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总理英迪拉:执政印度20年,强行绝育400万男性,死前被射30枪

WarOH虎哥 2024-06-16 15:32:02

在人种、语言、宗教的多方博弈下,印度成为了一个多元文化体,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一个矛盾综合体。

除去历史的宿命不谈,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印度频频施展它的“魔幻现实主义”——前有种族制度制约阶层跨越,后有强权铁腕压制它教崛起。

以20世纪后期为例,当印度西部的宗教冲突血流成河之后,新德里的政治家却用尽各种手段,最终也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这种强权独裁的“铁腕政治”虽不是印度领导人的常规举措,但却是印度首位女总理——英迪拉·甘地执政时的典型表现。

客观分析,英迪拉.甘地执政近20年,对于印度经济及国家安全的拉动与维护,确实值得钦佩。

但她强制推行节育,对数百万的低种姓男子进行绝育,还悍然发动“金庙屠杀”,残害锡克教徒。这两条让她手上沾满鲜血,导致最后死于横祸——被信任的侍卫刺杀。

那么,英迪拉.甘地是何出身?她的执政生涯给印度留下了什么遗产?英迪拉最后为什么会遇刺身亡呢?

【一】英迪拉:生来做领袖的女人

很多人都十分奇怪,为什么在印度这个极度歧视女性的国家中,竟然还会有英迪拉这种女总理执政?

其实答案非常简单——因为英迪拉.甘地的背景好。

1917年,英迪拉出生在印度北方邦的尼赫鲁家族中。

尼赫鲁一族作为印度种姓制度中的高等姓氏,又地处宗教圣地安拉阿巴德,几代人都是手握特权的显赫之辈。

所以哪怕是家中的女孩,也不会如低种姓女孩或贱民女孩一般被放养、被歧视,而是和男孩一样培养。

英迪拉的爷爷帕迪特眼光独到,早早与英国显贵展开联系。俗话说背靠大树好乘凉,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攀上英国殖民者,让本就独霸一方的尼赫鲁家族在北方邦更是如日中天。

于是,尼赫鲁家族中的孩子们逐一被英式教育“催熟”,学有所成后大多跻身于政府高位,或者在法律领域大展拳脚。

他们带来了西方政治的思维,也带来了西式政客的手段。

英迪拉出生时,父亲尼赫鲁正任国大党委员,终日游走在政治的漩涡中难以抽身。而英迪拉5岁时,身为国大党总书记的尼赫鲁,正与圣雄甘地强强联手推动印度独立运动。

彼时国家动荡,人心不稳,忙于政治运动的父亲无暇为英迪拉投来太多的关注。而英迪拉因常年陪在生病的母亲身边,虽是女孩,也磨练出了独立勇敢的性格。

可能是家族血脉中先天带有的政治基因影响着英迪拉,12岁的英迪拉就已经充当起了父亲尼赫鲁的应急小助手。

当时,国大党追求独立的消息传到了英国殖民政府的耳朵,作为国大党要员的尼赫鲁自然首当其冲,受到殖民政府的严格排查。

随着尼赫鲁被监视居住,禁止随便和外界交流,家族全家上下,只有年幼的英迪拉可以来去自由。但殖民政府不知道,就是这不起眼的女娃娃却肩负了重大使命。

在父亲的指导下,英迪拉开始给各大要员传递信息及信件。

如此重大的任务压在一个12岁小孩身上,英迪拉顿觉一人难以担负重任。渐渐地,她的领袖意识突然觉醒,很快组织各大要员家中的孩子,建立了一个“猴子会”。

原来,在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罗摩在斩妖除魔力不从心之时,就曾得到过一群猴子的帮助。

英迪拉给自己的组织取名“猴子会”,就是把自己和孩子们比作群猴,帮助父亲尼赫鲁这个“罗摩”打败殖民者。

时隔多年,这一段经历都是英迪拉引以为傲的高光时刻。

但在1936年,英迪拉的母亲在肺结核的折磨下痛苦离世,这对于19岁的英迪拉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为了缓解内心无涯的悲恸,英迪拉远赴英国求学。

