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总想逃回舒适圈,
富人却在不断突破边界,这就是命运的分水岭。
你好,我是老付。
昨天接到高中同学谢向(化名)的电话,他在电话那头沉默了很久,说:"老付,我后悔了。"
01谢向去年从深圳回到河南老家创业,原本以为可以逃离大城市的压力。结果一年下来,不仅赔了所有积蓄,还欠了一屁股债。
他的经历让我想起2019年底,我自己回老家想着合伙开个早餐店,结果亏了7万时的心路历程。
那时我也觉得小地方竞争压力小,活得还能轻松点。
但现实给了我当头一棒,你永远无法预判你在做出一个决定之后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很多人都有一个致命误区:觉得回老家就能当个体面人。
在小地方,社会资源的分配比大城市更加固化。
那些真正的本地精英,靠的是三样东西:家族积累、人脉和垄断的资源。
这些东西,你一样都没有。
我那高中同学回老家开了家火锅店,进了一批重庆的底料,买了几台海鲜柜,装修也是请了县城比较不错的设计师。
开业第一天,来捧场的都是发小和亲戚。但过了这个热闹劲儿,日子就不好过了。
为什么?
首先,小县城的消费能力摆在那里。他家火锅一顿人均138,在当地已经算高消费。但这个价格以及他提供的餐品在本地有钱人眼里,又不够高端,请客也摆不上台面。
结果就是:普通人吃过一次后,觉得同质化严重,嫌贵不来,有钱人又嫌low不来。
再加上他的火锅店因为味道比较大,影响了楼上小区的住户。
谢向的火锅店刚有点起色,就三天两头被投诉到市监局。
三天两头不是城管就是市监局来光顾,生意也越来越差。
最讽刺的是,那些从大城市跑回来的青年,到店里吃饭时一个个比大城市的顾客还能扯皮,逃单,赖账也是时有发生。
你说气不气?
他说以前在深圳进出CBD时,起码还能体面地跟人谈笑风生。
回了老家,有时候连最基本的尊严都保不住。
02更要命的是,小地方的圈子效应特别恐怖。
有次吃酒的时候,谢向遇到他一个发小王浩(化名)。这位现在是当地最大的房产中介公司的老板,门店在当地县城就开了七八家。
王浩拍着他肩膀说:"你这火锅店生意不好做,要不要换个方向?我手里有个项目..."
谢向以为这就是县城的人脉资源发挥了作用,给自己送机会了?
又是请人家吃饭,又是匆忙转店,前前后后亏了不少。
结果他这个发小介绍他去卖了一个月的期房,最后发现:但凡有点本事的置业顾问,手里都有固定客户。这些客户都是通过人脉和资源积累来的。
他空降过去,连个水花都翻不起来。
这就是小地方的生存法则:要么出生就有资源,要么就得从底层一步步往上爬。但问题是,上升的路径已经被各种关系给占据了。
那些衣锦还乡的人,哪个不是在大城市拼出了名堂才回来的?
你既没资本,又没资源,拿什么去竞争?
所以,那些动不动就想回老家的人,不妨先冷静下来想想。
想清楚这几个问题:
第一,你手里有什么核心资源?
不光是那一点点微薄的积蓄,而是别人模仿不了的优势。可能是专业技能,可能是行业人脉,可能是独特的商业眼光。
第二,你的项目是否真的适合小地方?
不要被低房租迷惑了双眼。小地方最大的问题是:消费能力和消费认知的双重限制。
第三,你准备付出多少时间?
很多人回老家创业,以为可以马上出结果。但现实是:可能要比在大城市投入更多精力。
如果这三个问题你都想不明白,那就老老实实留在大城市。
因为在这里,你起码还有奋斗的方向。
03那你问:在大城市这么难,到底该怎么办?
别把目光放在看得见的东西上。
你在大城市当社畜时会觉得辛苦,一回老家看到同学开着豪车、喝着茅台就觉得自己混得差。表面的奢侈品不值钱,真正值钱的是看不见的东西。比如在大城市积累的人脉、视野和专业能力,这些才是真正的核心资产。当你在纠结要不要回老家时,不妨问问自己:除了攀比表面的光鲜,你真的看清楚自己要什么了吗?
把精力用在撬动资源上。
在小地方,所有的资源都是通过世袭和垄断来传承的。但大城市不一样,这里的资源是流动的。与其羡慕县城婆罗门们的生活,不如想办法在大城市里找到那个能带你突破天花板的机会。可能是一个新兴行业,可能是一个创新项目,甚至是一个愿意带你的贵人。在大城市,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
要学会在压力中成长。
很多人受不了大城市的压力,就想着回老家。但你要明白,正是这种压力才能逼出你的潜力。在小地方,你可能会被周围人的观念拖累,最后变成那个每天只会喝茶吹牛的人。与其这样,不如在大城市里咬牙坚持。因为只有在这里,你才能真正突破自己的认知边界。
如果选择留在大城市,就要有大城市的生存智慧。
不是去熬日子,而是在想办法给自己挣机会。
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