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媒担心成真!中国市场正在抛弃韩国产品,他们究竟该怎么办?

南笙舞娱 2024-10-04 17:18:42

在阅读此文前,麻烦各位看官点击一下“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所有内容皆有官方可靠信息来源,具体资料赘述在文章之中

前言

曾几何时,现代汽车在中国的大街小巷上屡见不鲜,三星手机与电脑,更是许多中国消费者的首选。

但从韩国宣布部署萨德开始,一夜之间韩国商品似乎就在中国商场发生了微妙的转变,到如今,中国街头更是难以看到那些韩国品牌的身影。

那么,韩国的产品或者说整个韩系圈的物品,为何会从中国一步步败退呢?

韩国人的焦虑

自从中韩建交以来,两国之间的贸易也正式展开,迄今为止,两国成为贸易伙伴的时间已经有32年的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这32年的时间内,从最初中国有顺差之外,在之后的时间内都是逆差,也就是说和韩国做生意,我们不赚钱,但韩国却不断从我们手中赚钱。

而自从中国加入世贸之后,韩国商品在中国市场上更是风靡一时,原因也非常的简单,因为当时中韩两国的制造业相比,中国还非常落后。

也正因为如此,中国成为了韩国赚钱最多的地方,可随着时间的发展,两国之间的贸易顺差变得越来越小,这也让韩国那幼小的心灵变得越来越脆弱。

在韩国人心中,中国就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只要是缺钱了,那就来中国市场搜刮一波,而且是站着就把钱给赚了。

这种思维不仅仅是在韩国企业身上能够看到,在韩国明星身上也能够体现出来,当时在中国红极一时的张姓女星,不就是因为这种话语才消失在中国市场。

不过随着中国科技的进步,两国之间的贸易差值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相关数据显示,截止到去年11月底,韩国卖给中国的东西总值为1248.35亿美元,可从我们手里买的商品总值却为1428.49亿美元。

也就是说,截止到去年11月底,中韩贸易之间首次出现了贸易顺差,这意味着韩国这一年亏了180亿美元。

信息来源:对华贸易31年来首次逆差,韩国经济发生了什么|京酿馆 新京报2023-12-18

这让一向自大的韩国人心里有些接受不了,同时也让韩国人变得越来越焦虑,究其原因,还是他们失去了最赚钱的中国市场。

不过此一时彼一时,出现这种情况,是必然的选择,毕竟中国当初选择开放市场,除了提高中国的经济外,最终的目的还是提高国家的整体实力,而这其中也包括中国的科技实力。

所以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中国制造业只会变得越来越先进,很多以前需要进口的东西现在都能自己生产了,甚至还能够出口到其他国家。

也正因为如此,中国也从最开始接手的低端制造业,逐渐发展为“世界工厂”,Made in China也逐渐变成了风靡全球。

这样的变换,也使得韩国队中国市场的出口变得越来越困难,久而久之,仅韩国部分知名品牌仍在中国享有一定的知名度,而这也是市场的必然规律。

与此同时,韩国作为一个资源小国,很多原材料都要从中国进口,而且量还不是一般的大,自己生产的东西向我们出口的少了,进口的东西却依然没变,久而久之,韩国与中国之间的贸易必然会出现逆差。

当然除了上述这些客观因素外,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出现在了政治层面上,尤其是“萨德事件”出现后,韩国商品的地位就一落千丈。

加上韩国现任总统尹锡悦在政治上紧跟美国的脚步,而中美现在的贸易关系是什么样子大家都应该有所了解,城门失火还会殃及池鱼呢,更何况是两个大国之间的贸易,韩国的企业在中国受到影响,自然也非常的正常。

韩国品牌凉了

其实近些年韩国商品在中国的地位如何,从三星手机就可以看出,曾几何时,三星手机在中国高端手机市场是可以和苹果抗衡的品牌,但是2016年,其旗下的Note7因为电池爆炸事件而受到了重大打击。

