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30句冷门抒情诗词,却拨动心弦

花间一壶酒诗词赋 2024-12-08 21:33:42

冷门抒情诗词

【01】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唐·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

诗人在经历了外界的纷扰之后,回归故山草堂,首次深切地怜爱起那幽静山窗下的翠竹。这里的“怜”字,饱含了诗人对竹子坚韧不拔、清雅高洁品质的欣赏与同情,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自身对简朴、自然生活的向往。竹子作为中国文化中象征坚韧与高洁的典型意象,在此不仅是自然之物,更成为了诗人精神追求的象征。

【02】

空悲浮世云无定,多感流年水不还。

——唐·杜牧《将赴京留赠僧院》

“空悲”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空虚与悲哀,这种情感源自对浮世(尘世)变幻无常的深刻体悟。“浮世云无定”以“云”喻世事,云彩飘忽不定,恰似世事的无常与变幻,暗示人生如浮云聚散,难以把握。杜牧通过这一比喻,传达了对现实世界动荡不安的无奈与哀叹。

“多感流年水不还”则进一步深化了时间的主题。“流年”意味着时光的流逝,而“水不还”形象地描绘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性,如同流水无法逆流,岁月亦不可追回。诗人借此表达了对过往岁月的无限怀念及对时光流逝的深切感慨,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愁和对美好时光不再的惋惜。

冷门抒情诗词

【03】

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

——宋·陈克《临江仙》

这句词以极其凝练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夜深人静、雨落灯孤的景象,寓情于景,表达了词人的孤独之感与离愁别绪。"别愁"二字直接点明了情感主题——离别之愁,而“深夜雨”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这种愁绪的深沉与绵长。雨,自古便是诗人寄托哀愁的意象,深夜的雨更是增添了无尽的凄凉与寂寞。"孤影"与"小窗灯"的组合,则形象地刻画了词人独处一室,面对微弱灯火的孤独身影,透露出一种难以言说的清冷与自我慰藉。

【04】

鬼门关外莫言远,四海一家皆弟兄。

——宋·黄庭坚《竹枝词二首 其二》

“鬼门关”在古代文学中常被用来象征死亡的界限或难以逾越的难关。黄庭坚在此处借用这一意象,鼓励人们不要畏惧生死的界限,暗示即使面临生命中最艰难的考验,也应保持乐观与勇气。诗人通过“莫言远”三字,传递出一种超越生死的超然态度,强调精神的力量可以跨越一切有形的界限。

在古代,“四海”泛指天下,此句表达了诗人对世界大同、人类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通过“皆弟兄”的表述,黄庭坚倡导了一种不分种族、地域的人类手足情谊,体现了其博大的人文关怀和对社会理想化的追求。这不仅是对人际关系的理想化设想,也是对消除隔阂、增进相互理解的深切期待。

冷门抒情诗词

【05】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

——宋·苏轼《南乡子·送述古》

“归路晚风清”起句即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凉意的氛围。这里的“归路”不仅指实际的归家之路,更隐含着心灵的归途,反映出词人在友人离去后的落寞与孤独。而“晚风清”三字,既是对自然环境的描绘,也是内心情感的映射,清冷的晚风似乎吹散了白日的喧嚣,却也带来了淡淡的哀愁与空虚感。

“一枕初寒梦不成”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绪。一个“寒”字,既是夜深时分的气温变化,也是词人心境的写照,初寒时节难以成眠,表明词人的思绪纷扰,难以平静。梦不成,意味着思念之情难以寄托于梦境,现实与梦境的界限变得模糊,反映出词人对离别的深深不舍与无尽的怀念。

【06】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

——晏殊《玉楼春·春恨》

“无情不似多情苦”,这一句以对比的方式开篇,直接点出了情感世界的一个基本矛盾:无情之人或许能避免情感的痛苦,而多情之人则不得不承受爱恋带来的种种折磨。词人以“不似”二字,强调了多情之苦远甚于无情的冷漠,表达了对于情感投入所带来深切痛苦的深刻体会。此处,“无情”并非真的无感情,而是相对多情而言的一种淡漠状态,它成为了一种对多情之苦的反衬。

