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由豆包生成,提示词:圣诞电影
刚刚过去的圣诞档期,内地电影市场创下了近十五年以来的最低纪录,票房总额为8026万元人民币(即平安夜与圣诞节两日,含服务费)。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国内银幕数只有六千块,而现阶段这一数字则在八万块左右。
电影数据的大幅下跌,引发了广泛的关注,毕竟这是一个理论上最受益于口红效应的行业。
可在针对影市遇冷的分析中,放眼望去尽是荒腔走板的外行论调:有的倒果为因——如没有新片上映;有的不懂装懂——如电影质量不行;还有的尽显幸灾乐祸之能事——如电影干不过短剧。
以上说辞以其不专业的程度来看,原本不值得一辩,无非是本就不看电影的人在相互印证自己的偏见。但由于它确实能在“小圈子”里“蛊惑人心”,造就一批自以为是的“懂王”,又还是存在略作澄清的必要。
我记得王小波说过一番话,大致意思是,每当碰到有人装蒜,就一定得有人出来说一些令他不舒服的话,不是为了改变他,而是要让这种人知道,大放厥词是有代价的。
影评人波米对2024年圣诞档数据滑坡的分析极具建设性。
首先,他认为“大盘缺新片”的说法是因果倒置。
真相不是没有新片上映,所以档期拉垮,而是档期先垮了,所以没有新片涌入。
其次,他认为国内的圣诞档在2021年就已经名存实亡。
之所以今年才被大家意识到,是因为前两年的平安夜恰逢周末,尚有“非工作日”这个遮羞布。而一个成立的档期,完全可以排除工作日与非工作日的影响,显而易见的是,如今的圣诞档已经不能做到这一点。
那么,2021年的圣诞档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头一件事,是电影《长津湖》超越《战狼2》成为中国影史票房冠军,并造就了一句影响至今的网络流行语——“看完《长津湖》,再无圣诞夜!”
说到这一点,我可以提供一桩近日经历作为参考。
平安夜当天打车,刚一上来,司机非常健谈地聊起了圣诞,说上海今年的节日气氛很淡,几个热闹的商区几乎没客人。
我问:“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司机讲:“你没刷到《长津湖》和平安夜的短视频吗,我一打开手机都是这些。”我告诉他:“那是因为你看完了这个视频,算法就会一直给你推同样的内容。”
在我看来,这场意外的对话其实是一个验证电影媒介属性的鲜活案例。都说没人看电影,但一部电影在社交媒体的持续发酵,甚至会令一个重要节日的商业活动降格。
这一点,游戏做不到,短剧做不到,短视频仅靠自己的站内内容也做不到。
2021年圣诞档的第二件事,则是电影《平原上的摩西》在预售票房大好的情况下宣布撤档。
虽然出品方已将片名里的“摩西”改成“火焰”,但仍未避开好事者的口诛笔伐。《平原上的火焰》的临时撤档,在业界引发了一轮寒蝉效应,令后续的重磅新片不再选择圣诞档发行,这宣告了这一传统贺岁档的事实性消亡。
在这两部电影一扬一抑的际遇之间,也正贯穿了近年影市起伏的隐秘线索。
在我看来,当前导致中国电影市场票房不佳的矛盾主要有三点。
其一,是持续数年的疫情,令电影行业没有生产“重工业大片”的条件,客观上导致了卖座电影的供不应求。
这一周期性的困难,会随着时间自然缓解。在马上到来的2025年春节档,就已经定档了《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哪吒之魔童闹海》《唐探1900》等多部足以拉动观影人次的A级商业片。
其二,是产业下游的不确定性增加,法定流程受舆论干扰严重,表现为取得公映许可且进入院线发行的电影,常于公映前撤档。
当然,一些片方基于错综复杂的商业考量,也会选择主动撤档。但越是那类制作与宣发费用都很高的项目,越不可能借由更换档期炒作。原因很简单,选定的档期往往都是有讲究的,宣发上投出去的成本也会被白白浪费。
大片的操盘手,最看重的东西就是确定性。而电影市场所能创造的价值多寡,也依赖于规则机制是否稳固。如果市场遍布不可知的意外风险,那就相当于变相驱赶长期参与者。
简单说就是,越是大片,越折腾不起。小片还有概率投机取巧;可几个亿投资的大片,一旦灰飞烟灭,对产业的负面影响便难以估量。
所谓“尊重创作者个性,尊重电影产业规律,营造开放、公平、法治化的投资环境”,能否真正贯彻落实,决定了第二个矛盾到底是一轮周期还是一股趋势。
其三,则是充满戾气的舆论生态,这一来自网友的阻力,同样会反向作用于上游生产者与相关管理部门,而它亦是在增加市场的不确定性。
越来越多的吃瓜群众,希望在一部电影上映前就掌握评判权。
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是《封神第二部》推出第一款预告片后,便有人拿着预告片里的截图在网络开黑,主题直指特效廉价,称魔家四将的效果看上去不如《黑神话:悟空》的相关造型。
为什么说这种指摘非常轻浮呢?
