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起来!《英歌》今日公演

南都N视频 2024-12-14 07:51:57

舞美设计刘科栋

灯光设计任冬生

服装设计阳东霖

造型设计王岩

多媒体设计刘双琛

12月14日—15日,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广州市文化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出品,广州歌舞剧院创排演出的大型民族舞剧《英歌》在广州大剧院高燃公演。该剧以“中华战舞”英歌为核心,巧妙地将传统英歌舞、非遗元素与现代舞台艺术手法相结合,不仅保留了英歌舞的原始韵味,更赋予其新的时代感和审美价值,让观众在欣赏中感受到东方艺术的独特魅力,看到“潮汕文化”乃至“中华文化”内在的民族精神支撑。

舞剧《英歌》是广州歌舞剧院继《醒·狮》《龙·舟》后第三部非遗主题的大型原创舞剧,从选题、创作到搬上舞台历时三年,该剧自官宣创排后便备受瞩目,11月10日首演后更是好评如潮,舞蹈动作刚健雄浑、豪迈飒气,观众直呼“荷尔蒙爆棚”“燃爆”!开票后呈现出了惊人的热度,火速售罄,应广大观众呼声,宣布加演一场,短短时间内再次售罄,可谓未演先火,在舞蹈界及广大观众中掀起了一阵强烈的期待风暴,超越“火”“热”,被观众誉为新款“烫”剧。

一部舞台精品如何诞生?我们来听听主创怎么说,再来看看南都记者历时5个月实地拍摄超20次的幕后追踪,从基本功排练到全妆演出,为你揭晓《英歌》诞生全过程。

传统英歌文化与现代舞蹈语汇巧妙融合

舞剧《英歌》运用了以英歌为代表的众多潮汕文化元素,以“中华战舞”——英歌贯穿本剧始终,承载着中华儿女为国家一往无前的志节,寄托着传承千年的民族精神。除英歌外,少男少女的成年礼“出花园”、闻名遐迩的木雕、潮绣、铁枝木偶、牛肉丸、潮州油纸灯笼等,都有机融入剧情,展现了丰富、多面的潮汕文化。

在承载内在精神的外在表现形式上,《英歌》独辟蹊径,借当代青年因英歌棒“穿越时空”的故事,揭开往事谜团。编剧罗周介绍道,该剧通过青年的内心感受,将之创造、转化为独特的英歌世界。这个世界充满来自民族、宗族、亲人、爱人的炽烈情感,血火交织的战场展现出神圣、庄严的文化气象。

大咖入席齐助力英歌文化传播

舞剧《英歌》在创排期间走访潮汕乡镇村落,邀请普宁英歌舞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来发、甲子英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林炳光、潮阳英歌凤岗英歌队等对演员们进行系统集训。

该剧由国内一流创作团队精心打造,由史前进担任艺术总监,张毅担任制作人,钱鑫、王思思担任总编导,罗周担任编剧,聚集辛竹、刘科栋、任冬生、阳东霖、刘双琛、王岩等行业大咖强势加盟,吴淼、董文杰作执行编导。广州歌舞剧院荣誉典范首席舞蹈演员依力凡·吾买尔、庞冠宇、李奥,首席舞蹈演员梁绮琦,见习首席彭晶晶、独舞演员卢靖匀、李宇志担任主演,力求打造全新样式的英歌题材作品,完美诠释以英歌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髓。

总编导钱鑫、王思思介绍,《英歌》作为广州歌舞剧院重磅力作,主创团队将“中华战舞”转变为舞台艺术,结合匠心独运的舞美灯光、色彩鲜明华丽的服饰、独特的脸谱妆容以及极具辨识度的音乐,共同构成了独树一帜的舞台风格,让观众仿佛置身在艺术幻境中,既燃又飒。

艺术总监史前进介绍,剧中既有热血沸腾的群英会战、英歌群舞等场面,展现出英歌舞的豪迈飒气;也有细腻动人的双人舞、独舞段落,刻画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刚柔并济,引人入胜。

舞台艺术再造传统非遗生命力

继舞剧《醒·狮》《龙·舟》后,《英歌》的创作与首演是对非遗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传承与创新的又一次生动实践。艺术总监史前进称,《英歌》爆火背后,既是年青一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也是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热爱与传承的一种方式。

