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曾经的功德林战犯宋希濂前往韶山,本欲参观毛主席故居,没想到到了门口他却犹豫了起来,驻足不前。
他身旁的同伴杜聿明感到奇怪,问他是怎么了,宋希濂回答了原因后,杜聿明顿时神情严肃,拍着他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老宋,你不要忘了陈毅当年说过的话啊!”
宋希濂被他这么一提醒,感到豁然开朗,终于战胜心魔,走进了毛主席的故居。
那么,宋希濂驻足不前的原因是什么呢?陈毅当年又和他说了怎样深刻的话语?
一、意气风发的少年宋希濂宋希濂出生于1907年的湖南湘乡县,其先辈大多是晚清的军官,曾祖父宋蟾桂曾追随左宗棠镇守西北边关,在甘肃省任知府等要职,这使得宋希濂自幼就成长在一处家境殷实、生活富足的环境中。
他熟读诗书,并且受到心性坚毅的父亲影响,自少年起就怀着一颗坚定的报国之心。
在十几岁时,他就在学校的作文课上写下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为国捐躯,在所不辞;为民造福,死而后已”的名句,引发了学校师生的一致赞赏。
长郡中学是当时长沙的重点名校,在参加长郡中学的入学考试时,宋希濂也在此处结识了自己一生最重要的好友—陈赓。
在宋希濂的眼里,陈赓一直是一位值得敬佩的可爱兄长,初次见面的陈赓乐观开朗,主动和他热情地打招呼说:“我们是同乡啊,我家是柳树铺的,离你家湘乡不过15里地,我早年在东山高等小学堂读过一年书,后来又去鲁涤平的部队当兵,都感觉没意思,这就又回到学校念书。”
陈赓为人正直,成长经历又堪称传奇,宋希濂始终把他作为自己的榜样去学习。
1923年12月,广州国民政府派人到长沙为黄埔军校召集优秀生源,在周围人的鼓励下,宋希濂报名应考,以优异成绩被录取。
与他一起被选中的长沙学生还有包括陈赓在内的二十余人,大家一致推选陈赓为领队组团到了广州黄埔军校学习。
黄埔军校的初建之时,因国共合作的缘故,可谓是将星云集,将来中华大地上大半的战役都由这里出身的师生指挥。
陈赓在加入黄埔军校前就已是共产党员的身份,但为了促进国共合作的发展,他毅然决然地选择在绝境中将试图自杀的蒋介石背救出来,凭自身的勇武杀出了一条血路。
这种举世无双的勇武加上聪明才智,陈赓很快就在黄埔军校中博得了“黄埔三杰”的美名,宋希濂愈发崇拜陈赓,向他不断讨教学习方法,没想到陈赓只是微微一笑,对他说:“只要跟我一起加入共产党就行了。”
宋希濂此时已经加入国民党,对换个政党就能变得更加优秀的说法将信将疑,但在看到周恩来的一次公开演讲后,他的掌声经久不绝,承认共产党的人才确实有国民党人所没有的魅力。
那种处处为民着想的大局观,是他感触最深的,他最终下了决心,以陈赓作入党申请人,加入了共产党。
在国共合作的背景下,宋希濂这种双重党籍身份是被允许的,可在后续蒋介石阴谋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宋希濂做了一个让周总理与陈赓这些党内好友都十分伤心的事情,那就是服从了蒋介石的淫威,放弃了共产党人的身份。
在日后对红军的“围剿行动”中,宋希濂不留情面,对红军作战不遗余力,甚至在一次身先士卒的冲锋时被红军战士打伤住院。
1935年时,他还亲手枪杀了烈士瞿秋白。
这一切都表明,曾经的那位有志青年,已经逐步沦为了万人唾弃的蒋家“鹰犬将军”。
二、“鹰犬将军”的考量宋希濂选择放弃共产党而选择国民党的一个很大原因,在于他涉世未深,从小到大,他主要在校园、家庭成长,对民间疾苦了解甚少,这就与陈赓将军这些有着丰富社会经验的共产党人有了区别。
他虽然有朴素的爱国情怀,但是并没有把救国救民的视角往下看,而是粗浅的往上看,由此很容易就可以得出国民党军队实力更强,那就更适合赶走侵略者的思考。
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日寇大肆侵略上海,打响了淞沪抗战第一枪,驻守的十九路军奋起抵抗,驻守南京24岁的宋希濂听闻消息,直接作为全军代表去军政部面见何应钦,主动申请参战。
在收到出兵命令的当天,他便立刻马不停蹄地率领自己的261旅前往上海,面对日寇的进攻不守反攻,虽然兵力弱势,却主动突袭到了日寇军队的后方,打了日本人一个措手不及,一举扭转了战局。
可令他没想到的是,就在战局要好转之时,以蒋介石、汪精卫为首的南京政府却与日寇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淞沪停战协定》,这让接到退兵命令的宋希濂愤怒不已。
事后,为了表彰宋希濂的功绩,也是为了平定他心中的不满情绪,他被晋升为国军八十七师副师长。
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以后,宋希濂以西安警备司令的身份镇守西北,周恩来授意陈赓前去拜访。