要知道一个魔幻、史诗性质的视效大片,预告片和正片的效果相差甚远,说是两种东西也不为过。
精良的特效需要大银幕去呈现,且不说IMAX银幕或其他规格的巨幕,至少得是一块正经的电影银幕,这不是电视屏幕或手机竖屏可以比拟的。一张截图看着不好,那是手机只能呈现出那种效果。就好比拿着望远镜去看巨人,四大天王在镜头中也不过是土行孙。
所以,这不是一个审美问题,而是一个智识问题。
另外,游戏和电影对特效的要求不一样,对人物造型的要求也不一样,拿游戏类比电影本身就驴唇不对马嘴。试想《黑神话:悟空》问世的时候,如果86版《西游记》的原著粉以剧集里的设定去抬杠,给它各种扣帽子,这款游戏还能收获那么多好评吗?
何况对于电影来说,特效只是内容完成度的其中一个方面,因为特效而提前批评一部没有上映的电影,实在是肤浅而草率的行为。
类似舆论干扰风评的现象,还存在另一个趋势:即在商业片和文艺片中批商业片,在大成本与小成本中批大成本。
比如同样是讲国内的外卖行业,徐峥导演的《逆行人生》上映后就恶评如潮,而新导演刘泰风的《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就收获了整齐划一的好评。
这两部电影我都看过,应该说角度不同,各有表意——前者着重于表现人的困境,是心理派的典型拍法;而后者则深入困境背后的运行机制,有着鲜明的社会派属性。
实事求是地讲,从类型的完成度与主题的丰富度来看,显然是《逆行人生》做得更好,这不是两部电影拍法的优劣,只是创作者具体经验的厚薄。
然而,我的这一观察,并不契合两部电影同期上映时的口碑。造成这样的结果,固然有评价人数所起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个简单粗暴的打分逻辑:《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是文艺片,而《逆行人生》则是商业片。
这一代网友身处被污染的信息环境,普遍具有一种预设的立场,即对资本、商业、公司、市场等概念不以为意,一部电影只要被扣上了这些元素,仿佛就是不怀好意来圈钱的垃圾。与之相对,只有那种几乎无人问津的赔钱之作,才值得他们去好好珍视。
但真正会去电影院的观众都明白一个道理:电影的质量和规模、类型、属性没有必然联系,一个大投资的电影也可能极具艺术价值,一部小成本的电影也有概率是彻头彻尾的垃圾。
正是由于以上几点矛盾的存在,使得当前的中国电影无法充分发挥竞争优势,其票房潜力被大大抑制了。
其实以中国电影2024年的概况来看,几乎每个月份都有好电影,类型之丰富、品类之多样、风格之多元,甚至超过往年。不仅如此,在进口片的审批方面,过去的一年也大开绿灯,为中国观众引进了不少海外佳作。
有些人对这一现状感受不到,那是因为他们压根就不关心电影,只会装模作样地点评“没有好电影”,可你问他什么是好电影,他八成只会哑口无言。
但问题又来了,为什么今年上映了这么多电影,却无法有效提振票房呢?答案就是前面说过的:因为它们大多是丰富市场的辅助元素,却不是振兴市场的生力军。就像一个人只吃配菜不吃主食,过后很快就会饿。
我们并不是缺好电影,只是缺能够吸引大众入场的主流商业大片。如何把中国电影的主食重新端上桌,造就一席飨宴,则需要全社会往正确的方向加把力、不回头。
/// END ///
No.6146 原创首发文章|作者 臧否
呵呵,没有好电影就是没有好电影,还洗地[得瑟]。老百姓没钱了,内鱼又都是垃圾,有人看才怪
你又算哪根葱,搁这指手画脚,老百姓不是傻子。
第一,电影不好看,第二,票价太贵,第三,兜里没钱,情侣少,有家庭的一般都去吃吃喝喝了,不会花钱在这种毫无意义的事情上面
有唐氏少鸟2这种跪舔美西方的lj电影,谁还想去电影院啊
我不但圣诞节不去看影院看电影,我春节期间也不会去影院看电影————选自虎扑热评,我节选时有三十七万赞同
中国人不过圣诞节,“圣诞档”跟我们有啥关系?[得瑟]
作者自己都不知道怎么捧商业垃圾,电影预告视频通常就是一瓶果汁里的那百分之一的果肉原汁,就这点东西都让观众看不下去,你还好意思吹!!!
