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纲弹劾张邦昌帮金国搞傀儡政权,为何宋高宗赵构主动为其开脱?

惊心探索古今 2024-07-13 17:52:45

两宋之交是宋朝最为混乱的时期,在金国大军入侵之下,宋朝陷入了国破家亡的窘境,大江南北一片混乱。尤其是在靖康之变后,金国占领宋朝半壁江山,中原各地处于战乱之中,人民民不聊生。金国为了加强对占领区的统治,在各地扶持了傀儡政权,他们在北宋首都东京汴梁城建立的伪楚便是其中之一。伪楚政权是金国大将粘罕扶持宋朝大臣张邦昌建立的,以此控制宋朝领土,为金国继续入侵宋朝建立基础。但这个政权没有存在多久,当金国撤离后,张邦昌就将政权交给了康王赵构,并拥立赵构称帝,开启了南宋的历史进程。

赵构登基称帝后,很快召回了主战派大臣李纲,让他组织军队阻止金国继续南侵。李纲上位后第一时间弹劾了张邦昌,说他帮助金国搞傀儡政权,要求朝廷将其从严从重治罪。然而李纲的弹劾没有得到赵构的支持,赵构主动为张邦昌开脱辩护,说他搞傀儡政权是被金国人胁迫下的权宜之计,可以从轻发落。于是赵构只是将张邦昌贬为昭化军节度副使,发还到潭州安置。赵构当时对张邦昌的处置让很多人不满,尤其是以李纲为首的主战派,认为张邦昌该被处以极刑。那么问题来了,张邦昌有明显的叛国行为,为什么赵构还会庇护他呢?

要解释这个问题,还得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赵构登基后面临的战争局面说起。张邦昌是宋徽宗赵佶时期的宠臣,在宋徽宗和宋钦宗年间非常得宠,活跃在两宋之交的时期。他是宋哲宗末年的进士,中了进士十年后便成为了朝廷的中书舍人,并跟随兵部尚书王襄出使高丽,深受宋徽宗赵佶的信任。这个时期张邦昌官运亨通,历任大司成、提举崇福宫、知光州、知汝州、知洪州、礼部侍郎等职,到了宣和年间已经官拜尚书右丞。此后他又先后做过,尚书左丞、兼工部尚书、中书侍郎等职,是朝廷中仅次于王黼和童贯的重臣。

金国撕毁和约南侵后,宋朝背部的军队一触即溃,童贯仓皇的逃回东京汴梁城。宋徽宗赵佶惧怕金国军队,不敢起兵反抗,便传位给太子赵桓,是为宋钦宗。赵桓即位后,将张邦昌升任少宰兼中书侍郎,从副宰相升级为正宰相,地位仅在太宰蔡京之下。张邦昌奉命主持与金国议和,便带着康王赵构前往金国大营。议和失败后,宋朝派军队偷袭金国驻军受阻,张邦昌被作为人质扣押在金国大营,只有康王赵构被放回东京汴梁城。为了安抚被扣押的张邦昌,赵桓升他为太宰兼门下侍郎,使他成为名义上的朝廷第一宰相。

此后金国大将粘罕率军攻破东京汴梁城,宋朝的国耻靖康之变发生,包括宋徽宗、宋钦宗在内的宋朝高层集体被俘,然后被金军迁移到了北方。粘罕离开前,打算在东京汴梁城设置一个傀儡政权,以帮助留下的金军控制中原地区。本来粘罕选定的是赵宋皇室的人,但金太宗完颜晟反对,所以提名了名义上的宋朝宰相张邦昌。这个提议遭到了留在东京汴梁城的宋朝大臣的激烈反对,其中以后来的奸相秦桧最为激烈。但这些大臣中也有一部分投降派的人,他们积极劝张邦昌答应金国的要求,宋齐愈、王时雍等人便是其中的代表。

张邦昌一开始并不接受金国的建议,他知道一旦当了伪政权的皇帝,最后的结局必然是死路一条,于是装病推辞。后来金国人以屠城相威胁,投降派又请出了宋哲宗时被废除的皇后孟氏垂帘听政,于是在软硬兼施下张邦昌答应了金国的条件。张邦昌当皇帝还是很谨慎的,他将办公地点设在文德殿,而不在皇帝专用的紫宸殿和垂拱殿。他将办公桌西向放置,而不是皇帝的面南而坐。他让大臣东面拱立,也不接受大臣称臣跪拜,自称予而不称朕,公文用手书而不用圣旨,这都是为了避免以后被宋朝以叛国的罪名处罚。

金国军队撤离东京汴梁城后,张邦昌立刻宣布大赦天下,要将政权还给在南京驻扎的天下兵马大元帅康王赵构。当时投降派王时雍、徐秉哲提醒他还政必然遭到宋朝报复,但张邦昌依然坚决的给赵构写了信。于是在张邦昌的拥立下,孟皇后的见证下,赵构顺利登基称帝,是为宋高宗,南宋的历史就此开启。

