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业量价持续下滑替代者能否填上增长和就业窟窿

春迟嫣韵谈军事 2024-04-19 10:14:38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寒冬似乎仍在持续,如同严冬中的北国大地,寒意袭人。据房产数据机构克而瑞的报告,2024年第一季度,百强房企累计实现操盘销售金额7792.4亿元,这个数字同比大幅下滑47.5%,仿佛市场中的一股冷风,让人感受到了房地产市场的阵阵寒意。

据官方数据揭示,房价的走势仍在继续向下调整。中国统计局近日发布的2月份报告显示,在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的销售价格分别环比下降了0.4%和0.6%。这标志着全国新房和二手房房价已经连续下跌了9个月和10个月,呈现出一种稳健但持续的下行态势。

安邦智库的报告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现实:尽管二手房市场正迎来一丝曙光,然而整个房地产行业的沉沦之势,已如覆巢之卵,难以挽回。房地产市场的寒冬,仿佛一场无尽的风雪,仍在远方肆虐,尚未消散。

与此同时,三月的中国“两会”上,一个新的名词引起了广泛关注——“新质生产力”。它被寄予厚望,被视为能够替代房地产等传统行业,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当前市场低迷的情况下,我们不禁要问,这些新兴的“新质生产力”产业,是否能够承担起原本由房地产业所承担的巨大的经济拉动和就业贡献的重担呢?

它们能否像一棵参天大树,深深扎根于中国经济的大地上,枝繁叶茂,为宏观经济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它们又能否像一道彩虹,横跨在产业链的上下游之间,连接起每一个经济细胞,共同编织出一幅繁荣的经济画卷?

现状分析:还未触底

自四月初以来,中国房地产界的风云变幻中,万科这家龙头企业成为了焦点。不同于曾经的行业巨头恒大,万科一直被视为房企中的“佼佼者”,以其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稳健的经营策略著称。早在市场寒潮来临之前,万科就如同一位明智的先知,预见到了风险,及时降低了杠杆率,从而在众多房企中屹立不倒。

然而,世事难料,市场的低迷状态如潮水般持续不退,即使是如此优秀的万科,也不得不开始为生存而挣扎。这场求生的战斗,对于万科而言,无疑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但同时也是展现其坚韧不拔、逆境中求胜精神的绝佳机会。

3月28日,万科集团发布了其2023年的财务报告,数据显示去年公司实现了121.6亿元的净利润。尽管这一数字依旧可观,但与2022年的226.9亿元相比,却骤降了105.3亿元,降幅高达46.4%。面对如此严峻的利润下滑形势,万科集团的管理层展现出了坚定的决心,他们决定采取集体降薪的措施,与公司共度时艰。这一举措不仅彰显了万科管理层的责任与担当,也向外界传递出公司在逆境中坚守初心、共克时艰的坚定信念。

万科、金地等房企巨头,曾被誉为房地产行业的"璀璨明星",如今却再次遭遇"惊雷"般的危机,岌岌可危。与此同时,碧桂园、恒大等曾经风光无限的房企,如今却如"疲惫的旅者",选择了"躺平"的策略,静观其变。然而,市场的"寒冬"似乎还远未结束,供需失衡的阴影依然笼罩着整个行业。

安邦智库的报告深刻指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春天并未如期到来,相反,它仍处在一种微妙的平衡之中。这种平衡,就像是一只悬在峭壁上的小鸟,稍有不慎就可能跌入万丈深渊。因此,我们必须对房地产市场持续下行的长期性保持清醒的认识,做好充分的准备。

然而,也有专家持乐观态度,他们认为2024年将是中国楼市触底反弹的一年。就像是一颗被埋藏在地下的种子,经历了漫长的寒冬之后,终将在春天的阳光下破土而出,焕发出新的生机。

瑞银亚洲经济研究主管、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在三月的一次媒体见面会上,用她敏锐的洞察力剖析了当前房地产市场的微妙局势。她指出,短期内,房地产市场依旧暗流涌动,风险犹存。瑞银的预测显示,上半年的开工和销售面积恐将持续下滑,仿佛在经历一场风雨洗礼。然而,她的话语中透露出一丝希望,预计在年中的六七月份,市场或将迎来企稳的曙光,下半年更是可能环比略有回升。尽管全年开工面积预计仍将下降10%,销售下降5%左右,但这一切都在汪涛的精准预测之中,她以经济学家的冷静与智慧,为我们揭示了房地产市场的未来走向。

