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时代的大潮中,电信网络诈骗如同潜伏在暗流中的猛兽,时刻威胁着公众的财产安全与社会的和谐稳定。2024年初,公安部新闻发布会传来的一则消息,无疑为这场旷日持久的反诈斗争注入了强劲的动力。自2023年7月起,公安部依托中缅执法安全合作机制,对缅北涉我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展开了专项打击行动,成果斐然,却也揭示了电信诈骗犯罪的新形势与严峻挑战。
专项行动成果显著,彰显国际合作力量
据公安部新闻发言人张明介绍,专项行动以来,已累计抓获中国籍涉诈犯罪嫌疑人5.3万余名,彻底摧毁了缅北果敢地区臭名昭著的“四大家族”犯罪集团,并清除了临近我国边境的缅北地区规模化电诈园区。这一系列战果不仅彰显了我国警方雷霆万钧的打击力度,更是中缅两国执法安全合作机制高效运作的生动体现。随着“四大家族”犯罪集团案件陆续进入诉讼环节,正义的天平正逐步倾斜于受害者一方,这无疑是对电信诈骗犯罪分子的有力震慑。
电信诈骗:高发、损失大、手法翻新,形势依然严峻
然而,尽管专项行动取得了阶段性重大胜利,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张明指出,当前电信诈骗案件仍处于高发期,成为发案高、损失大、危害严重、群众反映强烈的主要犯罪类型。这表明,尽管打击力度不断加强,但电信诈骗犯罪活动仍具有极高的复发性和顽固性,需要社会各界持续保持高度警惕。
更为令人担忧的是,电信诈骗犯罪呈现出跨国有组织特征明显、诈骗手法加速翻新的趋势。诈骗集团组织严密,通过暴力手段控制底层人员,境内境外衔接紧密,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犯罪产业链。诈骗分子紧跟社会热点,利用人们的心理弱点,量身定制诈骗剧本,使得受骗群体日益广泛,涵盖了各个年龄段、职业背景和学历层次。这种精准诈骗的手法,无疑加大了防范和打击的难度。
境外窝点规模庞大,新技术应用加剧攻防对抗
此外,境外窝点规模仍然庞大,成为电信诈骗犯罪的又一重要特征。尽管缅北涉诈犯罪问题得到明显改观,但境外仍存在大量为电信网络诈骗提供场所的所谓“科技园”“开发区”等,这些窝点成为诈骗分子逃避法律制裁的避风港。与此同时,诈骗集团利用区块链、虚拟货币、AI智能等新技术,不断更新升级犯罪工具,使得攻防对抗不断加剧升级。这不仅增加了案件侦破的复杂性和难度,也对公安机关的侦查手段和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应对挑战:加强国际合作,提升公众防范意识
面对电信诈骗犯罪的新形势和新挑战,公安机关需要继续加强国际合作,深化与周边国家的执法安全合作机制,共同打击跨国电信诈骗犯罪。同时,要加大对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力度,提升公安机关的侦查手段和技术能力,以应对诈骗分子不断翻新的犯罪手法。
此外,提升公众的防范意识也是防范电信诈骗的重要一环。公安机关应加强对电信诈骗犯罪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电信诈骗的识别能力和防范意识。通过媒体宣传、社区讲座、在线课程等多种形式,普及电信诈骗的防范知识,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念,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构建反诈长效机制,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长远来看,构建反诈长效机制是打击电信诈骗犯罪的根本之策。这包括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电信诈骗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加大对电信诈骗犯罪的惩处力度;加强监管力度,对电信运营商、互联网公司等市场主体进行严格的监管和约束,防止其成为诈骗分子的帮凶;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将电信诈骗犯罪纳入社会信用评价体系,对涉诈人员进行联合惩戒,提高其违法成本。
同时,公安机关还应加强与金融机构、电信运营商、互联网公司等部门的合作,建立信息共享和协同作战机制,实现对电信诈骗犯罪的快速响应和精准打击。通过构建多部门、多领域、多层次的反诈体系,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反诈格局,为人民群众营造一个安全、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是数字时代的一大毒瘤,对公众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公安部此次专项行动的成果令人振奋,但面对电信诈骗犯罪的新形势和新挑战,我们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和麻痹。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提升公众防范意识、构建反诈长效机制,才能从根本上遏制电信诈骗犯罪的蔓延势头,为人民群众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美好的数字生活空间。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迎接这场反诈斗争的胜利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