正是这一处人生的转折,让英吉拉邂逅了自己的真命天子——费罗茨。

费罗茨让英迪拉坠入爱河,可天意弄人,费罗茨竟然是一个拜火教青年。不仅如此,他身负的低等种姓,更是成为他迎娶英迪拉的天堑。

尼赫鲁坚决反对女儿和一个低等异教徒自由恋爱,因为如果二人要跨种姓结合,英迪拉就必须堕入贱民阶层,不忍女儿跳火坑的尼赫鲁对英迪拉好言相劝。

但英迪拉却是意志坚决地要为爱情献身,最后还是在圣雄甘地的帮助下,这对苦命鸳鸯才化解了危机。

【二】走入政坛,英迪拉巾帼不让须眉

执意要与费罗茨结婚的英迪拉本已经做好了“自甘堕落”的准备,好在“圣雄”甘地被她的勇气所折服,最后将自己的姓氏送给了这对真心相爱的年轻人。

甘地坦言,自己在这二人的结合中看到了跨越种姓制度的希望,他希望自己的援助之手,能让英迪拉和费罗茨成为跨种姓模范,推动印度社会平等化的普及。

可惜的是,圣雄期待的美好未来没有出现,因为这对跨种姓的爱人倒在了政治立场纠纷上。

1947年,印度迎来了求之已久的独立,尼赫鲁成为印度当之无愧的第一总理。

大权在手,他自然会提拔政治天赋绝佳的女儿做自己的左膀右臂,可女婿费罗茨却很尴尬,他居然身处于印度共产党之中。

政治立场不同的两个人,总是将政治观点杂糅在婚姻生活里,终于在费罗茨与尼赫鲁家族闹翻后,英迪拉和丈夫两人正式分居。

分居后的两人还闹过几次离婚风波,但在尼赫鲁的建议下,英迪拉还是决定保持婚姻状态。毕竟离婚在印度传统中属于出格的事,作为女儿,她以保住尼赫鲁家族的名誉为先。

1960年,费罗茨死于心脏病发。当爱人离世后,英迪拉才意识到自己对他绵绵不断的思念,她一面消化自己婚姻的不幸,一面在无限的懊悔中沉湎。

丈夫去世后,英迪拉将全部的精力都投注到政治中,最终在尼赫鲁声威的影响下,英迪拉坐稳了国大党主席之位,同时还兼任内阁幕僚长。

虽然外界对于她的多重身份颇有微词,说她弄权,但英迪拉已经锻炼出政治家的坚韧,她根本没将这些风言风语放在心上。

1964年,尼赫鲁不幸离世,外界本以为没有父亲庇护的英迪拉会立马下台。但是在沙斯特里继任总理后,国大党却并没有弃用英迪拉这个得力干将。

不久后,南方地区爆发了反印度语的骚乱,英迪拉审时度势,主动请缨,凭借着过人的胆识与智慧平息骚乱。

此后,英迪拉在印度南方地区广受好评,这里居然成为了后来英迪拉政府的基本盘。

1965年第二次印巴战争爆发,印度民众们惶惶度日,政府官员手足无措,而英迪拉为了稳定人心,率先垂范,来到了战争地区克什米尔度假。

她此举看似是度假,实则是表明强势态度,顺便震慑当地左右逢源的地方政府。此事之后,英迪拉还得到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号——一群妇人内阁中唯一的男子汉。

