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有名的地痞,强行将亡父葬在龙穴,三十年后他成了开国皇帝

牛辅饭前娱乐 2024-09-30 14:36:39

唐朝末年,一位被舞阳当地人称为“贼王八”的地痞却因为安葬父亲一事犯了难。

因为他平日里横行霸道,不是杀牛就是偷驴、贩卖私盐,年纪轻轻无恶不作,父亲的丧事自然也没有几位乡亲愿意帮他操办。

别看地痞平日好不威风,丧事当头,因为囊中羞涩,只能草草举行丧礼,随后寻得一块无主之地,准备将父亲安葬于此,殊不知,他无意间看中的竟然是一处龙穴。

下葬当天,一行人挖好了墓穴,地痞恨不得赶紧让父亲入土为安,一桩奇事随即发生在众人眼前,只见棺材被安放于墓穴后,无论如何都无法摆正,大家伙百思不得其解,甚至惧怕这是不是诈尸的前兆。

无法摆正棺材,王建说什么都不同意就这样填土,刚巧一位道士路过,一语道破天机。

“此乃天子之穴,岂能让汝等小民安葬于此?”

身边人听到这话纷纷好言相劝,想让地痞另寻墓穴,没成想,道士的这句话却让他来了精神,随即强行将父亲的棺材摆正,就这样葬在了龙穴。

更加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此事过去30年后,这位地痞真的成了开国皇帝。

他是谁?他的一生究竟有多传奇?

“贼王八”的狗屎运

唐朝末年,许州舞阳的街头,王建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他不是那种温文尔雅的书生,也不是那种勤劳朴实的农民,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小混混,一个在街头巷尾游荡,以各种小聪明和不正当手段谋生的人。

王建的日常生活,就是一场场与法律和道德边缘的博弈。他杀牛,不是为了耕作,而是为了换取几个铜板;他偷驴,不是为了代步,而是为了换取一顿饭钱;他贩卖私盐,不是为了调味,而是为了赚取那一点点利润。

这些行当,虽然让他在短期内能够糊口,但也让他在社会上背上了“贼王八”的恶名。

然而,王建并不满足于这样的生活,他的内心有一股渴望改变命运的力量,而这股力量在他日后的人生中真的成了推动他不断前进的动力。

开篇提到的“龙穴葬父”一事,虽然在王建的人生历程中只是一段小插曲,可这却似乎预示着他命运的转变,不久之后,他的人生真的迎来了转机。

加入忠武军后,王建在军中展现出了过人的武艺和智谋,他的好运也开始逐步显现。

参与第一次战斗时,他就因为表现出色被提拔为小队长,在此之后的一系列战斗中,他又凭借自己的勇敢和智慧屡次立下战功。

从普通士兵到校尉再到神策军将领,王建在军中晋升速度之快让许多同僚都感到惊讶,有的人甚至开始私下里议论,说王建是“狗屎运”当头,才能如此迅速地攀升,而这也是“龙穴葬父”在后世被传得神乎其神的原因所在。

究其根源,他的晋升并非单纯的运气使然,而是建立在他个人的努力和坚持之上的。

平日里,王建多年从不间断学习武艺、研究兵法,时刻注重提升自己的军事素养,对待下属总能做到公正严明,也因此深受士兵们的爱戴。

来到战场上,他也总能做到身先士卒、勇猛果敢,屡次带领部队取得胜利,毫不夸张地讲,卓越将领应该具备的品质,当年的王建都具足了,这也才是他能够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将领的重要原因。

抛开王建身为地痞那段经历不谈,从他从军开始,呈现的却是一段有关个人奋斗和命运眷顾的故事,所谓的“狗屎运”,实则是他个人努力和时代机遇相结合的结果。

被排挤助他踏上称霸之路

公元892年,王建在唐军中已小有名气,但过去和出身始终让他在权力游戏中处于劣势,就在那一年,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分权而治。

当时,他建议唐昭宗将地方的军事和政治权力下放给有能力的将领,以增强地方的防御力量和经济发展。

然而,这个想法遭到了许多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们担心这会削弱中央的权威,导致地方割据势力的进一步壮大。

王建的提议最终没有被采纳,相反,因为这个提议,他还遭到了不少人的排挤和打压,他们开始在背后对王建进行诋毁,说他有野心、想要分裂唐朝。

可想而知,这些言论就像病毒一样在军中传播,让王建的形象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面对自己被无端排挤的遭遇,王建并没有选择沉默或者退缩。最终,他决定离开军中,从此踏上为了自己逆天改命的征程。

