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的景观化看农业文化遗产地可持续旅游发展

守望自然 2024-11-20 11:46:39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旅游凝视的过程。随着旅游业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旅游凝视的范围不断扩大,凝视对象的变化也不断推动着景观以及景观化的研究,使景观的内涵逐渐拓展。农业文化遗产地居民日复一日地耕作、生活,创造并维系着农业文化遗产,也是遗产保护的主体和遗产地旅游发展的主体。随着越来越多的游客进入到遗产地,他们成为被凝视的对象,从而也进入了人的景观化过程。

  人的景观化是动态变化的,随着旅游地的发展不断进行重构。在发展旅游之前,居民身份单一,其穿着、行为、习惯等在当地人看来习以为常,他们只是“自然人”。旅游发展初期,他们在未意识到自己作为旅游景观角色的情况下被游客视为本土文化的真实展现和观察对象,从而成为“初始景观人”。随着旅游业发展,他们在经济利益的驱使和文化认同的感召下,开始注意包装自身形象,主动迎合旅游者的凝视诉求,从而发展为“成熟景观人”。及至旅游发展成熟期,他们不断根据游客的凝视需求进行景观重构而成为“重构景观人”。

  在上述变化过程中,必然存在外来文化与当地文化之间的激烈碰撞,碰撞结果包括良性(积极)景观化、中性景观化、过度(消极)景观化。良性景观化能够促进传统文化的复兴、保护与传承,推动地方文化的创新与文化生产,提高居民生计方式多样性和生活水平,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中性景观化是处于良性与过度景观化之间的一种平衡状态,强调减少对原有社会文化系统的干扰和影响,同时也不刻意追求显著的正面效益,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维持现状或最小干预的情况。过度景观化则是居民过分迎合旅游者的凝视需求而造成文化遗失、文化失真、族群意识淡化、族群边界模糊等后果。

  “对话”而非“凝视”是促使人的景观化良性发展的关键。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显然要关注人的景观化的发展规律,创造良性景观化的条件,避免过度景观化对遗产造成破坏,确保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

  来源:农民日报;作者:孙业红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