1966年,沙斯里特意外殒身,而时任外交部长的德赛准备上台夺权。国大党内大员为了平衡局势,竟然将英迪拉推出来以解燃眉之急。

大选之前,印度各党大员们断定英迪拉女流之辈,即使站在风口也没有起飞的余地。可是他们还是低估了尼赫鲁家族的影响力,也低估了英迪拉的野心。

1966年印度大选,英迪拉高调胜选。

大权虽在握,但多年磨砺让英迪拉明白,一切都不能操之过急。上台初始阶段,英迪拉放权到内阁,稳住人心;两年之后,对于一应事务了然于心的英迪拉慢慢收权。

【三】英迪拉之死:成也强势,败也强势

凭借着杀伐果断的判决力,英迪拉上台后,处理政务时得心应手。

彼时印度的麻烦很多,经济、军事、宗教都有“地雷”,前几任政府碌碌无为,得过且过,但英迪拉决心不做庸庸禄蠹。

她告诉自己,一定要为印度做一点实事。

于是在国家外交上,她主动与苏联交好,甚至还将苏联的先进工业生产经验搬到了印度社会。

此外,英迪拉还大刀阔斧地对印度腐朽僵硬的制度进行系列改革,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取缔了印度各州的“大君”,即盘踞各地的土皇帝。

1969年开始,英迪拉集中全力搞经济建设,通过推行银行、矿山、石油国有化进程拉动印度经济增长。

但英迪拉知道,要想彻底改变印度部分地区贫困、落后的局面,还需要政治、人文手段帮助。

可面对国家的问题,英迪拉显然有些操之过急。

为了速见成效,她竟然采用了高压政策,试图用铁腕政治制衡异己,镇压民众,以确保自己的举措能顺利推行。

1975年,英迪拉眼见经济上行受阻,于是决定开展印度版的“计划生育”政策。印度政府闻听英迪拉的一声令下,开始强制要求已生育一定数量孩子的男人做结扎。

这一法令本意是减少人口膨胀,但执行起来变了样——“结扎令”全部剑指低等种姓或者贱民,最终被推去结扎的低种姓男性足足有400万人。

对于印度这个层级分明的社会,结扎就意味着特定族群的灭绝,英迪拉此举备受争议,被冠以“种族灭绝”的罪名,其丑名很快在国际上扩散。

最后,在印度内外的声讨下,英迪拉迷信的绝对强权招致全民不满,她只好灰溜溜地让贤。

1977年,英迪拉的政治对手德赛上台,他想清算英迪拉。可是国大党力保英迪拉,这才让下台的英迪拉没有面临崩溃的局面。

1980年,英迪拉重整旗鼓再出发,成功再得总理之位。可惜大权在握的英迪拉没有以往事为鉴,反倒是不断巩固一己政权,待政府内部清理完毕后,她就将眼光转向了异教徒的骚乱。

当时的锡克教想要争取独立地位,但这一分裂必定会让印度上下动荡不安。为了镇压锡克教的歪心思,英迪拉下令平叛,居然于1984年发动了“金庙惨案”。

英迪拉起初通过培植锡克教中的极端分子,对锡克教徒进行瓦解,但极端分子却在大获全胜后背刺印度政府,这可触碰了英迪拉的逆鳞。

于是,英迪拉派出10万大军抵达叛乱中心阿姆利则,将锡克教徒围堵在其圣地“金庙”之中。印度士兵随后强攻“金庙”,锡克教徒伤亡惨重,血染圣地。

锡克教以血的代价完成了对印度政府权威的试探,而英迪拉下令进攻圣地“金庙”,也引起了锡克教徒的强烈不满,他们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向英迪拉展开复仇。

1984年10月 31日,66岁的英迪拉被自己的侍卫伙同另一锡克教信徒开枪射杀。侍卫为了泄愤,居然对着她连续射击了30枪。

英迪拉本就知道自己的侍卫是虔诚的锡克教徒,但为了显示自己不计前嫌的气度,还是将他留在身边。

从结果来看,英迪拉低估了锡克教徒的忠诚,可能看到子弹出膛的她才意识到,杀死她的不是子弹,而是自己迷信的铁腕强权。

参考资料:

1.《英迪拉·甘地:"铁娘子"的辉煌与悲情》,冯立冰

2.《评英迪拉·甘地执政十六年》,王联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