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习惯心理学》心理实验案例总结

丹琴谈育儿 2023-12-27 19:17:06

1.潜意识的影响,人们过高估计了自我的对自己的控制

在一项实验中,学生们阅读了另外一名学生打算如何赚钱的故事。

到了实验后半段,参与者被要求在两个小问答游戏之间做出选择,游戏的名字分别是“美国政治”和“美国政府”,其中一个游戏的简介中有金钱的图片。

在看过先前的赚钱小故事之后,学生们倾向于选择有金钱的图片的小游戏,最初的金钱暗示似乎在无形之中引导着他们对游戏的抉择。这不可能是出于理性的抉择,因为无论选择哪个游戏,都不可能赚到钱。但是,正如我们在丹尼尔·韦格纳的白熊研究中看到的那样,只要事先给予暗示,人们就可以专注于任何事物,而金钱无疑是一个比白熊更有诱惑力的概念。

最有趣的是,学生们似乎没有意识到这一影响。在读完最初的故事后,没有人报告说自己对金钱的关注度提高了。当参与者对可能影响其选择的原因进行评价时,他们表示对游戏主题的兴趣才是最重要的因素,挣钱的欲望和金钱的图片是次要的。

可见,有意识的自我再一次膨胀,使人们忽视了非意识对行为的影响。

2.心理联想

我们想知道,有跑步习惯的人如何在记忆中将这些与跑步相关的信息组织在一起。因此,我们使用认知心理学中的词汇认知程序来测试行动(跑步)和位置(例如树林)或目标(例如控制体重)之间的心理关联强度。

在实验室里,一个目标词语在电脑屏幕上闪现,参与者一旦认出它就快速按下键盘上的键。参与者不知道的是,在每个目标词语闪现之前,屏幕上会先闪现一个与之不同的词语。第一个词语闪现的速度太快,参与者根本无法有意识地识别出它,但是他们的大脑还是扫了一眼这个词语。如果该词语与记忆中的信息是相关联的,那无论这一词语闪现得多快,扫一眼该词语都会很快让他们想起与之相关联的另一个词语。例如,一开始看到“咖啡”这个词会让你更容易识别出“杯子”这个词。咖啡+杯子是一组强大、快速的心理联想。相比之下,先看到“梳子”一词无法加快对“杯子”这一词语的识别。

跑步位置作为第一个词出现在屏幕上,然后屏幕上显示第二个有关的目标词语,目标词语有时是“饱步”或“慢跑”。我们测了参与者识别这些目标词语所需的时间。同样地,我们又首先快速闪现一个关于跑步目标的词语,然后又测了参与者识别出跑步、慢跑等词语所需的时间。

结果显而易见:经常跑步的人比其他参与者能更快地识别出“跑步”一词,这表明跑步行为在他们的大脑中产生了更多的心理关联,这一点不足为奇,毕竟这是他们生活中很常规的一部分,但这不仅仅是一般的快速反应。当诸如“跑道”或“树林”这些有关他们跑步位置的词语先出现在屏幕上时,有跑步习惯的人识别“跑步”和“慢跑”这些词的速度尤其快。当他们经常跑步的地点作为提示信号出现时,关于跑步的意识会立刻得到触发。相比之下,对于不经常跑步的人来说,跑步的地点不会让他们想起跑步这件事。

偶尔跑步的人没能通过在相同环境下一次又一次的重复行为,在位置和行为养成之间建立起很强的心理关联。

有趣的是,将习惯跑步者的跑步目标作为打头词语并不能加快他们对“跑步”和“慢跑”的识别。

据说,“体重”或“放松”是促使他们去锻炼的目标,但是目标似乎并不是习惯跑步者心理关联的一部分。“体重“或“放松”无法让他们立刻想到跑步。这种现象符合威廉詹姆斯的观点,即我们行动的理由对于习惯来说无关紧要。

这也与我最初的研究结果相吻合,我的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重复性的行为,人们的意图和目标无法预测他们最终会做什么。

在我们的研究中,目标对偶尔跑步的人来说似乎很重要。当他们的某个跑步目标在屏幕上闪现时,他们可以很快识别出与跑步相关的词语。这似乎是因为他们必须通过这些目标来激励自己去跑步,所以他们的目标和锻炼之间形成了强大的心理关联。对于那些抱有健身目标、偶尔跑步的人来说,看到“健身”这个词会让他们想到跑步。