完全不同意作者的说法,什么充满戾气的舆论生态,舆论的作用是两面性的,怎么不说那些因舆论而票房爆发的?圣诞票房不佳就是因为它本就不是个正经节日,大家都对它没感觉了,还不如元旦,至少放假
中国都不提倡过圣诞 又怎可能有什么所谓的圣诞档
烂片横行,几十块我拿来吃东西不香吗?
圣诞?圣尼玛诞啊?什么圣?
现在是普通人收入少花销大,没钱消费这些垃圾剧了!本质原因一句不敢说,真是牛马饿死事小,资本少赚事大!
春节那个卖肥肉的把观众整膩了,没胃口了!
经济不好,大家不敢花钱,敢花钱的时候逐梦演艺圈也有人看。
我现在看电影,脑袋里就出现两个字洗钱。
出钱了还要看资本恶心我们?[笑着哭]
圣诞关我们屁事,又不是法定节日,第一次听说圣诞档[得瑟]
不好看才是电影票卖不出去的最大原因,少在这里逼逼叨叨的给资本洗地[并不简单]
坚决抵制西方文化的入侵,结局必然如此。
同篇文章就只有两个字:傲慢。
拍电影大部分都是用来洗钱
你看起来不象本地人
以后电影只会越来越差,因为都是看过的东西,新意越来越少
那部50亿的减肥片,彻底让真正会常去影院的人看清了现在电影的垃圾本质
杜绝一切非必须的消费,准备过冬了
滚出中国,说什么鬼圣诞?!
洋节洋货失宠是民族自信的最好体现!崇外的人越来越少!
卧槽,看到最后幡然醒悟,如醍醐灌顶:这tmd就是一篇软广文[笑着哭],打死也不去影院看封神2,恶心[无奈吐舌][无奈吐舌][无奈吐舌][无奈吐舌]
多拍点垃圾片
就你懂,观众们都是傻子
现在已经过元旦了,说说元旦票房吧
第一,不好看。第二,不感动。第三,穷怕了。
自淫体小编
圣诞又不是我们的节日,有必要拿出来说事吗?
一是老百姓口袋没钱,二是打工人没时间,三是中国人血脉觉醒了,中国人不再崇尚洋人的节日了
本评论区就有假爱国真汉奸,打着70年前的长津湖旗号,破坏经济,圣诞节是25日,24日只是平安夜[打脸]
主要还是女孩越来越难追了,以前奶茶电影麻辣烫三件套现在根本就上不得台面了!男孩们也都觉醒了,还不如与兄弟们练个滩,那都能当义父了![得瑟][得瑟][得瑟][得瑟]
大部分人没闲钱了,会过日子了
现在都那么无耻了吗?自己电影差怪观众不买票?当年无名之辈这么小成本的电影都能卖出几个亿是因为它宣发好吗?明星一大堆电影电视剧全在洗钱硬推广告,还怪观众不看?
以前圣诞节很热闹很火爆,这几年没什么人过圣诞节了。
一经济不好二舔狗都去死了小仙女自己也不舍得掏钱看电影三没有好片
不许评论
炒作舆论,让心软的跑去电影院消费罢了。但端上来的全是一坨[得瑟]你吃不吃都是这样的菜,然后花钱网上自曝受骗。怪谁?看电影都不带脑子和眼睛的,既然自愿上钩就别说自己是受害者。
他妈的,整天记着平安夜,关我们屁事啊,自己家的春节能不能搞的隆重点,春晚越来越敷衍,鞭炮到处都在禁,再这么搞下去,下一代只知道圣诞节,不知道祖宗是谁了
中国电影已死
现在的电影都是把观众当傻子糊弄!从来不想着怎么去讨好衣食父母,而是一个劲的夹带私货,票房不好还怪观众没素质,大家又不贱,谁会去花钱挨骂[得瑟]
说了一堆废话
有什么片能值得让人花钱花时间去看?再说现在看场电影都属于奢侈行为了,一张票几十上百元,除了泡妞的有多少人愿花这个钱?
因为穷!
其他废话不谈,但真真的我是带小子“连续两年看完《长津湖》&《水门桥》后,再无圣诞夜!”[墨镜][墨镜][墨镜]
一切缘于男性的觉醒,不当舔狗了
这是啥节日?
一天假都没有算什么档,还不如周末,起码还有两天假
穷了不好看没时间
电影票价定价太贵,是整个行业的悲哀
没觉得有啥新鲜的观点,满满的自以为自己“上位”“品鉴能力”对普通观众的“说服”[得瑟]如果这个圈子里的所谓“上流”阶层,都是如此的认知,某国粹的没落就是前车之鉴。
这就有点何不食肉糜了
作者,耶诞节(请不要用圣字。圣字即便不给孔孟,也该给袁隆平),是你家传统节日?
犹太已经被全世界厌恶,舆论场正在口诛笔伐,竟然还有“平原上的摩西”这种名字,真不知道文化圈怎么能迟钝,落后到这种地步。或者说影视圈到底还有没有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