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江左三大家吴梅村诗词评析:七律4首文笔清丽雅致,风采动人

火云上有诗词 2024-11-15 03:52:14

吴伟业(1609-1683) 字骏公,号梅村。江南太仓人。明崇祯四年(1631)进士。授编修,迁左庶子。南明弘光朝授少詹事。顺治十一年(1654)被迫出仕,历官秘书院侍讲、国子监祭酒。后二年乞假归。工诗,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少作才华艳发,吐纳风流,及阅历兴亡,则激楚苍凉。尤工七言歌行,人号"梅村体",一时称为绝调。亦工古文辞,能作戏曲。馀事填词,长调苍莽无尽,小令流丽稳妥,亦负时名。有《梅村家藏稿》及传奇《秣陵春》、杂剧《临春阁》、《通天台》。词集名《梅村词》。今人辑有《吴梅村全集》。

梅村 明末清初 · 吴伟业

枳篱茅舍掩苍苔,乞竹分花手自栽。

不好诣人贪客过,惯迟作荅爱书来。

閒窗听雨摊诗卷,独树看云上啸台。

桑落酒香卢橘美,钓船斜系草堂开。

首联:“枳篱茅舍掩苍苔,乞竹分花手自栽。”这两句诗描绘了梅村的环境和景色,枳篱茅舍显得简朴且富有乡间特色,“掩苍苔”则强调了人迹罕至以致长满青苔,从而衬托出梅村的清静与幽雅。诗人亲手种竹栽花,表达了对梅村的苦心经营和深深的爱意。

颔联:“不好诣人贪客过,惯迟作答爱书来。”这两句诗反映了诗人微妙的矛盾心态。“不好诣人”和“惯迟作答”体现了诗人不屈己、懒于应酬的清高孤傲的一面;而“贪客过”和“爱书来”则表达了诗人不甘寂寞、渴望交往的另一面。这种矛盾心理在诗人的生活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颈联:“閒窗听雨摊诗卷,独树看云上啸台。”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在梅村中的闲适生活。他喜欢在闲静的窗前听雨声,摊开书卷阅读;也喜欢独自站在树下仰望云彩,登上啸台抒发豪情。这些场景不仅展现了诗人的生活情趣,也体现了他对自然美的热爱和追求。

尾联:“桑落酒香卢橘美,钓船斜系草堂开。”这两句诗以桑葚落下、酒香四溢、卢橘成熟等自然景象为背景,描绘了梅村秋天的丰收景象和宁静生活。钓船斜系在草堂门前,更是增添了几分田园生活的气息和韵味。

全诗营造出一种闲适恬淡、清幽自在的氛围,流露出诗人风雅脱俗的情怀和对乡村宁静质朴生活的喜爱之情。作为明末清初的杰出诗人,吴伟业的这首诗不仅是他个人情感的真实写照,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

言怀 明末清初 · 吴伟业

苦留踪迹住尘寰,学道无成且闭关。

只为鲁连宁蹈海,谁云介子不焚山。

枯桐半死心还直,断石经移藓自斑。

欲就君平问消息,风波几得钓船还。

首联:“苦留踪迹住尘寰,学道无成且闭关。”诗人开篇即表达了自己对留在尘世的无奈与感慨,他苦苦地留在人世间,但学道却无所成就,这使他感到困惑和迷茫。于是,他选择暂且闭关修行,以寻求内心的平静和答案。

颔联:“只为鲁连宁蹈海,谁云介子不焚山。”这两句诗运用了典故来表达诗人的志向和决心。鲁仲连是战国时期的名士,他宁愿蹈海而死,也不肯向强权屈服。介子推则是春秋时期的隐士,他为了坚守自己的信念,不惜焚山而死。诗人借这两个典故来表达自己宁死不屈、坚守信念的决心。

颈联:“枯桐半死心还直,断石经移藓自斑。”这两句诗以枯桐和断石为喻,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坚韧和执着。即使枯桐已经半死,但它的心仍然刚直不屈;断石经过移动,上面的藓苔也自然留下了斑痕,象征着诗人虽然历经磨难,但内心的信念和追求仍然坚定不移。

