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在处理公与私问题上堪称典范,公私分明,从不以权谋私。
1937年,主席的表兄写信表示要到延安谋生,主席写信进行劝阻,他说:“惟我们这里仅有衣穿饭吃,上自总司令下至火夫,待遇相同,因为我们的党专为国家民族劳苦民众做事,牺牲个人私利,故人人平等,并无薪水。如兄家累甚重,宜在外面谋一大小差事俾资接济,故不宜来此。私心虽想助兄,事实难于做到。”
新中国建立后,亲朋故旧找主席帮忙者众,他也有人之常情,能帮上忙的尽量帮一下,无论是物质方面,还是工作之类,但他的出发点还是为国家利益。
1954年,一位烈士遗属托人找主席在北京找个合适的工作,主席在给秘书田家英的信中提及此事,请秘书转询,表示在工作上实在帮不上忙了。信中说:“有人求我将她荐到北京文史馆为馆员,文史馆资格颇严,我荐了几人,没有录取,未便再荐。拟以我的稿费若干为助,解决这个问题,未知她本人愿意接受此种帮助否?”
上世纪七十年代,有一段时间批判“走后门”这种社会风气。有一次在与一些领导同志谈话时,主席对走后门进行了自我批评,他说:“走后门这样的人有成百万,包括你们在内,我也是一个,我送了几个女孩子,到北大上学,我没办法,我说你们去上学,他们当了五年工人,现在送她们上大学了,我送去的,也是走后门,我也有资产阶级法权,我送去,小谢不得不收,这些人不是坏人。”
主席送到北大上学的几个女孩子,是他身边的工作人员,他总要求身边工作人员学文化,不能因为工作耽误了学习,送这些年轻人去北大学习,也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
一个人,一辈子不犯错误很难,所以犯错误不要紧,只要有勇气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就是了不起的人,所以主席建立了一种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政治生态,以求让人人都成为了不起的人,进而让一个组织成为一个勇于革命的组织,成为一个永远先进的组织。
主席公开对自己送身边工作人员去北大上学进行自我批评,并剖析那是走后门,那是资产阶级法权,主席的这番自我批评,让人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而又有原则的伟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