“一寸还成千万缕”,则是对多情之苦的具体化描写。“一寸”通常比喻心肠或情感的微小部分,但在这里,这“一寸”的情思却仿佛被无限放大,幻化成了“千万缕”,形象地描绘了情感的纠葛与复杂,以及内心的纷扰与挣扎。这一句不仅展示了情感的繁复与深重,也暗示了情感的难以割舍与无法自拔,体现了情感强度的瞬间爆发与绵延不绝。

【07】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唐·白居易《杂曲歌辞 浪淘沙 四》

“相恨”指的是情感中双方的怨怼与隔阂,以“不如潮有信”作比,寓意深刻。自然界中潮汐涨落有序,按时而至,从不失信,相比之下,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往往充满了变数,即使是最亲近的人之间也可能因误会或变故而生恨,远不及潮水那般恒定可靠。这反映了诗人对于人情冷暖的感慨,以及对情感忠诚与守信的渴望。

“相思始觉海非深”,则从另一个维度探讨了情感的深度。当一个人沉浸在深深的思念之中时,会发现即便是浩瀚无垠的大海,也无法比拟内心情感的深邃。这句诗以海之深喻情感之深,进而通过“非深”这一反转,表达了情感之深邃实乃无量,超越了自然界的任何尺度。诗人以此抒发了对远方爱人深切的思念,以及对情感深度无尽探索的体悟。

【08】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唐·李益《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描绘了一幅日常生活中的场景:风吹开门扉,继而摇曳着窗外的竹林。这看似不经意的一幕,却触动了诗人敏感的心弦。风,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在古代诗歌中常被赋予传递情感的象征意义,如“风送轻韵”、“风传尺素”。在这里,李益借由风动之景,引出了下句更为深层的情感抒发。

“疑是故人来”,此句直接点明了诗人的情感世界。风吹门动、竹叶婆娑的声响,让诗人误以为是久别的朋友悄然来访。一个“疑”字,透露出诗人内心深处对故人重逢的期盼与渴望,同时也折射出一种淡淡的失落与孤寂。在那一刻,诗人的情感与外界的自然景象产生了微妙的共鸣,自然之风成了心灵的触媒,唤醒了深藏的记忆与情感。

冷门抒情诗词

【09】

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

——宋·王安国《清平乐·春晚》

开篇即以人物行动入画,小怜,或许是一位女子的名字,也可能代指一位善奏琵琶的乐伎。"初上",既暗示了时间的初始——清晨,也预示着音乐的开始,给人以清新之感。琵琶之声,自古以来便是寄托情感的媒介,这里不仅展现了乐声的启动,更隐含了情感的涌动。小怜轻挑琴弦的瞬间,一场关于思念的序曲缓缓拉开序幕。

"晓来"紧承"初上",时间上的连续性加强了情境的连贯,而“思绕天涯”则是情感的爆发,表达了主人公(或听者)在清晨时分,被琵琶声触发的无尽思绪。"绕天涯",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思绪之广、之远,它不仅跨越了地理的距离,更触及了心灵的最深处,体现了诗人对远方人或事深切而广泛的思念之情。

【10】

樱花落尽阶前月,象床愁倚薰笼。

——唐·李煜《谢新恩·樱花落尽阶前月》

以自然景象引入,樱花之落,象征着美好时光的短暂与易逝,它不仅是春天转瞬即逝的象征,也寓言着人生的无常与悲欢离合。樱花的凋零与月光的冷清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哀伤的氛围。月光洒满石阶,更添几分清冷与孤寂,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眼前的凄凉。

“象床愁倚薰笼”,由外景转入内室,情感随之深化。“象床”,乃珍贵华美的家具,象征着昔日宫廷生活的奢华与尊贵;“薰笼”则是用于熏香的器具,烟雾缭绕中暗含着对往事的追忆与沉溺。“愁倚”,生动刻画了一个孤独愁苦的形象,他(或她)依偎在象床上,身旁是薰笼散发的淡淡香气,这不仅是一种身体上的依靠,更是精神上的寻求慰藉,反映出主人公内心深深的哀愁与无尽的思念。