看来,目标和奖励对于重复性地做某事至关重要。它们可以从一开始就引导我们养成很多有益的习惯。

我们的结论是,环境对重复性行为的提示速度是习惯的核心。它可以使跑步者即使感到疲劳也能坚持去跑步。如果他们花时间考虑,他们可能会决定哪天不去或采取一条比往常路线更短的路线。当人们慢下来认真思考时,一切都可能改变。

3.简单化和对比对行为的影响

优步(Uber)和来福(Lyft)等共享出行公司都是根据低消费摩擦力原理设计的。正如优步(Uber)前经济研究主管M.基思·陈(M.Keith Chen)教授向我解释的那样,优步应当是一个“一键式产品,你一打开应用程序,手机的定位系统就获取了你的具体位置..…你甚至什么都不用想,只需按一下键,对着它说‘我需要打车’,车就来了。你上了车,告诉司机你的目的地。到了目的地后,无须支付现金,你就可以直接下车。那是我们最初设计的应用程序,你甚至看不到乘车费用”。

他接着解释道:“每个人都称它是‘无摩擦力’的乘车体验。‘无摩擦力”在硅谷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说法。你只想让它尽可能地接近奇迹。对于早期的用户来说,这就是奇迹。我只是在手机上按一下按钮,就有人突然停下车子,把我送去任何我想去的地方?真是不可思议。”

可惜峰时价格机制将一切美好都打破了。

“从乘客的角度来看,我们制定了错误的心理框架。”陈教授说,“这就像是在惩罚想要打车的用户,这打破了我们构建零摩擦力乘车体验的蓝图。‘哦,天哪,现在的车费居然是平常的1.6倍,这是怎么一回事?’”所以优步改变了他们的定价策略。“现在,乘客只能看到车费。我们不再显示荒谬的峰时价格,只是显示‘哦,你想从A地到B地的话,需要支付车费11.64美元’。”

4.环境对行为的影响

在可控条件下的实验室实验突出了食物的邻近性有多重要。想象一下,你来到一个作为实验室的厨房,参加一项味觉测试。研究人员将你领进厨房,说:“我去拿些问卷过来。这是为你准备的点心,请自便。”然后就离开了房间。你的身边有两个碗,一个装满了奶油爆米花,另一个放着切好的苹果,而你将会独自一人在这个房间待六分钟。

有一天,当你顺道来参加实验时,装着爆米花的碗放在桌子上,离你很近,大约0.3米远,装着苹果的碗则放在柜台上—一你能看到它,但是需要站起来才能拿到。另一天,你又来参加实验,苹果被放在桌子上,爆米花被放在柜台上。

你会怎么做呢?你可以吃任何一样东西,不管它们放在哪里,你会更多地去吃自己喜欢的食物(可能是爆米花)。这是我们预期的结果,实则不然,这是另一个我们的直觉并不准确的例子。如果你不需要起身就能吃到爆米花,你会吃多少?在这项研究中,答案是很多。当苹果触手可及时,参与者大约摄入了50卡路里的热量,而当爆米花触手可及时,参与者摄入的热量大约是苹果的3倍。这项研究中的摩擦力非常简单——距离。只需要把高热量的小吃放得稍远一点,在人们够不到的地方,就可以生成很大的摩擦力。参与者仍然可以看到爆米花,闻到爆米花的香味,但距离已经足以阻止他们去吃爆米花了。

5.找到阻碍点

然而,重复并非易事。优步的前经济研究主管陈教授會说:“中等的同的出车不到10次就不干了,他们很难坚持下去,这一直是优步损英的主要求源。愿意自己开车的人比愿意搭车的人少得多。所以,我们要投入很多资金,才能吸引人们当优步司机。你还得对司机做背景调查,派机械师去检查他们的车辆,还有一大堆流程。所以说,如果我投入1000美元请你当司机,而你只出了8次车,那我可要赔惨了。”

很多优步司机接受这份工作时显然并不了解其中的制约力量。”问题是,”陈教授说,“让他们无法坚持的障碍是什么?刚开始当优步司机时,这工作确实有点难,让人感到不自在。一个陌生人突然坐在你的车后座上,而你必须在整个过程中处理好与乘客的关系。”优步增加了许多外部力量,改变了司机的环境,驱使他们继续出车。“其中一个方法是实行连续接单的政策。”陈教授说。