赵构登基后以李纲为宰相,让他组织军队抵抗金军南侵,同时升张邦昌为太保、奉国军节度使,封同安郡王。李纲上位后第一时间弹劾张邦昌,说他是乱臣贼子,应该按叛国的处置。但赵构和投降派的宰相黄潜善都为张邦昌辩护,认为其所作所为是被金国胁迫,可以轻罪处理。

于是张邦昌得以暂时保住性命,被贬谪为昭化军节度副使,送到潭州安置。以李纲为首的主战派大臣们很不满,但赵构已经如此处置,他们也没有办法。当时金军见赵构称帝又要继续南下,李纲忙于处理军国大事,就没有在处置张邦昌的问题上与赵构坚持。很多史书上都讨论过赵构如此处置张邦昌的原因,大部分学者认为赵构是得益于张邦昌拥立的,为了表示报恩的姿态,他不便于一上位就过河拆桥,所以在李纲等主战派面前力保张邦昌。这种说法似乎很有道理,其实并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和实质。

实际上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战略形势看,赵构不马上处置张邦昌,是因为张邦昌还有这很大的利用价值。首先,赵构的皇位并不是来自于宋徽宗赵佶或宋钦宗赵桓,而是张邦昌以还政的名义拥立的。实际上直到秦桧被金国执政挞懒放还,带回了赵佶的书信后,赵构才算是真正的获得了法理上的认可。在没有皇帝传位的情况下,赵构的皇位之名是很尴尬的。他力保张邦昌,实际上是承认张邦昌的拥立和宋哲宗被废皇后孟氏的垂帘听政。他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具有继承皇位的资格,以达到法理上的皇帝要求。

实际上他不但力保张邦昌,他还第一时间恢复了孟皇后的皇后之位,尊其为皇太后。孟皇后是宋哲宗赵煦的原配皇后,是宋英宗皇后高滔滔给孙子迎娶的。但因为两人政治理念不同,政治派系冲突,为了扶持新党,宋哲宗赵煦废除了孟皇后,改立张贵妃为皇后。张邦昌让孟皇后垂帘听政,赵构尊孟皇后为皇太后,目的都是以宋哲宗继承人的名义在行使皇帝大权。这个做法其实是很尴尬的,实在打擦边球,但也绕过了宋徽宗赵佶和宋钦宗赵桓。即便未来金国扶持赵佶或赵桓回来争夺皇权,赵构也有一定的说辞。

第二方面的原因是,赵构的皇位并不稳,他需要朝廷中投降派的支持。金国大军撤离时,将反对金国的宋朝大臣都带走了,这些大多是主战派大臣。而留给张邦昌的都是投降派大臣,所以赵构实际上是投降派扶持起来的。孟皇后在宋哲宗时期是旧党的代言人,在当时的向太后去世后,她成为旧党最后的首领,即便在宋徽宗赵佶时期也有很多大臣支持她。这些大臣后来都成为了投降派,主张与金国议和,而孟皇后的政治倾向性也是如此。为了稳住投降派的势力,也为了和金国之间有和谈转圜的余地,赵构也不能立刻处置张邦昌。

第三方面是因为赵构对以李纲为首的主战派并不放心,需要以张邦昌为首的投降派来掣肘对方,以平衡朝廷政局。赵构并不是赵佶选定的皇帝,在赵佶的儿子中排名靠后。他之所以能即位,完全是因为运气,外加靖康之变后只有他作为皇位的唯一选择。他最早在朝廷和军队中都没有势力,直到与金国谈判割地时出任天下兵马大元帅,这才有了机会。在靖康之变后宋军南撤时,他得到了以刘光世、张俊、杨祁中为首的军队将领的支持,所以才能够顺利的南下。但是在以文御武的宋朝,想要当皇帝不仅仅只需要军队支持的。

以当时的战争形势,赵构需要主战派帮他挡住金国军队,但却不能完全信任他们。要与主战派达成政治平衡,必须得到朝廷中投降派的支持,而张邦昌恰好是能够掣肘李纲的任务。至少在赵构建立起自己的执政团队之前,他还需要张邦昌来协调与投降派之间的关系。因为政治上的需要,他不便于过河拆桥,只能力保张邦昌。实际上赵构如此做也是权宜之计,只要他坐稳了皇位,处死张邦昌等参加傀儡政权的大臣是必须的。如果他不这么做,在威信上就无法独立,面对金国的时候政权的合法性就会遭到各方的质疑。

综上所述,在李纲弹劾张邦昌为乱臣贼子时,赵构主动为其辩护开脱,其目的还是政治上的需要,而不是简单的皇帝拥立功劳。实际上在张邦昌还政之前,他也就考虑到了这种危急,但因为有孟皇后作证,所以他自以为可以保得一条性命。但是经历政治斗争多年的张邦昌没有想到,赵构虽然按照惯例尊孟皇后为皇太后,却以其他的罪名来处置他,这种欲加之罪的手段用的非常纯属。由此可见赵构已经不是那个茫然无知,被派到金国大营谈判的康王,已经成了手段阴险毒辣的,极善于政治斗争的皇帝。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