【11】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宋·赵恒《劝学诗》

表面上看是在说,对于富有之家而言,无需过于追求物质上的土地财富,因为通过读书,可以获得相当于千钟粟的收获。这里的“千钟粟”是一个象征性的表达,代表着丰足的生活和崇高的社会地位。在古代,粮食是衡量财富的重要标准,“千钟粟”喻示通过知识获取的无形财富,远胜于实际的土地拥有。赵恒以此鼓励人们重视学问,认为学问的价值远远超过物质财富,是对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一种超越。

【12】

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

——唐·储光羲《钓鱼湾》

“日暮待情人”,开篇即点明了诗的核心情感——等待。“日暮”不仅指一天中的黄昏时刻,也隐含着时光的流转与期待的漫长。选择在日暮时分等待,赋予了场景一种温柔而略带忧伤的色彩,仿佛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份等待变得更加迫切与深沉。“情人”,虽简单却包含深情,不仅限于男女之爱,也可以理解为对知己、对美好情感的渴望与守候。

“维舟绿杨岸”,则是对等待场景的细腻描绘。“维舟”即系舟,诗人选择在绿杨环绕的河岸边停泊,绿杨不仅美化了画面,更寓意着生机与希望。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杨柳常常与离别、相思相关联,此处的绿杨岸不仅为等待提供了静谧美好的环境,也暗含了诗人对即将来临的相逢的期待与憧憬。舟与岸的静止,与“日暮”相呼应,营造出一种时间仿佛静止的宁静氛围,使等待的过程充满了诗意与画意。

【13】

此情何以表相思。一首情词,一首情诗。

——明·唐寅《一剪梅·红满苔阶绿满枝》

“此情何以表相思”短短七字,却道出了诗人面对深沉情感时的无措与迷茫。“此情”二字既泛指诗人心中难以言喻的情愫,又特指他对某个人深沉的相思之情。“何以表”,透露出诗人对于如何恰当表达这份情感的困惑与思考,体现了情感表达的难度和复杂性。在古代文人的情感表达中,往往追求含蓄、内敛,唐寅此句正体现了这种文化背景下个体情感与表达方式之间的张力。

【14】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魏晋·曹植《明月上高楼》

诗人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自然之风,赋予其灵性与愿望,这是一种典型的托物言志手法。西南风,在中国古诗中常象征温暖与和煦,曹植借此表达了自己想要成为那股温柔的力量,穿越千山万水,无畏艰难险阻,只为抵达心爱之人身边。而“长逝入君怀”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诗人幻想化身为风,不仅仅是为了接近,更是为了能深深融入对方的怀抱,实现心灵上的完全契合与慰藉。这表达了诗人对情感归宿的极致向往,以及对精神交流的深刻渴望。

【15】

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

——唐·温庭筠《更漏子·柳丝长》

“红烛背”,一个“背”字,既可理解为女子背对着红烛,也隐含着情感的背离与孤独。红烛,作为夜间照明之物,常与夜深人静、孤独相思的情境相联系。在这里,红烛不仅是夜色中的唯一亮光,也象征着女子内心微弱的希望与不灭的相思之情。她背对红烛,或许是因为不愿让自己的泪光与烛光相混,更可能是不愿直面这份孤独与凄凉。

“绣帘垂”,绣帘的垂挂,营造出一种封闭而幽静的私人空间,暗示了女子深锁的心房与外界的隔离。绣帘的精美,与内心的凄苦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女子即便身处华美环境,内心却因思念而痛苦不堪的境遇。

“梦长君不知”,此句直接表达了女子的深深哀怨。梦长,一方面指夜晚漫长,难以入眠,另一方面也暗示梦中与情郎相聚的幻境,这漫长的梦境,是她逃避现实苦楚的避难所。然而,这一切的思念与煎熬,远方的他却无从知晓,这种单方面的思念,加重了女子的孤寂感,也深化了诗的悲剧色彩。

【16】

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

——宋·晏几道《蝶恋花》

这两句词,字面上描述的是词中主人公遍游江南大地,却始终未能与心中那位离别之人重逢的情景。“行尽江南”四字,既展现了地理上的广袤无垠,也暗喻了时间的长久与情感的执着。江南,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心中风雅之地,词人以此为背景,增添了情感的细腻与画面的唯美。而“不与离人遇”,则是一个沉重的转折,透露出寻而不得的无奈与悲哀,展现了词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失望。