房地产功与过

自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迈出了房改的重要步伐,为房地产业揭开了崭新的“大时代”序幕。时任总理朱镕基的一声令下,宣告了福利分房时代的终结,也预示了住宅商品化时代的崭新启幕。这一变革,如同春风拂面,唤醒了沉睡的土地和无数家庭的梦想。从此,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如雨后春笋般崭露头角,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中国银行研究院的报告深入剖析了房地产业的特点,揭示了其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房地产业不仅链条长,更与众多行业紧密相连,形成了错综复杂的产业网络。一方面,房地产开发与建筑业如影随形,相互依存。在房地产项目的推进中,大量建筑材料的消耗,为水泥、钢铁、玻璃、五金、陶瓷、化工等制造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市场动力。另一方面,住房消费的崛起,正悄然推动着家电、家具、家纺等制造业的繁荣。消费者在购买新房后,往往会进行一系列的家居消费,这无疑为相关制造业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除此之外,房地产的开发与销售也对物流、金融等第三产业产生了强大的拉动效应,为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西南证券的最新研究报告以精准的数据揭示了房地产业的强大拉动效应。报告显示,2020年,房地产业的总带动效应之和高达1.71,这一数字直观地描绘出房地产业对于整体经济的重要影响。它宛如一位领舞者,每当房地产业轻盈地迈出一步,全产业便会随之优雅地旋转1.71圈,共同演绎出一场经济的华丽舞蹈。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更是房地产业与全产业间密切联系的生动象征,展现了房地产业在推动经济增长中的核心地位。

经过官方数据的精确统计,过去的二十年里,房地产行业在中国经济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它直接贡献的GDP占比高达7.34%,而间接拉动的相关产业更是占据了9.9%的份额,两者相加,几乎占据了整个GDP的17%。可以说,房地产行业就像一棵参天大树,其根深叶茂,枝繁叶茂,不仅自身强大,更在无形中为其他产业提供了养分和庇护,共同构建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经济生态。

2020年,中国房地产行业犹如一匹奔腾的黑马,其增加值跃上了历史的巅峰,高达7.5万亿元人民币,折合约为1万亿美元。倘若我们将这庞大的数值视作一个独立的经济体,那么中国的地产行业便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峰,其经济实力足以与墨西哥或印尼这样的国家相媲美,它们在全球GDP排名中稳居第15位左右。这一成就不仅彰显了中国房地产行业的蓬勃发展,更体现了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不仅在经济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是不可估量。经济学家任泽平在其报告中深入剖析,2000年至2020年期间,房地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如波浪般起伏,最终攀升至显著的13.9%,远超初始的4.8%。这一数据充分展示了房地产业在推动经济增长中的巨大潜力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宛如一幅生动的画卷,描绘出中国经济的繁荣景象。其中,房地产行业在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那一年,中国经济的新增部分中,房地产行业犹如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以其独特的笔触,贡献了七分之一的壮丽色彩。它的贡献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增长,更是对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的一份重要贡献。房地产行业的蓬勃发展,犹如一座坚实的基石,支撑着中国经济的稳健前行。

在此过程中,地方政府如同巧妙的棋手,巧妙布局,通过土地出让充实了财政的宝库。居民们则如同搭乘快车一般,纷纷跃上购房的列车,借助不断攀升的房价实现了资产的增值。各大房企更是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从千亿迈向万亿的庞大规模,共同勾勒出一个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多赢画卷。这一切仿佛构成了一部完美的交响乐,每个参与者都在各自的轨道上翩翩起舞,共同奏响了时代的强音。

但问题逐步显现。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房地产助理教授杨扬此前向BBC中文指出了四个问题:银行的贷款给了房地产,制造业科技业拿不到贷款,实体经济虚空;一二线城市高房价,三四线城市高库存,供需错配;地方政府过去过度依赖土地财政,需要转型;保障住房,住房租赁制度还有待完善。

换言之,高速发展,让中国的资产价格不断上涨,无论企业还是居民,都在大举借贷,风险不断累积。

此前20年,中国楼市也经历了多轮起伏,但这一次下行则颇为不同。“运用再多的政策,房地产业不可能回到从前。”汪涛表示,当前楼市的变化是一个结构性的变化,我们要适应它,而不是扭转。

“但还是有必要出台一些提振措施,使房地产的下行不会出现过度调整,对其它经济部门以及企业、居民不会产生过大负面影响。”汪涛称。

替代产业

"在国人的普遍认知中,房地产市场的低迷并非偶然,而是由一系列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所引发的长期现象。这些问题包括但不限于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房地产供应过剩以及房地产企业债务负担沉重等。因此,业界普遍认为,我们必须寻找新的出路,以应对这一复杂而严峻的挑战。"汪涛如是说道。

ING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宋林深刻洞察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背后的驱动力。他指出,那些曾被视为中国经济增长强大引擎的因素,如全球化、城市化、工业化、人口红利以及债务推动型增长,如今正逐渐失去昔日的辉煌。这些旧有的增长引擎,如同疲惫的战马,已在不同程度上显露出疲态。