虽然这是一个全球性的质量问题,但三星在中国处理这一事件的态度却引发了消费者的强烈不满。

他们在海外召回并道歉的同时,对中国市场的反应却迟缓得多,这种双重标准的行为直接导致了三星手机在中国市场信誉扫地,销量急剧下滑,最终被边缘化。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汽车领域,现代汽车曾经在国内市场占有不小的份额,与德系和日系车三足鼎立。

信息来源:瞭望|韩系溃退与“韩国制造”的真相 新华社2024-05-13

但随着2016年韩国同意在其领土内部署萨德系统,这一决定引起了中国消费者的反感,导致现代汽车的销量从2016年开始逐年下降,到了2022年,销量仅剩35.1万辆,较之前锐减了80%以上。

可以说韩国产品在中国市场上的衰落并非偶然,一项调查显示,33.6%的中国消费者认为韩国商品缺乏竞争力,34.6%的人认为韩国的形象不佳,另有35.9%的人对韩国商品的评价不高。

这意味着,韩国产品在中国市场的失利不仅仅是因为地缘政治因素,还与其自身的性价比和品牌形象有关。

而且韩国化妆品行业也经历了类似的起伏,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是韩国化妆品的最大出口市场。

但从2016年开始,韩国化妆品出口到中国的增长率明显放缓,到了2022年,这一数字更是大幅下降。

信息来源:《日韩已没落,中国即将成为全球家电的主导者?》 中外管理杂志 2018年4月18日

与此同时,中国化妆品出口到韩国的数量却在增加,表明中国消费者对韩国化妆品的需求正在减少。

除了物质商品,韩国的文化产品如韩剧、音乐和综艺节目等也经历了从热潮到冷淡的过程,过去,这些内容深受中国年轻人的喜爱,但现在新一代的年轻人对韩流文化的兴趣不大,甚至有些负面情绪。

本土品牌崛起

其实不仅仅是韩国商品出现这一问题,日本的某些商品目前在中国市场上也出现了同样的问题,虽然它们都在不同的时期内享受过中国市场带来的红利,但现在都在中国市场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中国本土品牌的强势崛起,在手机领域,华为、小米等品牌凭借创新技术和性价比优势迅速占领市场。

在汽车领域,吉利、比亚迪等自主品牌也凭借着过硬的质量和适应本地消费者需求的设计赢得了市场的认可。

这些本土品牌的发展,不仅满足了国内消费者的需求,还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与国际品牌展开了正面竞争。

而且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以往许多人将购买进口商品视为身份和品味的象征,但如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注重产品的实际性能和使用体验,而不仅仅是品牌本身的光环。

加之近年来,一系列国际品牌在中国市场上的不当行为,如三星的电池门事件、部分日本企业的售后服务问题等,都不同程度地损害了消费者对这些品牌的信任度。

另外,中国国力的提升也对民众的心态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增长,国民的民族自豪感日益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也随之加深。

这反映在消费行为上,就是更多人愿意支持和购买国货,以此来支持国家的发展,这种心态的变化,也使得一些外国品牌在推广其文化和产品时遇到了阻碍。

最后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也对国际贸易产生了影响,当前中美之间存在的一些紧张关系,使得双方在贸易等方面存在不确定性,这对于依赖于全球供应链的外国品牌来说,无疑增加了运营成本和风险。

这种不确定性可能会导致部分消费者和企业调整其采购和投资策略,转向更为稳定的市场和品牌。

结语

无论是韩国还是日本的商品,在中国市场遭遇的困境,其实是全球经济格局变化的一个缩影,随着中国市场的成熟和消费者认知的提高,以及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市场对商品和服务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

在这个过程中,那些能够紧跟市场变化、积极适应中国消费者需求的品牌,无论其国籍,都将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反之,则可能会逐渐失去市场份额,甚至被市场淘汰。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