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思考一些指数的代表性,在这个思考的过程中受到了一些启发,感受到一些大势的苗头。
假设,美国股市是相对成熟市场,发展时间够长,参与玩家够多。
那么就意味着,成熟的方向比较明确,结构、估值水平、交易方式、管理方式等都慢慢去向美股靠拢。
这样我们就能发现一个问题,大家都说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在美股确实是,最起码近10年是的。因为股市的增速都大于实体经济的增速,体现了股市的前瞻性。我们尝试从几个角度去看美股的变化,我们取美股的代表性指数“标普500”来作为美股市场的代表。
标普500指数:指数的成分股市值占全市场总市值的85%,是美国GDP的1.5倍,平均PE(TTM)28.69。
中证A500指数:指数成分股市值占全市场总市值的55%,是国家GDP的0.4倍,平均PE(TTM)14.47。
当然这种差异的存在跟指数行业成分的构成结构有关系,美股的信息技术行业占比高达40%+,而我们的A股信息技术的占比14%+,相差比较大,我们金融和工业占比分别为22.6%+和15%+,而美股金融占比12%+,工业占比7%+。
信息技术在不同的国家的股票市场都给的估值水平要高很多,在我们这边信息技术、工业与金融之间的市值比重比较大,当然我们这边的指数都要通过调整权重来进行不同行业之间的平衡,调整完后金融+工业还有32%+,信息技术调整后为19%+。
我们单独的把几个主要的板块拉出来单独看看差别
美股
信息技术板块的平均PE是39.87工业板块平均PE是30.6金融板块平均PE是16.26A股
信息技术板块的平均PE是77.67工业板块平均PE是24.03金融板块平均PE是8.07
这么一对比,看起来我们的信息技术板块普遍的估值偏高,需要大量的业绩来消化估值,然而金融板块相比之下就只有一半的估值水平。当然这里面还有很多其他的扰动因素,很多科技型赚钱的企业并没有上市,像什么华为、长江存储等这些领域巨头都并没有上市,这些企业都是赚钱的,上市的企业还都不怎么赚钱,这个因素影响特别的大。
那么,会不会这波拉起市场的主力就是在金融板块呢?比较这个领域的确实是真的赚钱,不像其他那些赚的是未来故事的估值。
这个还确实不好说,只能说在外资眼中是一种可能性。
归根究底,我们还是期望我们投资的企业,具备长期的盈利能力,能长命百岁,不能一下就被卷死了。
小结:
方向1:市场主流估值水平从14往28行径;
方向2:金融板块从8往16行径;
方向3:低于市场平均估值水平的,往市场平均估值水平行径;
方向4:全市场市值往大于GDP产值的方向前进。
投资金玉良言:好公司、好价格、长期持有
喜欢蚂蚁的文章,可以点一下关注,每天发点财经故事,有时候也发点公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