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和苏辙到底谁更厉害?听完他们的故事你或许就有了答案

冰彤谈时事 2024-09-30 18:13:05

在宋代文坛上有这样一对兄弟,他们少年得志,相约晚年“功成身退,夜雨对床”;

他们虽是血脉相连的兄弟,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生活方式及社会成就;

他们在仕途上一路坎坷,却始终记挂着对方,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他们,就是被后世称为“史上感情最好兄弟”的苏轼和苏辙。

那么苏轼和苏辙到底谁更厉害呢?

听完他们的故事,你或许就会找到答案了。

公元1037年,苏轼出生,其父苏洵为他取名“轼”。

“轼”是古代车厢前面供人站立时扶靠的横木,看似没什么作用,但去掉了它,整个车子就不完整了。

苏洵取其字的目的是想告诉这个儿子,人要学会掩饰自己的内心,只有掩盖住自己的锋芒,才不至于惹祸上身。

两年后,弟弟苏辙出生。苏洵为其取名“辙”,意为“车轮碾过的痕迹”。

车辙虽然遍及天下路,但对于一辆马车来说,行千里路,都归功于马与车,跟车辙无关。然而,即便马死车翻,祸患也不会波及到车辙。

苏洵希望这个儿子能性情稳重,在众多纷乱中远离灾祸,明哲保身。

后来两兄弟的人生之路,恰恰诠释了父亲取名的意义。

苏轼性情豪迈,过于坦诚,锋芒毕露,不懂得掩饰自己的观点,屡遭贬斥,险致杀身之祸。

苏辙却因性格稳重,深藏不露,在激烈的党争之中幸免于难,得以安享晚年。

1056年,苏洵带着两个儿子赴京赶考。苏轼和苏辙都很争气,一举高中。

主考官欧阳修尤其看重苏轼,声称“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当朝大臣张方平则更看重苏辙,声称:“二子皆天才,长者明敏尤可爱,然少者谨重,成就或过之”。

就连宋仁宗都喜不自禁地说:“朕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

兄弟二人一时名声大噪,前途无限好。

皇帝亲自赐官,兄弟二人开启仕途之路,同时也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分别。

在上任的途中,苏轼就开始写信给弟弟,大概意思就是说——

“上任的第一天就开始想你了,路过同游的地方也想你,一想到离你这么远,我就更加想念你。”

自此,苏轼就时不时的给弟弟写信,出差了写,放假了写,游玩了也写。

苏轼还会将自己的院子、窗子、池子画画寄给弟弟看。

不仅如此,苏轼还曾发表感慨说“吾从天下士,莫如与子欢”。

在苏轼眼中,只有弟弟苏辙才是那个最让自己牵挂的人。

1066年,苏洵去世。两兄弟守孝三年后才回归朝堂。

恰逢王安石推行变法,两兄弟因对变法有异议,双双被贬离京。

1076年中秋,两人已七年未团聚,苏轼创造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想与弟弟“千里共婵娟”的愿望。

次年,两人终于再次相见,苏辙写下《逍遥堂会宿》定下与哥哥“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的约定。

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打入狱,生死未卜。

他在狱中写下“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未了因”与弟弟告别。

而苏辙却忙着上奏皇帝,以自己的官职换取哥哥的自由。

经过苏辙的努力,被关押130天的苏轼被放出狱。命虽保住了,可两兄弟又再次双双被贬。

苏轼被贬黄州,自此走上了文学道路的巅峰。在黄州的4年间,他作诗100余首,占了他一生作品的四分之一。

苏辙则继续在仕途的道路上默默耕耘。

1085年,高太后上位,开始打压王安石。

兄弟两人又被启用。二人在京都再次相聚。

但好景不长,苏轼因与司马光政见不合,再次被贬。

看到哥哥被贬,苏辙意识到,想要保住哥哥,只有自己足够强大才行。

于是苏辙把握住机会,得到了高太后器重,一路升至副宰相。

他用行动给了哥哥十足的“安全感”。

1094年,新党上台,兄弟二人再次被贬。

苏轼去了广东惠州,苏辙去了江西。二人再次分别。

1097年,60岁的苏轼被贬至海南。在当时,被贬海南是仅次于满门抄斩的重罪。

但生性洒脱的苏轼却并未自暴自弃,他投身教育,在海南建立了第一所学堂,并培养出了海南的第一位进士。

他凭一己之力,使当时的荒蛮之地突破了科举的零突破。

与此同时,他在海南开办了第一所医院,开挖了第一口水井......

流传至今的“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便由此来。

1100年,新皇继位,苏轼苏辙再次被启用。

兄弟二人十分开心,因为他们“对床饮酒听风雨”的愿望马上就要实现了。

但1101年8月,苏轼回京途中逝世,享年66岁。

他临终遗憾地给弟弟写下了“唯吾子由,不及一见而决,此痛难堪”的遗言。

苏辙听闻哥哥离世,悲痛不已,写下了“手足之爱,平生一人”的诗句。

11年后,两兄弟终于葬在了一处。

自此,他们终于实现了年少时的约定——

安知风雨夜,

复此对床眠。

弟弟苏辙,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一生只娶一人的好丈夫。

哥哥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论仕途,弟弟苏辙棋高一着;

论声望,哥哥苏轼更胜一筹。

到底他们谁更厉害,各圆其说吧!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