【17】

堪笑翰林陶学士,一生依样画葫芦。

——宋·陶谷《题玉堂壁》

“堪笑”二字开篇,便带有几分自嘲意味,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绪。这里的“翰林陶学士”实则是诗人自指,通过这种自我指涉,陶谷不仅展现了一种超脱的自省,也暗示了对自身处境的不满。而“一生依样画葫芦”则是对当时文人士大夫生活状态的生动比喻,葫芦在此象征着前人的成规与模式,表达了作者认为自己及同僚们只是机械模仿,缺乏独立思考与创新精神的现状。

【18】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南北朝·江总《长安九日诗》

菊花作为秋季的象征,常被赋予高洁坚韧的品格,它不仅仅是自然界的花卉,更是诗人情感的寄托。这里,菊花生长于故乡的篱笆之下,既描绘了一幅宁静乡村的画面,也隐含了诗人对纯朴生活的向往和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今日几花开”,则流露出诗人对时间流转的敏感与对现状的淡淡询问。这不仅仅是对菊花开放数量的好奇,更深层地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故乡现状的关切,以及自身年华老去、归乡无期的淡淡哀愁。

【19】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宋·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开篇即设悬念,以询问的形式引出送别的主题,表达了词人对即将远行的朋友鲍浩然的关切之情。“欲问”,不仅是一种言语上的动作,更深层地揭示了词人心中对友人行踪的挂念和不舍,透露出一种温柔的关怀与淡淡的忧伤。

“眉眼盈盈处”以极其传神的手法,回答了前句的疑问。“眉眼盈盈”,通常用来形容女子顾盼生辉、眼神温婉的样子,但在本词中,它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意象——鲍浩然将要去的地方,就是那如美人眉眼般温柔美丽的地方。这一比喻,不仅展现了浙东山水的秀美,更隐喻鲍浩然的旅程将充满美好与希望,同时也暗含了对友人未来幸福生活的美好祝愿。

【20】

欲寄相思千里月,溪边残照雨霏霏。

——唐·杜牧《寄远》

诗人以“千里月”作为寄托相思的媒介,月之千里,既指空间的遥远,也寓含时间的绵长,象征着无尽的思念跨越时空,直抵远方。月亮自古以来便是诗人笔下传递情感的使者,杜牧此处的运用,不仅表达了对远方之人的深切怀念,还寄寓了对团圆和永恒的向往,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溪边残照雨霏霏”则描绘了一幅凄迷的景象:夕阳余晖映照在细雨蒙蒙的溪边,营造出一种既温柔又哀愁的氛围。此景与前句相呼应,暗示着尽管相思之情可以借由明月传递,但现实却是孤独一人,面对着即将消逝的天光和连绵的细雨,心中的寂寥与无奈油然而生。这句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巧妙地映射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对远方亲朋的深切思念。

【21】

淡淡梅花不要装,真珠楼阁水精乡。

——宋·杨万里《和张功父梅诗十绝句 其四》

杨万里以直白而深刻的口吻,赞美了梅花无需任何修饰的天然之美。这里的“不要装”意味着梅花不需人工雕琢或刻意装扮,其淡雅之姿、清高之质已足矣,反映出诗人追求自然、反对矫饰的美学理念。梅花在此不仅是自然界的花朵,更是诗人精神洁癖和高洁品质的象征。

紧接着,“真珠楼阁水精乡”构建了一幅超凡脱俗的仙境图景。“真珠”与“水精”(水晶)皆为晶莹剔透之物,用以比喻楼阁,暗示了一种纯净无瑕、远离尘嚣的理想生活环境。这句诗通过与前句的梅花自然之美的呼应,进一步升华了主题,表达出诗人内心对于理想世界——一个如梅般纯洁无暇、高雅脱俗的精神家园的渴望与向往。

