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欧盟在经历多轮紧张磋商后,最终还是表决通过对中国电动车征收高额“惩罚性关税”的决定。
这一结果,虽然在中方代表的不懈努力下有所延缓,但终究未能避免。
10国投下赞成票,将欧盟的强硬立场暴露无遗,他们似乎铁了心要与中国“边打边谈”,企图用关税大棒迫使中国在投资问题上让步。
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逻辑与考量?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回想起那些日子,中方代表为了寻求一个双赢的方案,不辞辛劳地穿梭于欧盟各成员国之间,与各方展开积极接触。
他们的努力,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但遗憾的是,只要欧盟的对华政策依然深陷“三重定位”的泥潭,无法自拔,就只能在“去风险化”的歧途上越走越远。谈判桌上的唇枪舌剑,终究没能将欧盟拉回理性的轨道。
德国,这个欧盟中的经济大国,虽然投下了反对票,却没能阻止关税政策的通过。
德国的反对,无疑是对自身利益的坚守,但在这场力量悬殊的较量中,它显得独木难支。
德国车企的利益受损,朔尔茨政府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
然而,直到关税政策落地前夕,德国才匆忙展开游说,这显然为时已晚。德国对中国都难以保持理性,更不用说去影响其他成员国了。
西班牙的转变,更是让人唏嘘不已。从最初的赞成到最终的弃权,这一变化背后,是中国精准反制的威力。
西班牙首相在访华后,迅速调整了立场,呼吁“妥协与协商”。这充分说明,中国的反制措施并非虚张声势,而是能够切实触动欧盟成员国的神经。
再看看那些投下赞成票的国家,法国、意大利、波兰等,他们似乎铁了心要站在欧盟的统一战线上。
但这场关税战,真的能让欧盟实现他们的政治目标吗?恐怕未必。欧盟的如意算盘,是希望通过单方面的关税政策,倒逼中国企业在欧洲投资。
但中方的回应掷地有声:“加征关税不会解决问题,只会动摇中企在欧投资合作的信心。”这句话,如同一记重锤,击中了欧盟的要害。
关税一旦落地,再想取消就难了。欧盟似乎对此心知肚明,但他们还是选择了这条路。为什么?因为他们认定,中国会对自己不合理的关税政策作出“不合理的让步”。
这种一厢情愿的想法,简直让人哭笑不得。中国已经不再是那个任人宰割的中国了,我们有足够的实力和智慧来应对任何挑战。
欧盟的关税政策,很可能步中美关税战的后尘。当年特朗普政府发起的关税战,虽然最终达成了“第一阶段协议”,但关税本身依然存在,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欧盟如今走上的这条路,很可能也会陷入同样的困境。匈牙利总理欧尔班的警告并非危言耸听,欧盟正在让自己步入一场与中国的“经济冷战”。
在这场较量中,欧盟的整体思路与特朗普当年的对华关税战如出一辙。他们似乎认为,只要态度强硬,就能让中国作出让步。
但现实是残酷的,中国已经不再是那个可以轻易被威胁的国家了。我们有足够的实力和智慧来应对任何挑战,包括欧盟的关税政策。
这时候,我们再来看欧盟的谈判态度,就不得不让人怀疑他们的诚意了。他们一边打着关税牌,一边又声称中欧谈判仍在进行中,“并不是为了关税而关税”。
这种自相矛盾的说法,只能让人更加看清他们的真实面目。他们想要的,是通过关税政策来迫使中国在投资问题上让步,从而维护自己的政治利益。
但中国不会坐以待毙。我们已经为最坏的情况做好了准备,并且已经准备了一系列反制措施。
这些措施,不仅仅局限于肉类、乳制品等商品,更包括那些能够掐中欧洲要害的关键品类。特别是在绿色转型这个领域,一旦中国针锋相对地施行出口管制,那么欧盟的转型战略势必要踩下“急刹车”。
中欧经贸争端的对抗烈度,很可能会因此上升一个层级。到时候,“贸易战”这三个字就不足以形容这场较量了。
但这也可能是欧盟真正能听懂的语言。他们必须明白,对华强硬是一条死胡同,只有通过平等、务实的谈判,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在这场较量中,我们不仅要展现谈判的意愿,更要拿出充分的备用手段来震慑对方。
我们要让欧盟充分意识到,中国的底线不容触碰,中国的利益不容侵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场博弈中占据主动,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利益。
当然,我们也不希望看到中欧关系因为这场关税战而走向破裂。
中欧作为世界上两个重要的经济体,有着广泛的合作基础和共同利益。
我们应该通过对话和协商来解决分歧和问题,而不是通过关税战这种损人不利己的方式来伤害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