尾联:“欲就君平问消息,风波几得钓船还。”诗人在这两句中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和疑虑。他想去找寻君平(古代占卜者)询问未来的消息,但在这风波险恶的人世间,他的钓船何时才能安然归来呢?这既体现了诗人对未来的不确定和担忧,也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王烟客招往西田同黄二摄六王大子彦及家舅氏朱昭芑李尔公宾侯兄弟赏菊 其一 明末清初 · 吴伟业

九秋风物令公香,三径滋培处士庄。

花似赐绯兼赐紫,人曾衣白对衣黄。

未堪醉酒师彭泽,欲借餐英问首阳。

转眼东篱有何意,庄严金色是空王。

这首诗是吴伟业应王烟客之邀,前往西田赏菊时所作。诗中通过描绘赏菊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佛家空幻思想的感悟。

首联“九秋风物令公香,三径滋培处士庄”点明了赏菊的时节和地点。深秋的菊花盛开,使得整个庄园都弥漫着芬芳。诗人用“三径”和“处士庄”来描绘庄园的幽静和主人的高洁。

颔联“花似赐绯兼赐紫,人曾衣白对衣黄”通过比喻和对比,进一步描绘了菊花的美丽和赏菊人的身份。菊花如同被赐予的官服般绚烂,而赏菊人则身着白衣与黄衣相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菊花的尊贵和赏菊人的清雅。

颈联“未堪醉酒师彭泽,欲借餐英问首阳”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人自谦未能像陶渊明那样醉酒赏菊,却想借菊花之英气探寻首阳山的隐士之风。这里,“师彭泽”和“问首阳”都是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尾联“转眼东篱有何意,庄严金色是空王”则转向了佛家空幻思想的感悟。诗人望着东篱下的菊花,思考着它们所蕴含的意义。然而,在他看来,那庄严的金黄色只是佛家的空幻之相,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世界的深刻思考。

王烟客招往西田同黄二摄六王大子彦及家舅氏朱昭芑李尔公宾侯兄弟赏菊 其二 明末清初 · 吴伟业

不扶自直疏还密,已折仍开瘦更妍。

最爱萧斋临素壁,好因高烛耀华钿。

坐来艳质同杯泛,老去孤根仅瓦全。

苦向邻家怨移植,寄人篱下受人怜。

首联“不扶自直疏还密,已折仍开瘦更妍”赞美了菊花的坚韧和生命力。菊花不需扶持便能挺立,枝叶疏朗而茂密,即使被折依然能绽放,且瘦弱的姿态更显娇艳。这既是对菊花特性的生动描绘,也寓含了诗人对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

颔联“最爱萧斋临素壁,好因高烛耀华钿”转而描绘赏菊的场景。诗人喜爱在简陋的书斋前,面对洁白的墙壁欣赏菊花,高烛的照耀使得菊花的华钿更加闪耀。这里,诗人通过环境的渲染,进一步突出了菊花的美丽和赏菊时的愉悦心情。

颈联“坐来艳质同杯泛,老去孤根仅瓦全”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感慨。诗人与友人坐着赏菊,仿佛花朵与杯中的酒一同泛起涟漪,但诗人意识到自己年老体衰,只有这孤根还能勉强保全。这里,“艳质”与“老去孤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易老、青春难留的感慨。

尾联“苦向邻家怨移植,寄人篱下受人怜”以菊花的口吻表达了其内心的苦楚。菊花似乎在向邻家抱怨被移植的命运,因为它们寄人篱下,虽受人怜爱,却也难掩其内心的苦楚。这里,诗人借菊花的命运隐喻自己的人生境遇,表达了对寄人篱下、身不由己的无奈和感慨。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菊花的特性和命运,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感悟。诗中既有对菊花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也有对人生易老、青春难留的感慨,以及对寄人篱下、身不由己的无奈和感慨。这些情感交织在一起,使得这首诗充满了深刻的哲理和人文关怀。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