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关于作家和创作》:汪曾祺在鲁迅文学院讲课记录,揭秘小说创作要点

星海月浅浅 2024-09-20 20:57:24

文/星海月浅浅原创

汪曾祺先生是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和戏剧家。其作品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语言简洁、幽默风趣、情感真挚,深受读者喜爱。

《汪曾祺文集·谈艺录》主要收录了汪老的写作经验和阅读心得,阅读此书,具有启发作用,让写作爱好者受益匪浅。

《关于作家和创作》这篇文章出自《汪曾祺文集·谈艺录》,写于1988年,是汪老在鲁迅文学院“文艺学·文学创作”研究生班的讲课记录。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四方面内容:

一、作家的自我认知与气质

作家要认清自己,明确自身所具备的气质。

汪老喜欢美食,也喜欢琢磨做菜,因此他将写作与做菜联系起来。

他认为,作为中国的作家,要有“中国味”,写出的作品,也要有“中国味”,还要有“家常味”。

作品要精致讲究,但又不能让人看出,是讲究出来的。

这个观点,我理解为,写作应该要自然,内容贴近人们的生活,有烟火气,真诚而不做作。

作家如何培养自己的气质?

“读与自己气质比较接近的作家的作品,文学史家应该全面完整,评论家可以有偏爱,但不可过度。一个作家,不单要有偏爱,而且必须有偏爱。”

我们大多数人阅读的习惯,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爱看的多看,不爱看的丢一边。汪老也有这种习惯。

对汪老影响比较大的作家有俄国的契诃夫,西班牙的阿佐林,法国的波特莱尔,苏联的安东诺夫和舒克申。

我们国家的有明朝散文家归有光,被汪老称之为中国契诃夫,对他影响最大。

汪老说:“一个作家要形成自己的风格,一方面要博览,另一方面要有偏爱,拥有自己所喜爱的作家。”

生而为人,人不可能完全不受别人影响,作品也同样如此。想要完全不受别人影响,形成独一无二的风格,这非常难。

汪老认为,选择与自己气质比较相近的作家的作品阅读,无形中给自己施加影响,慢慢地,写作过程中加上属于自己创作的东西,就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我阅读过契诃夫的一些作品,很多小说不像小说,更像散文。契诃夫的作品,人物大多是社会上的普通人,情节更多的是世上的平凡事。

汪老的作品,不乏这样的特点,但他又保持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平淡的叙述,平淡的人事,平淡的烟火气息,淡定从容中,既有生活美好的一面,又有人文主义思想,既展现了不同的社会风貌,又揭露世间各种人情世故,表达了对人性、生命和自然的深刻思考。

一个作家的风格,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大量阅读与自己气质接近的作家的作品,才可能形成自己的风格。

二、作家的必备素质

作家应该具备什么素质?你可能以为,必须“高大上”的素质。

错了!小孩子身上都有。

对生活充满惊奇感。

“充满兴趣,包括吃东西,听方言,当然最重要的是对人的兴趣。”

“作家对生活要充满兴趣,这种兴趣得从小培养。”

我们在儿童时期,一群蚂蚁都能让我们好奇良久。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慢慢长大,好奇心会被很多事情磨平,对世界的敏感度就会变得很钝,看什么都没感觉。

如何培养这种好奇心,使自己对生活充满兴趣?

汪老推荐阅读《从文自传》。这是沈从文先生的自传,自称为顽童自传。汪老却不这么认为。

“我说他是美的教育,告诉人们怎样从小认识美、认识生活、认识生活的美。”

从汪老列举的一段话可以看出,沈先生喜欢随处流连,用心观察,用心体验生活。

有人问汪老怎么成为作家的,汪老答:“东张西望。”

他从小就喜欢东张西望,对什么事情都有惊喜感。

他说一个作家应该有一对好眼睛、一双好耳朵、一只好鼻子,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所有别人不太注意的东西,都要注意到。

作为一个作家,最起码的条件就是要对生活充满兴趣。

三、创作的教与学

汪老在西南联大师从沈从文先生,沈先生认为,写在前,讲在后。

也就是说,想写作,首先要写起来,然后再去学习方法。

这个观点我是赞同的。很多理论性的知识都是干巴巴的,人们理解不够深刻,学了也是白学。

但当我们实践了一段时间,再去理解那些理论性的知识,反而更容易领悟,变成自己的知识。

这里汪老进一步阐述沈先生交给他的几个关于写小说的要点:

1.贴着人物写

小说中的人物是核心,环境、气氛等都应服务于人物,以烘托其性格与情感。

2.语言须与人物身份相符

无论是环境描写、气氛营造还是对话,都应与人物的身份、背景相协调,力求真实自然。

例如人物是一个普通农民,他讲话的时候,就不能文绉绉的。人物是一个孩子,你就不能用成年人的眼光,表达孩子所说所想的东西。

汪老年轻时,总希望把人物的对话写的很美,很抒情,有哲理,沈先生批评道:“你这个不是人物对话,是两个聪明脑壳打架,大家都说聪明话,平常人说话没这么说的。”

讲通俗点,也许就是“写人说人话,写鬼说鬼话”。

3.平等的视角

作家在写小说时,和人物有三种关系:仰视、俯视、平等。

汪老认为,作家与人物,应该采取平等态度。

写人物,不要刻意去歌颂,也不要刻意去批判,得要理解这个人物,了解人物,才能把这个人写得亲切。

四、语言的艺术

想要把小说写好,语言跟内容是同时存在,不能剥离的。因为语言就是内容。

一部作品的语言,呈现出作家对不同人事的态度,代表了一个作家的风格,一个作家的气质。

因此,语言在一篇小说中非常重要,用什么叙述的语调,去描写作品,能看出作家对人事以及生活的态度。

语言不在于词藻,而在于调子。

写一个人物,作者对人物的褒贬,不是用形容词、定词、副词等去界定,而是在字里行间流露的一种情感的倾向。

作家想要写好作品,首先要掌握语言的叙述语调。

“语言的独特不在于用别人不用的词,而在于他能在别人也用的词中赋予别人所想不到的意蕴。”

古诗词中,就有诸多例子。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煞人”中的“萧萧”,“春风又绿江南岸” 中的“绿”,“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中的“惊”,无不说明用词的准确性。

此外,还要注意吸收群众普普通通的语言,例如一些常有的口头禅,当地的方言,民间文学等。

需要注意的是,语言要有艺术性,但更重要的是要产生实际的作用。

有意蕴、有韵律的同时,要把事情说得清楚明白。这样既能打动人心,又能准确传达思想。

结语

以上,是汪老关于作家与创作的见解,从认知到作家的气质和素质,从创作到语言的艺术,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创作指南。

创作不止,探索无疆。

今天的分享完毕,感谢大家阅读!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