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准备背袭曹操遭刺,从其土地政策和习惯,看其之死的必然

熠彤说历史 2024-11-27 16:18:37

孙策被刺杀于,200年四月。

《魏氏春秋》《晋阳秋》的作者孙盛,及裴松之,都认同这个时间。

(孙策死前局势)

在孙策派军两次攻打广陵陈登,都于匡琦城惨败之后,他从豫章回到吴郡丹徒,准备亲征陈登。(裴注《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引《江表传》)

其目标仅是陈登,还是准备背袭曹操,早期史家记载有所分歧。

于是在几代学者的论辩之下,结论逐渐明确。

孙策准备袭许都

建安五年(200年),曹公与袁绍相拒于官渡,(孙)策阴欲袭许(都),迎汉帝,密治兵,部署诸将。未发,会为故吴郡太守许贡客所杀。--《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

晋初的陈寿说孙策是要,利用官渡之战的机会袭许都,背刺曹操。

而成书时间大致相当的虞溥《江表传》,只记载了孙策是要去打陈登。

(孙策与陈登差点直接交手)

到了东晋,孙盛支持《江表传》的说法,并论述几条证据,说孙策不可能是要袭许都。

时间又到了刘宋时期,裴松之一一反驳了孙盛的论据。

(孙)策之此举,理应先图陈登,但举兵所在,不止(陈)登而已......若使(孙)策志获从,大权在手,淮、泗之间,所在皆可都,何必毕志江外,其当迁帝于扬、越哉?--裴松之案《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

篇幅原因,那些逐一反驳内容就不全引用了,只引用以上裴松之的结论,及迎献帝可行的内容。

裴松之的结论是:孙策驻兵丹徒,是要先攻取陈登的广陵郡,但其目标不只是陈登,而是要袭曹操的许都,迎献帝于徐州淮泗之间。

以上各家所有具体论断,都详细记载于裴注《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

(孙策要先取陈登再袭曹操迎献帝)

裴松之的观点有理有据,这个争论从此盖棺定论。

孙策之死

(孙)策归,复讨(陈)登。军到丹徒,须待运粮。(孙)策性好猎,将步骑数出。(孙)策驱驰逐鹿,所乘马精骏,从骑绝不能及。--裴注《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引《江表传》

后面还记载了孙策被刺的打斗场面,没什么好说的。

孙策屯兵长江边上的吴郡丹徒县,准备先攻陈登,但由于是要发起对曹操的全面战争,需要粮草数量巨大,在等粮草聚集的间隙,他就去打猎玩,结果单独一骑跑到了前面。

这就给了许贡门客刺杀他的机会。

刚好不久前,郭嘉预测过孙策会遭刺杀。

(郭嘉也指出了应对孙策北上之法)

孙策转斗千里,尽有江东,闻太祖与袁绍相持于官渡,将渡江北袭许(都)。众闻皆惧,(郭)嘉料之曰:“(孙)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孙)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孙)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三国志·郭嘉传》

在官渡正与袁绍对峙的曹营上下,得知孙策准备渡江袭许都,都很恐惧。

只有郭嘉认为孙策好解决。

“孙策哪怕就是带着百万大军,到中原也就像一个人独行一样。只需要派出刺客埋伏,一个人就能把他解决了。”

这才是当时,曹操不需要分兵防守孙策北上的原因。

有些朋友只注意到郭嘉预测准了孙策要被刺杀,而没关注到他这段话的重点,在于即便孙策攻入中原,也可以用刺杀的方式解决问题,从而打消曹营上下的顾虑。

(郭嘉指出孙策北上中原可用刺客解决)

郭嘉下这个结论的理由有二:

一、孙策刚吞并江东,所诛杀的都是些英豪雄杰,都是些有人肯为他们赴死的人物。

二、孙策喜欢轻出微行,身边带的人不多,容易给人刺杀机会。

然后才作出预判:

“以我看来,孙策必定会死于普通人之手。”

裴松之对郭嘉的“神预测”有说法:

又本传称(郭)嘉料孙策轻佻,必死于匹夫之手,诚为明于见事。然自非上智,无以知其死在何年也。今正以袭许年(200年)死,此盖事之偶合。--裴松之案《三国志·郭嘉传》

他说郭嘉料到孙策会被刺杀,确实是掌握了事物发展的规律。然而并不能证明郭嘉神机妙算,因为他并不知道孙策什么时间会被杀。刚巧孙策死在了准备袭许都之时,这是巧合。

所以,孙策之死,在郭嘉、裴松之都看来,是历史的必然,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郭嘉所说两点原因抓住了孙策之死的重点)

主要原因,就是郭嘉说的两大理由。

我们先从简单的这个说起,分别具体解析。

孙策习惯不改,给人刺杀机会

之前不是没人给孙策,提出这个意见。

(孙)策好驰骋游猎,(虞)翻谏曰:"明府用乌集之众,驱散附之士,皆得其死力,虽汉高帝不及也。至于轻出微行,从官不暇严,吏卒常苦之。夫君人者不重则不威,故白龙鱼服,困于豫且,白蛇自放,刘季害之,愿少留意。"(孙)策曰:"君言是也。然时有所思,端坐悒悒,有裨谌草创之计,是以行耳。"--《三国志·虞翻传》