公元893年,王建开始在地方上招兵买马,不久便聚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人才,对待各路英雄豪杰,此时的王建已初具王者风范,宽严并济之下,下属们严格遵守纪律,生活方面也得到了王建的关心和照顾。

与此同时,王建还总是和这些英豪们一起讨论军事、政治问题,听取他们的意见,如此广开言路,才真正让这些信任他的人感受到自己追随的是一位明主,还感受到了自身价值和重要性。

随着势力不断扩大,王建渐渐有了更大的野心。公元903年,他在巴蜀之地成功吞并东川,自封蜀王。

此后,他的权势日益显赫,终成一方霸主。然而,命运的波澜并未就此平息,就在他与朱温的交锋愈演愈烈之际,朱温试图拉拢王建,但却引起了他的反感。

公元907年,朱温篡位称帝,建立后梁。在这一政权更迭的时刻,王建不承认后梁的正统性,随即向天下传檄,希望以此调动各个藩镇一同起兵对其讨伐,偏偏他的好心却迎来事与愿违的下场。

眼看各方势力对自己深深的不理解和犹豫,王建决定采取更为果断的行动。

同年9月,王建召集将佐商议称帝之事,众将对此多有反对,大家认为虽然王建忠于唐朝,奈何唐朝已经灭亡,继续效忠必定会“天与不取,反受其咎”。

面对这样的反对声,王建表现出了坚定的决心与无双的智谋。只见他率领官员、百姓痛哭三日,表达了对唐朝的忠诚之情,随即正式开始了自己的称霸之路。

公元907年9月25日,王建登基称帝,国号大蜀,随即大封百官、诸子。

功过参半的“英武睿圣皇帝”

王建登基成为前蜀的开国皇帝后,他的传奇故事并没有结束,而是开启了新的篇章。

在位期间,自封为“英武睿圣皇帝”的王建展现出了一位君主的睿智与决断,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不可取之处,使得他的统治只能用“功过参半”来形容。

作为一位君主,王建在国事上的处理,的确彰显了他的政治智慧和治国理念。

他深知民心的重要性,因此在即位之初便着手减轻赋税、招募流亡,大力恢复和发展生产。

公元909年,王建颁行《永昌历》,这一举措不仅统一了历法,更加强了中央集权,体现了他对国家管理的重视。

身为君王,王建的可取之处就在于他的勤政和对国家发展的重视。

因为在位期间注重农业生产、大力发展商业和手工业,使得前蜀的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同时,他也重视文化教育,选拔贤能,使得前蜀的文化事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在他的治理下,前蜀成为了当时社会最稳定的天下富国和强国之一。

然而,王建的统治并非没有缺陷,尤其是他对权力的把控欲望极为强烈,对功臣和亲属的猜忌心理也随着年龄增长而越发严重。

就在巩固权力过程中,他曾冤杀过战功显赫、深得民心的王宗涤和投奔前蜀的勇将刘知俊,这些行为无疑深深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也为前蜀的后期动荡埋下了隐患。

此外,在处理家事方面,王建的决策同样显得复杂而矛盾。他宠爱徐贤妃,对她的家族也多有提拔,但这种偏爱终究导致了朝政的不公和腐败。

公元913年,王建在立储问题上受到徐贤妃和宫廷势力的影响,最终选择了年幼且性格懦弱的王宗衍作为继承人,正是这一决策,最终导致了前蜀的内乱和衰落。

如此来看,王建身为君王的不可取之处就在于自身无法遏制的猜忌和滥杀,使得许多忠良之士心寒,朝政的腐败和内斗也日益严重。

因为对亲属的过度宠信,终究使得他一手缔造的朝政失去了应有的公正和效率,最终导致前蜀的衰败和灭亡。

结语

王建的一生是奋斗与矛盾的结合体,他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一个普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必定可以成就一番事业。

但他的失败也让我们认识到,即使是一位君主,也需要不断自我反省和改进,才能使自己的统治更加稳固和长久。

“龙穴葬父”带来的泼天富贵也好、自我奋发迎来逆天改命也罢,身居高位之际要懂得权衡理智,才能真正守得住长久。

也有人调侃,王建这一路走来,当混混时和后来的他,简直都不像一个人。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 王建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