宋希濂在经过这几年岁月的洗礼后,成长了不少,对很多事情有了更加深刻的考量,不再像当年围剿红军那时一样对共产党人怀有恶意。
面对兄长陈赓,他更是不带警卫,只穿便装,两人坐谈畅饮,陈赓对他说:“你是国军师长,我是红军师长,十年内战,干戈相见,又走到一起来不容易啊。”
宋希濂连忙点头称是,心中已对自己当年的选择有了些后悔之意。
他发现,“攘外必先安内”的蒋介石虽然实力强大,但从理念上,主张联合抗日的共产党或许还是更加适合自己。
他对蒋介石的希望在1937年进一步破灭。
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寇又大张旗鼓地调集重兵向上海进攻,发动了淞沪会战,驻防西安的宋希濂接到紧急命令,心忧淞沪地区,日夜不休,仅用3日就到了上海前线。
他率领36师在淞沪会战中血战近3个月,全军前后牺牲1.2万多人,谱写了一曲以血与火铸成的抗日悲歌。
凶悍的日寇在攻克上海后进一步推进,打到了蒋介石的老窝南京,宋希濂带着仅剩的3000余人又回守南京,作战可谓是已经竭尽全力。
可在南京失守后,蒋介石却为了甩掉丢失南京的黑锅,把责任都推到宋希濂等30余名将领身上,撤了他们的职。
眼看大敌当前,蒋介石依旧不忘搞政治斗争,宋希濂大失所望,带着愤懑不平的情绪,返回了家乡,很长一段时间不愿再出山与蒋介石合作。
面对日本人,宋希濂有着充分的作战热情,但在解放战争再次面临手足相残的情景时,他每天每夜如坐针毡,一度辞去过徐州剿总副司令的职位,对和共产党人的战斗抱有很深的消极情绪。
蒋介石撤离到台湾前,命令宋希濂留在大陆,继续奋战在西南,他自己是到了安全的地带,却把最危险的地盘给了宋希濂管,为此宋希濂只是无奈叹息表示:“我只有一句话,尽人事听天命吧!”
最终宋希濂在西南溃败,在绝望自杀时被拦下,成为了功德林俘虏之一。
三、前往毛主席故居,打破心结宋希濂在功德林中的改造十分成功,因为他实际上早已认同了共产党的理念,每日都要主动找马列毛相关的著作学习。
在此期间,陈毅作为国务院副总理,也曾代表中央来到功德林拜访过他们,其中在见宋希濂时,他直夸宋希濂是位十分会打仗的人才。
在陈毅温善的态度与话语下,宋希濂感到了惭愧不已,他回答道:“败军之将,怎么敢称人才?”
陈毅爽朗地大笑几声,说:“我们在山东地区,被你的部队打败了好几次,也曾是败军之将,败军可不丢人,丢人的是不要一直沉浸在失败中,正面未来的现实,一切从头做起也为时未晚!”
宋希濂一颗死寂的心再次被陈毅这番话激起热情,决定若是出狱后,一定要用余生向人民与共产党赎罪,他的这种思维的转变也被监狱管理人员记在了心里,因此在1959年12月,他作为第一批功德林被特赦的战犯出了狱。
出狱当天,好友陈赓亲自到监狱门口接他,宋希濂激动不已,说:“真没想到我犯下了滔天罪行,共产党还对我如此宽大处理。”
陈赓安慰他说:“两军相争,各为其主嘛,你有抗日功劳,并对内战进行了发自内心的反思,那就值得宽大处理。”
宋希濂闻言,感动落泪。
出狱后,他先后担任过全国政协文史专员和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1973年时,党中央组织了一场让已释放的功德林战犯们参观毛主席故居的活动。
来到那座再平凡不过的毛泽东故居前,67岁的宋希濂却突然犹豫了,身旁的杜聿明问他:“老宋,怎么不进去了?”
宋希濂叹了口气道:“毛主席身为一国领袖却一直保留着这样简朴的故居,再想想校长(蒋介石)当年的豪宅,我怕接受不了落差。”
杜聿明劝他说:“老宋,你这就不对了,难道你忘了陈毅是怎么和你说的了吗?”
宋希濂回想起陈毅说的话,犹豫的神色褪去,感到豁然开朗。
对啊,他早就已经是新中国的公民了,蒋介石跟他还有什么关系呢?现在他唯一要做的只有学习毛主席的精神,从而在未来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何必还沉浸在过去?
想通了的他终于踏进了毛主席故居的大门,开始观赏毛主席生活的环境,对毛主席儿时读过、写过的文章著作大为赞赏。
毛主席自儿时起就脱离了低级趣味,把自己所有才华与本领都献给了中国的革命事业,这才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起一片新的广阔天地,这样的人,蒋介石怎么可能斗得过?
想明白这点的宋希濂再一次坚定了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永远不忘听从毛主席的指示。
在晚年他因身体不适,前往美国与家人一起养病,却依旧不忘祖国统一大业,在纽约创立了“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致力于实现两岸统一。
1993年,86岁的宋希濂因肾衰竭在美国逝世,骨灰遵从他生前遗愿安葬在了长沙唐人墓地,重归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