广州歌舞剧院总经理、舞剧《英歌》制作人张毅称,文艺作品是院团的立团之本,“本着传承与创新、包容与发展的理念,我们一直在寻找一条道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的审美结合起来。让作品能够跨越国界,走向世界。”据张毅介绍,在舞剧创排期间,广州歌舞剧院还同步创作拍摄了同名主题歌、纪录片等,开发相关文创产品,全方位打造舞剧《英歌》IP,预计明年将进行全国60场演出。

主创说

舞美设计刘科栋

“诗意化的舞蹈表达”

《英歌》舞蹈的形式是比较诗化的,第一步是要挖掘生活的本真部分,下一步要跳脱出来抓住它的精神内涵,作品不仅彰显潮汕、广东地区的文化特色,更是中国精神气象的集中体现,旨在通过国际文化交流,展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剧目中运用的八组可移动车台及其对舞台空间的灵活塑造,深入挖掘如建筑形态、盒子和门等核心元素的象征意义,利用这些元素构建幻境,最重要的是把英歌的精神内涵释放出来。

灯光设计任冬生

“灯光与舞蹈创新展现潮汕文化”

通过光影、光色,让观众能够真正地融入这个故事中,能够清晰地看懂这个故事。潮汕地区的英歌表演有一种力量感,是对于先辈的一种纪念。我们希望用灯光的样式或者形态切割出更多的物理空间,通过舞蹈的语汇构成一个非线性叙事舞剧的灯光的语汇。大量逆光的存在,让舞台上形成了一个模糊的、虚幻的和真实的空间。

铁枝木偶是潮汕地区非常有特点的一种文化,所以如何把它融进来?两位导演把舞蹈演员变成了一个操控木偶的演员,很巧妙地让舞台变得很生动。我们一切的目的都是让场景变得更美,更符合我们的戏剧架构。当观众看完后觉得很感动,能够思考很多东西,能让他们对于英歌这样的文化载体和文化现象有更深刻的了解,这才是我们的成功。

服装设计阳东霖

“服装创新引入嵌瓷文化元素”

这次舞剧的服装创作,不是常规的舞剧服装创作,比如说潮汕的嵌瓷文化,这是我到潮汕地区之前所不了解的。但当你真正到了嵌瓷面前时,你会发现它极具艺术特点,它瓷片的层叠、颜色运用极具潮汕特点,你会发现嵌瓷这个元素已经深地植入到了他们的服饰中。大家知道瓷的质感是很硬的,如何用这种柔软面料呈现出瓷这种硬材质的感受,是我们在剧中所做的最大的尝试和创新。

设计图确定之后,我们的工作只完成了30%,更多的是我们要在制作上让它更加合理化,所有一切都应该从实践中获得,而不是泛泛地去谈,所以当它突然呈现(你想要的效果时),你会有一种惊喜感,这种惊喜的获得感是当下那种不确定性所带来的,这也是艺术创作最有魅力的地方。

造型设计王岩

“将潮汕文化元素应用于舞台脸谱设计”

中国人的感情是很内敛的,但只要画上英歌脸谱的那一刻,我们中国人的情感也可以很奔放,它是一种外化形象上对英雄的塑造。英歌脸谱的色彩到了舞台上,可能不太适用于舞台效果。我们从潮汕文化中提取元素,然后再把它提纯加工,让它更适应于舞台化的语言。

导演对面具的要求很高,一是要贴合演员本身的脸部线条,二又要贴近角色人物的性格,三是它的材质要轻便,通过多种技术手段把它融合到一起,不是单纯一个材质能够界定这个脸谱,可以说是混合材质。导演不单要追求舞剧形式上的好看,还有舞台精神,追求有民族情结和文化内核。

多媒体设计刘双琛

“视觉空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展”

在艺术风格上,我选择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在对诸多场景的放大与解构上,我们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提取了富有象征性的核心元素。例如,潮汕地区传统木雕的精美花纹、回家路上的灯笼、嵌瓷的构图风格等,这些都被转化为动态影像,成为舞台视觉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色彩与场景设计外,舞台空间的延伸也是通过现代多媒体手段来实现的。我们结合了冰屏和投影技术,使得舞台的艺术元素得以统一,视觉空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展。此外,通过精确的音效设计,我们增强了舞剧的战斗氛围和紧张感。

A08-09版专题采写:南都记者 李春花 通讯员 丁滢 许环捷

A10-11版专题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钟锐钧

A08-09版剧照摄影:侯扬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