【22】

诗句不曾题落叶,恐随流水到人间。

——宋·释冲邈《翠微山居诗 其二十》

首先给人一种出乎意料的感觉。在古典文学中,落叶往往是诗人寄托秋思、感叹时光流逝的常见意象,但释冲邈却反其道而行之,故意不写落叶,这一反常规的举动,引人深思。这表明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独特理解,他不愿将落叶这一自然现象简单地作为悲秋或离愁的象征,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无需文字修饰、自成天地间一份宁静之美的存在。

“恐随流水到人间”则进一步深化了前句的意境。诗人担忧,一旦将落叶题入诗句,这份超脱尘嚣的宁静与自然之美,就会如同落叶随流水一般,不可避免地流向人间,被世俗所知、所染,失去了原有的纯粹与高洁。这里,诗人借“流水”与“人间”的对立,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回避和对自然之境的守护,展现了其超然物外、追求精神净土的高远情怀。

【23】

忽起故园想,泠然归梦长。

——元·倪瓒《桂花》

“忽起故园想”,这五个字简洁而深刻,展现了诗人情感的突然涌现。一个“忽”字,生动地描绘了情感的突发性,表明诗人可能在某一刹那,被某种特定的景物、气息或是内心的某个触动,激发了对故园的深切怀念。这种情感的自然流露,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而是内心深处最真挚、最原始的渴望。

“泠然归梦长”,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泠然",既可解为清冷的样子,也可理解为心灵的超脱与自由,这里用以形容归梦的状态,既展现了梦境的悠远与清冷,也暗示了诗人内心深处对归乡之路的渴望与想象中的自由飘逸。"归梦长",更是将这份思念拉长至梦境,表达了对故土绵延不绝的思念之情,以及对过往生活的深深眷恋。

【24】

君游东山东复东,安得奋飞逐西风。

——宋·范成大《车遥遥篇》

以重复的“东山”和“东”字,形象地描绘了行者(或友人)不断向东远行的情景,强调了旅途的漫长与连续,同时也隐含了时间的流逝与空间的转换。这里的“东山”不仅仅指地理上的方向,更象征着远方、未知与别离的意象。重复的字眼营造出一种循环往复的节奏感,暗含了诗人对行者归期无定的忧虑与期盼。

“安得奋飞逐西风”,则是一个反问,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渴望与无奈。“奋飞”,寄托了诗人想要超越现实限制,如同鸟儿般自由飞翔以追随友人的强烈愿望。“逐西风”则暗示了逆向而行的艰难,西风在这里既是自然界的风向,也象征着与主流(东行)相反的方向,即诗人欲与友人相会的心愿。然而,“安得”,透露出这种愿望的不可实现,饱含了对现实无能为力的叹息。

【25】

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唐·李白《立冬》

李白以“醉”字开篇,不仅暗示了诗人自身的状态——可能是酒醉微醺,也可能是一种超脱尘世的精神陶醉,更以此为媒介,让现实与幻境交织。墨花在此并非实指黑色之花,而是借喻月光下花影的幽暗与深邃,“月白”,点明了月色皎洁,与墨色花影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一种既清晰又迷蒙的视觉效果,暗示诗人内心的矛盾与复杂情感。

“恍疑雪满前村”,承上句而来,将视觉错觉与心理感受完美结合。在月光与酒醉的双重作用下,诗人眼前似乎出现了冬日雪景,“恍疑”,既表达了诗人因醉而生的幻觉,又透露出对洁白纯净世界的一丝向往。此处的“雪满前村”,不仅是对冬日雪景的想象,更是对宁静、纯洁生活状态的内心渴求,反映了李白超脱现实、追求理想世界的浪漫主义情怀。

【26】

清沟冷冷流细水,好风习习吹衣轻。

——宋·陆游《雨霁出游书事》

开篇即以“清沟”与“细水”描绘了一幅雨后清新之景。沟渠之中,清澈的水流潺潺而过,声音“冷冷”二字,不仅传达了水声的清脆,更赋予了水以凉爽之感,暗示着雨后空气的清新与环境的宁静。此处,诗人通过感官细节的捕捉,让读者仿佛能听到那股细水轻吟,感受到雨后大地的宁静与复苏。

