 10.3389/fgene.2022.909267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内容,若要转载请注明出处。】

0 阅读:27
评论列表
  • 2024-10-07 15:30

    禹生启?两者豪无关系的人,非扯到一家去,帝尧的独苗儿子那去了?夏后·姬启是板上钉钉子事·“夏后”,老年的在王屋山还有“家”人在移山?三过家门改名为大禹,告诉天下人·大禹不挣权·不挣利,三过家门当晚是姬启的大伯“姬一辉”当选上“族长”,三十年后的“涂山会盟”就建夏(夏朝)了?别忘了涂山附近还有一座以一个人起的山名“会稽山”。姬启的堂二哥“后稷"(稽·稷)·从山名的稷身份就高大禹N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