“你可能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在优步司机将你送到目的地之前,下一个行程的单子可能已经在等着他了。这就跟视频网站网飞(Netfix)一样,只是从自动播放变成了自动派单。优步后台通过大量数据分析,将许多行程整合到一块。这样做有很多好处,自动派单完全消除了司机的空闲待工时间,可以让司机挣更多钱。就连派单也是自动的——司机会想,是的,你要下车了,太棒了,现在我去接下一名乘客。不知不觉间,两个小时过去了,司机不得不主动说先别给我派单了,我需要去翅厕所。”

此外,陈教授还指出:“我们花了大量时间开发优步司机端应用,避免司机无单可接。只有司机挣钱了,我们才会挣钱。你不想给他们任何机会跳槽去来福车,也不想让他们一整天没单可接。”

在优步的案例中,外部力量似乎把司机形成习惯所需的重复次数降到了10,比66次要少很多。这说明,如果你有一支最聪明的团队致力于开发让人形成习惯的产品,那么一切皆有可能。话说回来,你难道不是对自己的生活最有发言权的专家吗?你更清楚如何最好地暗示并激发诸如家庭聚餐和减少支出的习惯。习惯所需的重复次数可能会因为你为自己设计的每一个环境而减少。

6.小的成功对行为的影响

2005年,英国新开了一家健身房。为了确定人们如何坚持锻炼,研究人员跟踪调查了健身房的94名会员,为期3个月。为了加入这家健身房,所有会员都支付了高昂的费用,而且至少一开始都下定决心,要充分利用健身房,勤加锻炼。

在健身之路上,大多数人开头很励志,后来却不了了之,你应该早料到会是这样的结果(健身房就是这么赚钱的)。尽管如此,在3个月的研究中,还是有29%的人每周坚持去健身房锻炼。

这些坚持下来的人是谁呢?不是那些意愿最强的人(以他们表达的决心来测量),其他71%的人也很有动力,也不是那些热爱运动的人,其他71%的人起初也很热爱运动,而是在另一个重要方面脱颖而出的人。

在最初的测评中,那些坚持下来的1/3的人表示,他们能够管理自己的日常锻炼,有很强的能力驱策自己定期运动。为什么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控制能力评价(心理学家称之为“判断”)如此之高呢?这项研究没有告诉我们答案,但是我们知道肯定不是内部力量的原因一—对运动的热爱与去健身房的意愿无法驱使人们长期坚持下去。

我认为这与预期计划有关,比如合理安排行程,留出时间去律身风运动,从而让锻炼这件事变得简单执行。在研究中坚持下来的少数人,也有将他周一和周三的午餐时间空出来健身,或者重新规划自己的下班路线,确保自己会路过健身房。当我们设置外部力量来驱动我们时,行动似乎变得更加容易了。

最终,在至少5周的时间里,29%的人做到了坚持每周去健身房。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逐渐养成了去健身房的习惯,并因为习惯,而非意图,得以坚持下去。这就是我们逐渐熟悉的一个模式:经常重复某个行为之后,这个行为开始变成自发的,不再受意图的支配(虽然形成习惯只需5周这一估测过于乐观)。

真正有趣的是定期去健身房的后期效应。到了研究收尾阶段,参与者填写了最后的问卷。那29%的人表示,与刚加入研究时相比,自己的控制能力更强了,坚持锻炼的信心更足了,就连运动也更流畅了。

对于那些半途而废的会员来说,他们感受到的阻力更大,情况也越来越糟糕。在研究最后的访谈中,不幸失败的71%的人表示,坚持健身比他们刚加入研究时所想的还要难,他们比刚开始健身时碰到更多的困难。

更令人惊讶的是,在12周内成功养成锻炼习惯的参与者表示,他们现在更渴望去健身房了。在那几周里,健身房成了他们出门的首选。经常出入健身房后,去健身房的渴望反而更强了。

你可能觉得道理很简单,会去的人就是会一直去,不会去的人就是不会去。如果你回想我们讨论过的内容,换一个角度来解读,就会发现重点:习惯来自重复,行为产生更多的行为,此外习惯再无更复杂、更稀有或更特殊的来源。这应该让你感到如释重负,感到乐观。只要你坚持一个行为,它就会变得越来越容易,让你省去很多麻烦。就是这么简单。

7.习惯一旦养成,哪怕结果不是我们喜欢的,我们也会不由自主的去做

在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训练老鼠压下杠杆来获取食物颗粒,训练进行了100或500次。经过初期的学习之后,研究人员给小白鼠喂了一些颗粒状的食物,随后往它们体内注射了一种致病的毒素。老鼠很快就对这种颗粒产生了厌恶。曾经的奖励现在变成了毒药,就像人类经历过食物中毒,就会对那种食物产生厌恶感。