“好风习习吹衣轻”,继而转向触觉的描写。一个“好”字,饱含了诗人对这阵风的喜爱之情,而“习习”则生动描绘了微风轻拂的柔和与持续。风吹动衣物,带来轻盈之感,不仅增添了画面的动态美,也寓示着心情的舒畅与自由。此句通过对风的细腻刻画,展现了雨后出游时身心的愉悦与放松,风的轻柔和自由成为诗人情绪的外化,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美好情境。

【27】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

——宋·苏轼《洞仙歌·冰肌玉骨》

“冰肌玉骨”四字,是对人物肌肤之美的一种极致形容,用“冰”和“玉”两种自然界中最纯净、最清冷的物质来比喻,既表现了肌肤的白皙透明,又赋予了人物一种超尘脱俗的气质。这里的“自清凉无汗”,进一步强调了这种超然之美不仅外表清新脱俗,内心也如清风徐来,无丝毫尘世的烦热与浮躁,体现了一种内在的高洁与宁静。

“水殿风来暗香满”,则是将画面由人物本身扩展到了周围环境。水殿,暗示了这是一个临水而建、清幽雅致的宫殿,“风来”,不仅带来了自然界的凉爽,也似乎带着一种神秘与灵动,使得整个场景活灵活现。最关键的是“暗香满”,这“暗香”可能来自于周围的花卉,也可能暗指人物自带的香气,它随风轻轻飘散,弥漫在整个空间,为这个夏日的清凉世界增添了一抹不可言喻的韵味。

【28】

青溪归路直,乘月夜歌还。

——王绩《夜还东溪》

以“青溪”作为背景,描绘出一幅静谧清新的自然画卷。青溪不仅指代一条清澈的小溪,更象征着诗人内心向往的纯净与自然。归路“直”,不仅指道路的笔直,更寓意着心灵归途的明确与坦荡,反映了诗人对简朴生活和心灵归宿的渴望。这简单的五个字,蕴含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道路清晰认识的哲思。

“乘月夜歌还”则进一步强化了诗中的超然意境。在明亮的月光下,诗人悠然地踏上归程,并且“夜歌”而还,这一行为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欢愉与自由。月光不仅照亮了归途,也映照出诗人内心的高洁与淡泊,夜歌则是一种情感的释放,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这一句中的“乘”字,用得极为巧妙,既表现了行动的轻盈,又隐含了诗人随性而为、顺其自然的生活哲学。

【29】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还似无情。

——宋·司马光《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

“相见争如不见”直击人心,表达了相见之后可能带来的痛苦与遗憾,有时,相见不如怀念,因为现实往往难以匹配心中那份完美的想象。这不仅仅是对爱情的反思,也是对人与人交往普遍现象的揭示,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司马光在这里触及了人类情感体验的一个普遍悖论:期待与现实的冲突,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落差感。

“有情还似无情”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矛盾情感。它探讨了深情与冷漠之间的模糊界限,提出在某些情境下,过分的深情可能导致伤害,而表面上的无情或许是一种保护自己与他人的手段。这句词微妙地反映了情感表达的双重性:真正的关怀与爱意,有时可能需要通过保持距离或看似无情来体现,以免造成更深的伤害或纠葛。

【30】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唐·王勃《江亭月夜送别二首》

“寂寞离亭掩”中的“寂寞”二字,直接点出了离别的孤寂氛围,离亭作为古人送别之地,往往承载着离愁别绪,此刻的“掩”字,不仅意味着离亭之门的关闭,也象征着一段情感交流的结束,以及随之而来的内心世界的封闭与沉寂。王勃通过这一动作,将离别的空旷与孤寂感渲染得淋漓尽致。

“江山此夜寒”则将情感的抒发推向了自然的广阔背景中。这里的“江山”不仅指眼前的自然景色,更隐含着国家与天地的广阔概念,使得个人的离愁别绪与自然界的静谧寒冷相呼应,形成了一种宏大的情感共鸣。一个“寒”字,既是对夜晚自然温度的描述,也象征着离别后内心的凄凉与空虚,展现了诗人对离别后孤独心境的深刻体会。

【免责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删除内容!特别说明,本站分享的文章不属于商业类别宣传。

5 阅读: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