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位网友吐槽道:“我的父亲是一位勤勤恳恳的工人。他原本在我们县的一个工厂工作,已经几十年了。从一位默默无闻的工人逐步成长为车间主任。在他看来,只要我们肯努力,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父亲这样的信念深深影响了我,因此自大学毕业以来,我一直非常努力。无论是公司里的大事小事,我都争先恐后地去完成,希望能给领导和同事留下好印象。至今,我仍然坚信父亲说过的话:“只要你努力,就没有什么事情能够难倒你。”这句话对我来说是至理名言。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发现自己的事业发展似乎停滞不前。尽管已经过去了五年,但我的工作内容几乎没有变化,仿佛陷入了某种循环之中。这让我不禁疑惑:“为什么我这么努力了,却似乎没有进步?无论是收入水平还是职位提升方面,都与五年前相差无几。”此外,每当经济环境不佳时,公司往往会采取裁员措施,这让我感到十分焦虑不安。
此时,我的态度开始发生了变化,她不再像往常那样勤奋工作,因为我似乎看不到任何希望。而父亲过去常教导我的人生哲理,也被我暂时抛诸脑后。
有一次回家吃饭时,父亲注意到我情绪低落,便失望地说:“你们这一代真是难以承受挫折,稍遇困难就想放弃。这样下去怎么能成功?你需要更加努力,增强上进心。”
听到这些话,我心中压抑已久的不满终于爆发了。我愤怒地回应:“您总是向我讲述这些道理,但同样的理论在不同环境下应用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您的时代与现今社会环境大不相同。您认为现在的年轻人面临的竞争压力有您当年那么大吗?过去为了发展而鼓励竞争晋升是因为高层缺乏领导力;而现在领导岗位已经趋于饱和,即使我们再怎么努力也难以获得提升机会。可以说,我们的发展空间已经被严重限制了。”
可能事实正如这位网友所说的那样,努力在现实面前已经大打折扣。据统计,2023年,中国应届毕业生平均起薪仅为5500元人民币,而这一数字在过去五年中几乎没有显著增长。实际上,这样的薪资如果仅仅用于日常生活开销(如吃、穿、住、行),则绰绰有余;但如果希望有更多的储蓄或创业资金,则远远不够。因此,个人的职业发展似乎被限制在一个十分尴尬的地位,很难实现进一步的发展。
在许多家庭里,老一辈与子女之间经常因这个话题发生争执。长辈们倾向于批评年轻人不够勤奋,并过分强调其缺点,而忽视了当前市场竞争激烈这一现实情况。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种现象源于一种由时代差异引起的认知偏差。人们往往基于自己过去的经验来评价现在的事物和人物,却很少考虑到外部环境的变化。
这种认知上的误解通常源于对现状缺乏了解——就像某些领导者远离一线员工一样,不了解实际情况下的真实挑战,从而难以真正理解他人的困难所在,将所有问题简单归结于个人身上,减少了对他人处境的理解与同情。因此,当看到年轻一代未能取得显著成绩时,老一代人可能会流露出失望之情,认为他们懒惰且缺乏进取精神。
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有这样一段话:当你要批评某人时,请记得,不是所有人都具备你所具备的条件。也许这是人际关系能够和睦相处的万能公式,我们每个人都是由多维立体的因素组成的个体,我们的思维、情绪、心理、毅力、天赋和勤奋等,都是组成个体的必要因素。而家庭、经历以及坎坷等诸多外部因素也各有不同,每一个细微的不同,都极有可能将原本相似的两个人变为截然不同的人。
然而,同理心需要从这些认知中孵化出来。我们需要理解对方的遭遇、对方的家庭背景,以及对方所面临的困难。任何一个影响因素都有可能让人生轨迹发生变化。因此,我们需要有这样的认知:批评他人和嘲笑对方的不幸,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总而言之:两代人之间需要以沟通为桥梁,了解彼此在时空间上的不同。父辈认为子辈没有进取心,以及好胜心太强;子辈则认为父辈迂腐。这些都是不同时代的差异。我们需要了解各自所处的环境和条件,方才能够真正理解彼此的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