有过这次生病经历后,只被训练压100次杠杆的老鼠做出了符合逻辑的事情:它们停止了按压杠杆,不想再得到明显会让它们反胃的食物。

至于那些被训练了500次的老鼠,压杠杆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即使压杠杆得到的食物与反胃之间有明显的关联,它们仍然会继续这个行为。它们拿到食物,将其放到嘴里,随后会厌恶地把它吐出来。很显然,食物不再是一种奖励。

不过,习惯并没有使这些老鼠永远保持这个行为。相反,老鼠在经验积累中逐渐改变了习惯。如果按压杠杆几分钟仍然没有得到想要的奖励,老鼠便会意识到这个行为似乎再也无法给它们带来任向想要的东西,便选择停止按压。

8.微小改变对习惯的影响

为了测试奖励的持久性,我和同事大卫·尼尔(David Neal)用大家都喜欢的一种昂贵的影院小吃做了一项实验。[3)我们去学校附近的电影院,给观众发爆米花吃。没有人喜欢吃不新鲜的爆米花,但它不至于让人生病。我们提前做了几大桶爆米花,在实验室里放了一个星期。

电影院允许我们在电影开始前先播放几支预告片。我们告诉参与者,这项研究是为了了解他们的电影偏好。我们给了每位参与者一名爆米花和一瓶水,作为对他们参与研究的回报。有一半的参与者了不新鲜的爆米花,另一半拿到了新鲜的爆米花。看完预告片后,参与者需要把爆米花袋子还给我们,这样我们就能知道他们吃了多少。参与者还需回答他们平常在电影院吃爆米花的频率——这是我们衡量习惯强度的标准。

那些看电影时没有吃爆米花习惯的参与者表现得很理智,吃下的新鲜爆米花比不新鲜的更多。他们平均吃掉了70%的新鲜爆米花,或者约40%不新鲜的爆米花。毕竟这是在学校,学生们消费水平低,难得有免费的食物,哪怕不新鲜也会有人吃。相反,无论爆米花是否新鲜,有吃爆米花习惯的参与者吃掉两种爆米花的数量差不多,至少吃了袋子里60%的爆米花。

后来,大家都说讨厌不新鲜的爆米花,但这并没有阻止人们按习惯行事。在电影院里时,他们仍旧像往常一样吃爆米花。他们对所谓的即时快乐没有任何反应。我们以为他们会积极地对自己所吃的食物进行判断,并理智地决定是否还要吃下去。但是,环境的信号力量过于强大:灯光熄灭,预告片开始放映,手里拿着袋装的爆米花,他们开始习惯性地吃起爆米花来。

在第二项研究中,我们对实验做了一个小小的调整,在用餐习惯上设置阻碍:给装爆米花的袋子装了纸提手。我们要求一半的观影者用惯用手(通常是右手) 拾着提手,用另一只手从袋子里抓爆米花吃。这就像平时你一直习惯用刀叉吃饭,某天突然要学着用筷子吃饭,你不妨亲自尝试下。同时,我们让另外一半的观影者以相反的方式操作:用非惯用手拾袋子,用惯用手抓爆米花吃,和他们平时吃饭的习惯一样。

那些用非惯用手吃爆米花的人没法再像往常那样毫不费力地吃了。他们不得不小心地把爆米花拿起来,再小心地送到嘴边。在增加了阻力的情况下,那些习惯于看电影时吃爆米花的人只吃了30%不新鲜的爆米花、40%新鲜的爆米花,食用量比平时有了显著下降。

由此可见,哪怕是饮食习惯上极其细微的一点改变,都会让他们思考自己正在做什么。突然间,他们开始根据当时的实际体验——对不新鲜的爆米花的厌恶感,而不是过去吃爆米花的习惯来行事了。

9.习惯中断的影响

2004年,蒙得维的亚政府采用了一些新颖的措施,鼓励更多市民按时交税。政府借用本国的国家彩票制度,从上一年度按时交税的纳税人抽出中奖者,给予本年度无须纳税的奖励。这是一项难得的天然实验,让研究者能够对2004~2014年间因中奖而无须缴税的3174个纳税账户与必须继续缴税的3189个纳税账户进行比较。