因此,探寻新的增长动力已迫在眉睫,这同样是两会热议的焦点所在。绿色经济、数字经济和创新,这三驾马车将引领我们走向未来,成为我们坚定不移的战略方向。

但房地产体量之大,对经济的影响并不容易替代。

以就业为镜,任泽平的研究揭示了一个令人瞩目的数字:2021年,中国房地产行业所涵盖的从业人数达到了惊人的1500万左右。从2004年至2020年,城镇中投身于房地产业的人员数量从130万跃升至525万人,其复合增长率高达9.12%。这一增速犹如一股激流,远超过了城镇就业总人数2.7%的温和增速,展现了房地产行业在就业市场中的强大吸引力和影响力。

不仅如此,房地产业如同一艘巨大的航船,引领着上下游五十多个行业共舞,其就业弹性的变化,仿佛是一只巧手拨动的琴弦,奏响着超过28%的就业吸纳能力这意味着,房地产业经济增加值所带来的就业吸纳能力,如同一座坚实的磐石,稳稳地占据了近三成的就业市场。

可以说,房地产行业就像一块海绵,它在繁荣时期能够吸收大量的劳动力,成为就业的蓄水池。然而,当市场陷入低迷时,海绵中的水分被挤压出来,那些曾经被吸纳的从业人员也会随之被释放出来,从而对就业市场构成不小的压力。这样的变化使得房地产行业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双刃剑的角色,既能在兴盛时带动就业,又能在低迷时造成失业潮。

26岁的张静静就是其中一例,她此前介绍,2019年大学毕业后进入房地产行业做销售,但是三年坎坷之后,被迫离开,转行到家政行业,脱下西装,换上便装,她成了一名“蓝领”劳动者。

相较于新能源汽车行业这一被寄予厚望的新兴领域,尽管其对人才的需求如饥似渴,但在就业市场的实际表现上,却与房地产行业有着天壤之别。据中国官方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测,到2025年,节能及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人才总量预计将达到120万人。然而,现实却令人堪忧,目前该行业的人才缺口仍然高达103万人左右,这一数字如同一个巨大的鸿沟,横亘在新能源汽车行业与充分就业之间。

在房地产行业陷入低迷之际,其影响如同涟漪般逐渐扩散,首当其冲的便是房地产开发经营与房地产中介服务这两大板块。据中国最新的经济普查数据揭示,这两大领域的就业人口分别占据了全行业的29%和13%,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随着行业的萎缩,这部分失业人口却面临着与新能源汽车等新型行业岗位适配的难题,如同漂泊的船只难以找到新的港湾。这一挑战不仅考验着失业者的适应力与转型决心,更映射出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的阵痛与机遇。

在支柱行业交替之际,人力资源错配的问题时常浮现。宋林先生对此进行了深入剖析,他指出,新经济的增长动力尚未能完全弥补旧经济模式增长放缓所带来的空缺。与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投资等旧经济引擎相比,新经济的发展成果常常集中在少数精英手中,呈现出一种“金字塔式”的分配结构。而旧经济驱动力的优势在于其庞大的供应链和广泛的就业容纳能力,如房地产行业,它像一片沃土,滋养着众多的从业者。这种对比突显了新经济与传统经济在人力资源配置和增长动力上的显著差异。

新兴行业的崛起之路并非一马平川,它仍然充满了未知与变数。汪涛警示我们,不是所有人都应盲目投身于光伏和新能源汽车的热潮中。这样的误解可能会让人们误以为只需全力发展新兴产业便能一蹴而就,但实际上,这可能会引发过度竞争和投资泡沫。

美国财长耶伦近期访华也点名新能源汽车和光伏等行业的“产能过剩”会"伤害"欧美的相关产业。

实际上,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在短时间内增长过快,冲击了目的地国家的同类产业,已经使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以主要市场之一欧盟为例,欧洲有1400万人直接或间接受雇于汽车制造业,相当于欧盟就业人口6.1%。在此背景下,欧盟去年已启动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可能将把其关税从目前的10%提高到至少20%。

美国从特朗普时期开始对中国出口汽车额外加征25%关税,目前还有声音呼呼当局堵住中国汽车产品绕道墨西哥进入美国市场的漏洞。

汪涛洞察到,新质生产力犹如一位巧手的艺术家,不仅对传统行业进行精致的改造升级,更涵盖了那些能够激发全要素生产力潜能的多元领域。从这个视角出发,新质生产力宛如一位睿智的指挥家,在各个行业中游刃有余地调配资源,使得劳动、资本、土地、原料、科技人才等要素得以优化配置,奏响一曲协同发展的交响曲。这样的过程,不仅提升了各行业的运作效率,更在无形中推动了整个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0 阅读:80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