196年孙策取王朗的会稽郡后,自领会稽太守,继续用虞翻为郡功曹。

当时孙策治理、滞留在会稽一段时间,虞翻就发现他喜欢不带几个随从,满世界到处跑。

于是劝谏他不要这样,太危险了。

(虞翻曾与孙策二骑逢险)

然而,孙策认可虞翻的规劝,却借口出去走走,有助于激发自己的灵感,并不改正。

结果事实证明虞翻不是担心太多,也被郭嘉料中了,在孙策打猎一个人跑得正欢的时候,遭到了许贡门客的刺杀。

接下来这个原因,我们就要上升到经济社会层面来看了。

孙策激进土地政策,引发的社会矛盾

郭嘉说孙策在江东杀世家大族,只是表,孙策此举的本质,是对江东土地资源的豪夺,太过于激进。

西汉初年,是实行了自耕农的土地所有制的,即由国家把部分土地分给一些农民,这些农民被称为自耕农。

到东汉初期,又实行了一次自耕农土地分配,所以缓解了社会矛盾。

但到了东汉中后期,自耕农的土地已再次被各级地主兼并,形成了庄园经济。

就是史书上那些豪族、宗族,拥有保护自己土地的兵马。

(庄园主拥有自己的武装)

自耕农基本消失,成了地主家的佃农。

佃农不再拥有土地,他们只是给地主地租,租借使用土地,既要给国家缴纳繁多的赋税,又要给地主沉重的地租。

生活质量,相较于曾经的自耕农,下降了许多,往往不堪重负。

特别是到了汉末战乱不断,底层百姓更是连能继续做佃农都是种幸运,拥有土地的士族、豪族,连同他们的佃户,都被战争驱赶,沦为了流民。

这也是佃农会拼命为庄园主打仗的原因,能做佃农,总比做流民好。

特别是中原地区,军阀在这些土地上,轮番打来打去,这些土地的大领主,今天姓陶,明天姓袁,后天又姓曹。

他们每次得到这些地盘,都要把土地分给自己的利益集团支持者,即小领主。

(曹操等军阀土地再分配阻力较小)

到曹操取得中原时,那些土地已经被分配过多次了,并且由于人口急剧减少,甚至空着大量土地无人耕种。

所以曹操集团分配土地资源受到的阻力很小,还把连当佃户都没机会的流民组织起来,实行了屯田制。

屯田制只是在特点历史背景下,对恢复社会生产有积极作用。别以为是什么先进制度,说白了屯耕农就和农奴差不多,天天被驱使耕种,比佃农更惨。

但是,孙策取江东之前,这里战乱较少,主要还是豪强庄园经济。

之所以孙策攻刘繇,能得到江东百姓的支持,而官吏躲避,并不是孙策真要给予底层百姓更多利益。

而是推翻庄园主,更符合百姓的利益。

就像现在借网贷的人,成天都希望自己借过的网贷公司被查,债务作废。他们并不是希望网贷行业消失,仍还会找其他APP借,能清点债务就轻松点。

(底层百姓支持入江东的孙策)

同理,被剥削压迫的江东佃农,见孙策军对土地庄稼秋毫不犯,希望庄园主易人,清除陈年烂账。

百姓闻孙郎(孙策)至,皆失魂魄(倾心);长吏委城郭,窜伏山草。及至,军士奉令,不敢虏略,鸡犬菜茹,一无所犯,民乃大悦,竞以牛酒诣军。--裴注《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引《江表传》

而别看汉末江东地盘宽广,其实开发力度不够,开垦出来的土地资源有限。

故,避难到江东的大量中原流民,本就连佃农都当不了,更是拥戴孙策军,希望在新的政权之下,可以有当佃农,甚至自耕农的机会。

但别把孙策想得太好了,他虽然用粗暴的方式,夺过来江东大地主盛章、周昕、祖郎、严白虎等的土地。

其目的还是要分配给自己的人。

(孙策仍代表封建地主阶层利益)

只是对江南大力开发,新开垦出大片土地,让流民有了当屯耕农的机会。当然,不排除一些运气好的流民,成了佃农。

曹操等军阀,攻下地盘,以吸收当地士族、豪族为主,故反对较小。

可是,年轻气盛的孙策在江东,对当地世家、大豪强,却是灭族掠夺其土地,受到的反抗必然激烈。

加上盛章、周昕等人的影响力,让江东旧庄园主们人人自危,从而双方围绕土地,形成了长期的对抗。

(会稽周氏被孙策灭门)

江东山越异族是多,但孙家兄弟常年都在平息汉人豪强之乱,就是恶果。

总结

孙策在江东,用屠戮世家大族,直接掠夺其实土地的政策,注定了他和江东地主的矛盾不可调和。

而他又不注意自身防卫工作,所以被刺是历史的必然。

以至于趁官渡之战北上中原的宏图大志,没能得到实施,让历史失去了一种可能。

孙权继位后,对其兄长的土地政策作出了有效改变,终于才稳固江东。

至于因此孙权时代后期,又形成了新的江东本地大族,对其形成掣肘,那是后话。

0 阅读: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