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本该是状元,却因名字被慈禧嫌弃而落榜,多年后推翻清朝

夜半读诗 2024-12-19 11:34:44

在古代,科举考试是让读书人趋之若鹜的存在,因为它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上升通道,可以凭真才实学实现阶层跨越,做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可是它毕竟是生长于封建社会的土壤中,隐藏着很多阴暗和不合理,比如有些考生仅仅因为名字取得不太好,就被皇帝或主考官忌讳而落选。

明朝嘉靖年间的考生吴情,因名字谐音“无情”,嘉靖帝认为无情之人不能做状元,最终未能中状元‌;

顺治十二年,王揆本拟定为状元,但在唱名时,顺治帝想起《王魁负桂英》这个剧本里王魁中状元后抛了糟糠之妻,便开玩笑说:“是负心的王魁耶?”,因此王揆马上就被抑为了第三甲;

清朝同治年间的考生王国钧,名字谐音“亡国君”,慈禧太后认为不祥,本来初定一甲,被抑置三甲……

到了风雨飘摇的晚清,又有一位富有才情、一心报国的考生,因为名字的问题被慈禧从状元之位上给撸了下来。

谁能想到,深感失望的他,多年后毫不犹豫投入到推翻清王朝的洪流之中。

这个人就是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谭延闿。

01

谭延闿出身湖南的名门望族,父亲谭钟麟是晚清一名封疆大吏,官至工部尚书、两广总督。

谭钟麟家中妻妾众多,谭延闿是丫鬟出身的小妾李氏所生。

李氏在谭家地位低下,每天要早早起床,去伺候正室夫人洗漱,也不能入正厅上桌一起用膳,只能站在旁边给全家人添菜,被训斥责骂更是家常便饭……

这一切,谭延闿都看在眼里,他始终抱着一个信念,就是将来出人头地,让母亲抬起头做人。

虽然是庶出,但谭延闿非常聪明,从小就是“神童”一枚,5岁入私塾,11岁学制义文学,便有了深刻独到的见解,书法也是很有造诣,就连光绪帝的师傅翁同龢都称之为“奇才”。

聪敏好学,又有名师教导,谭延闿的科举之路也是一帆风顺。光绪十八年(1892年)入府学,1893年,年仅13岁的谭延闿参加童子试,就考中秀才。

后来谭延闿一路考中举人,光绪三十年(1904年),谭延闿赴京城参加了清末最后一次科举会试,中试第一名贡士,即会元,填补了湖南在清代二百余年无会元的空白。

如果拿现在的研究生考试来打比方,会元就相当于是笔试第一名,而殿试则相当于最后的复试。

按照谭延闿的会试成绩来说,殿试拿个状元是十拿九稳,再不济也得是一甲前三名,结果殿试结果出来后谭延闿大失所望,只是名列二等第三十五名。

02

虽然仍然被赐进士出身,授翰林编修,可是对状元志在必得的谭延闿来说,还是心有不甘。

输也要输得明明白白,谭延闿去拜访了72岁高龄的帝师翁同龢,打探自己错失状元的原因,到底是哪里没考好。

翁同龢支支吾吾,刚开始不愿据实相告,后来才说出谭延闿落败的原因:竟是因为慈禧太后厌恶他的名字。

原来,慈禧一看谭延闿的名字,就想起了维新派领袖谭嗣同,再一看,都是湖南来的,就越发怀疑这两人是有什么“远亲”或者“渊源”之类的。

谭嗣同是戊戌变法中的重要人物,因支持改革而被慈禧杀害,人虽然死了,但慈禧心里还扎着根钉子。

而且谭延闿的“闿”字也让慈禧膈应,难道是嘲讽她岂不开通国门?出于种种忌讳和疑虑,慈禧将谭延闿从状元名单中划去,只给了个“二甲进士”的出身,而会试第二名的刘春霖当上了状元,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

相比之下,刘春霖的名字就让慈禧甚是满意,因为当时天下大旱,春霖之名非常吉利。到手的状元飞了,还是因为这么奇葩的原因,谭延闿估计心里都在骂娘了。大概从此时起,谭延闿对清廷的信心已经开始动摇。

03

即便只是进士,也算光宗耀祖,为母亲争了一口气,消息传回老家,父亲谭钟麟大喜过望,当场宣布:李氏以后可以入正厅吃饭。不过谭钟麟已经八旬高龄,第二年就去世了,后来李氏过世时,谭延闿又为母亲做了一回主。

当时族人不准身为妾室的李氏灵柩从正门抬出去,谭延闿直接往棺材上一躺:“我谭延闿死了,抬我出殡。”

族人拿他没辙,只好让李氏的灵柩从正门抬出。谭延闿中进士后,曾担任湖南省教育会长等职务,在家乡办学,颇有声望。但当武昌起义爆发后,早就看清清王朝颓势的谭延闿,毫不犹豫加入义军,为革命四处奔走,成为孙中山的重要盟友之一。

从参议院议长,到湖南都督,从谭延闿在辛亥革命中的贡献来看,他可以说是推翻清朝统治的重要人物之一。谭延闿不仅事母至孝,不惜咒自己死也要为母亲正名,他对妻子也是忠贞不二、从一而终,被称为“民国完美男人“。那个年代的男人纳几房妻妾都是正常事,但谭延闿因为母亲的遭遇,对封建习俗很不满,所以他在妻子生前不纳妾,在妻子病故后也不续弦,一人带大了家中几个孩子。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