免税一年的奖励本足以鼓励每个人继续按时交税,无论是出于感激还是出于公民责任感,但事实并非如此。实际上,那些免去一年税费的中奖者在接下来几年缴税的可能性更低!很显然,税费缴纳的中断让这些公民开始思考他们的税费以及如何逃税。他们发现一年不缴税后,缴税反而变成一件费劲的事儿,因为他们不得不努力回想缴税地点、缴税额、缴税截止日期等信息。

免税一年对一个人未来应缴的税款总额影响并不大,中奖意味着未来的税款总额将会减少四个百分点。然而,即使是那些本来按时纳税的公民也受到了影响。不过,有些中奖者通过银行办理了按期缴税,因此不受免税期的影响,这表明了习惯的中断是问题的关键。他们在中奖前就已经通过银行定期自动转账到纳税账户,一旦免税期结束,银行就会为他们重新开启自动缴税的功能。此外,减免税费对机动车税影响并不明显,即使是中奖者也必须缴纳最低额度的机动车税。

10.压力使人保持惯性,影响人们改变

为了研究压力和习惯之间的联系,其中一组研究人员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们要求大学生把手放在冰水里浸泡3分钟,或一直泡到他们无法忍受为止。

你完全能够想象到,这样做会让身体承受很大的压力。为了增加来自环境的压力,实验过程被全程录像,参与实验的学生一边承受着冰水的折磨,一边处在一个陌生人的注视之下。与之相反,对照组的学生不会受到任何一种压力的影响,并且他们的手放在舒服的温水里,而不是刺骨的冰水中。

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每个人都被分配了一项电脑任务,通过按按钮选择屏幕上的特定形状。任务奖励为,当一个学生选择了正确的形状后,他(她)就可以用嘴里的吸管喝到橙汁或巧克力牛奶。这种奖励可能有些奇怪,但恰恰是这种即时的奖励最容易使人形成习惯。当他们选择了不正确的形状时,就只能喝到索然无味的薄荷茶,甚至什么都喝不到。通过这个简单的任务,每个人都能选择带有奖励的形状。先前的压力并没有影响习惯的习得。

进行了50次后,任务有所调整,奖励被取消了。这意味着不管选择什么形状,结果都是一样的。那些没有受到压力的学生只尝试了次就摸索到了诀窍。

没错,最初他们是根据习惯行事的,但连续几次选择都没有奖励,他们开始注意并改变自己的行为。参与者开始思考,如果他们选择另一种形状,奖励或许会再次出现,因此他们为下一次尝试做足了准备。他们不再根据习惯做出回应,并开始有意识地摸索。他们故意选择不同的形状,希望能找到能让他们再次得到奖励的形状。

简言之,他们已经开始适应新的条件,并开始摸索如何才能再次得到奖励。那些在实验中承受压力的学生却仍旧坚持着同样的选择。他们有意识的思维仍然集中在先前的痛苦经历和心理打击上,因此无法做到当断则断,潇洒地换另一种选择。

11.压力容易让人上瘾

在后来被称为老鼠乐园(Rat Park)的成瘾实验中,生活在不同条件下的老鼠被喂食阿片类药物。有些被单独关在小笼子里,有些则群居在一个大的开放式盒子里,里头还设有各种各样的小格子,让它们藏身和筑窝。在实验期间,独居的笼子与群居的盒子里均设有饮水机,分别提供纯糖水和加了吗啡的糖水。

居住环境对老鼠饮用哪种水有很大影响。实验表明,独居的老鼠消耗了更多的吗啡水。

老鼠喜好群居,独居会令它们产生压力。此外,它们在笼子里无事可做,因此大量饮用掺了吗啡的水。群居的老鼠喝的吗啡水较少。吸毒会干扰老鼠正常的筑窝、交配、打架等行为。

在老鼠乐园里,你会看到这些竞争性行为与吸毒之间的较量。初尝吗啡水是一回事(只要有好奇心就够了,恰好老鼠的好奇心可不小),持续饮用吗啡水(即对吗啡上瘾)是另一回事,后者需要环境的力量。

真正重要的问题是,老鼠一旦对吗啡上瘾会怎么样?在那种状态下,环境还会继续发挥作用吗?

为了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一些研究将老鼠放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那里存在与吸毒相冲突的驱动力,以此测试它们是否会自发停止饮用吗啡水。

在其中一项实验中,隔离饲养的老鼠接受为期15天的训练,每天只要按下杠杆,就能获得药力足够持续数小时的可卡因剂量。(2训练结束时,被隔离的老鼠已经很熟练地掌握了这个动作,吸食了大量的可卡因。接下来的三周,可卡因的奖励被撤销了,老鼠基本处于戒毒状态。一些老鼠继续留在独居的笼子里,和小时候一样孤独地生活着;一些老鼠被转移到群居的地方,可以和那里的老鼠随心所欲地互动。三周后,所有老鼠重新回到各自设有杠杆的笼子里。

这一次,不管它们怎么按杠杆,都不会有可卡因的奖励。你猜它们会按多少次?曾与其他同类短暂群居过的老鼠按下杠杆的频率是独居老鼠的一半。所有老鼠最初都是在隔离状态下上瘾的,但与继续被隔离的那组老鼠相比,被转移到群居区的老鼠获取可卡因的动力下降了(可能连欲望也随之下降了)。

这些与环境相关的实验表明,药物滥用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对环境的适应。虽然吸毒会“腐蚀”人的脑神经元细胞,但它并不是导致上瘾的唯一元凶。老鼠乐园的研究者布鲁斯·亚历山大(BruceAlexander)认为,上瘾是一种对当前环境的应对,这些环境对毒品滥用几乎没有抑制作用,在这些环境中也很少有其他行为能获得奖励。这个观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让人们意识到,真正存在功能障碍(dysfunction)的不是人,而是人们生活的环境。它将上瘾视为一种对环境的适应,不幸的是,这种适应损害了成瘾者的健康,令其亲属困扰不堪,给社会带来麻烦。

这里有一个案例是关于32名澳大利亚人的,他们因酗酒和阿片成确而接受治疗。治疗结束后的头3年里,他们每年接受一次来访。大多数人认为自己的意志力不错,不管是否戒毒成功。

三年后,32人中只有5人完全戒掉了毒瘾。这5个人在稳定恢复期里以独特的方式获得成功。他们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居住环境,有3个人放弃了政府提供的公共住房,搬到了一个没人知道他们曾是瘾君子的新城市,在那里从头开始,找到了工作。一个人搬去和女朋友同居,他的女朋友从不吸毒。最后一个人没有搬走,但是和以前的“毒友圈”分道扬镳,还找了一份全职工作,这使得吸毒变得很困难。

另外27名受访者,也就是那些整整3年都没有戒毒成功的人,并没有使环境发生任何改变。很多人将再次吸毒或酗酒归咎于生活环境,觉得那样的环境让他们很难不去吸毒或酗酒。除此之外,他们继续和吸毒的朋友来往,继续接触毒贩子。正如研究人员总结的:“戒断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最大的区别不在于本事或知识,而在于能否克服经济和社交上的阻碍,搬到一个‘无毒”的环境。”

12.仪式感减轻压力

一项实验室研究测试了大学生会如何应对钱财损失。大学生们12人为一组,小组中有一个人会赢得200美元的彩票。为了提高所有人的求胜欲和挫败感,在抽出那个幸运儿之前,每个学生都要写下如果自己中奖了将会怎么花这笔钱。

研究人员随机抽选了一名获胜者,并告知对方可以退出研究了(是的,这个人拿了200美元,然后就这么走了)。其余的人则被告知,人们经常会用仪式来帮助自己克服失落感,其中有几个学生按照研究人员的指导,进行了一套由许多步骤组成的仪式——画一幅反映自己当下心情的画,在画上撒一些盐,然后把画撕掉,接着从1数到10,重复数5逼。

与只被告知仪式有用的学生相比,那些实际执行了仪式的学生对失去奖金的悲伤更少一些,同时有更高的掌控感。在这个案例中,正是仪式减轻了人们与奖金失之交臂的痛苦。

还有一个类似于“画画、撒盐、撕画、数数”的仪式,据说能够减少人们在演出前的焦虑。另一组研究中的大学生被告知,他们的任务是在观众面前演唱Journey乐队的歌曲Don't Stop Believin'd9)距离演唱有一段时间,一些学生用这段时间自己调节情绪,其他学生则将这段时间花在仪式上。

做了仪式的学生表示自己不那么焦虑了,心率保持在较低的水平,对歌曲的演唱也更准确(有K歌评分软件对演唱者的音量、音高和节奏进行打分)。而那些尝试自己调节情绪的学生,虽然很努力地让自己不要紧张,却没有什么效果。

一个简单的仪式就能让人平静下来,这看上去似乎很不可思议。“仪式”这个标签似乎是关键。一旦撕掉“仪式”的标签,除去重复的本质,将这套普通的动作以真面目介绍给学生,进行它们并不能减少学生的焦虑。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