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冷热”的孩子有多少呢?——好奇小队

外面世界这么大 2024-03-20 17:07:01

这两天,大江南北温度骤降,成都虽然没有东北一样四季分明,却也一下子从骑车的时候能够感受兜风的心境,变得浑身冰冷,想快快回到温暖的地方窝起来。

周日例行小队活动,好奇小队的孩子们也都装备得严严实实。我把弯弯不喜欢的帽子戴在了头上,感觉安全好多。

第一个提问的孩子是香香公主,她问:为什么今天呼出的气能够看到白气。

这是一个非常棒的问题。我问,有孩子能够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吗。

彬彬说,呼出的热空气遇冷凝结出小水滴,这就是原因。

我问,孩子们,有谁知道空气的成分是什么呢,还是彬彬,他说氮气78%,氧气21%,还有一些稀有气体和其它气体。

那么,我说,小水滴是由啥凝结出来的呢。

他……。

嗯,其实,他已经非常棒了,也回答出了问题的核心问题。

第一,热遇冷。

第二,凝结成小水滴。

由于是小队的成员控制在8人以下,所以,总能够让每一个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思想,我也能够兼顾到每个孩子的认知。

随着他们的问题,考虑到他们的认知边界,拓展他们的认知边界,这就是每次活动的主旨。最重要的是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是充满好奇与兴趣的。

我问,啥是冷和热呢。

第一个孩子说,我倒,接着倒下两个。

楠楠说,是构成物质的分子活动快慢程度。嗯,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回答。再差一点点就完美了。

差哪一点呢,其实这是对温度的定义。

如果要区分冷和热,就一定要考虑相对问题,也就是这是一个比较的概念。一定要强调,一种物质的分子运动速度相对另一种物质的快或者慢。

如果一种物质的分子运动速度(这里一般指平均速度哈)快,那么当一种分子运动速度慢的物质与之接触的时候,就会发生热传递。

热量传出者为热,接受热量者为冷。

说到这里,孩子们就是不理解,也能够有一个耳熟了。

当然在这里,我还补充了什么是分子,什么是原子,以及原子的构成。

虽然,他们全部都没有开始学物理或者化学。可是,这些知识真的是需要在物理和化学课上才能够学习的吗。我的认知是,无论孩子多小,只要能够理解或者感兴趣,都可以学习。比如彬彬,他虽然才小学二年级,不过在很多的科学普及认知方面已经远远超过了大多数的初中的孩子。

不要让孩子在学习的路上突然遇见一些必须要马上得分数的陌生问题与概念。这个时候,已经没有充分的时间去认知和理解了。那么怎么办的呢,这也是现在许多孩子面对的,那就是死记硬背,数理化套公式,语地生史政背。这怎么能够让孩子学得有兴趣呢。

接着说第二个问题,水是从哪里来的?人体本身水占到了百分之70.。再者,我们吃的食物大多数还是碳水化合物。

这里就讲到了光合作用,植物通过呼吸孔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叶绿体里通过阳光的帮助与从根吸收来的水化合在一起,同时脱出两个氧原子以氧气的形式排出。这些固定下来的碳以糖的形式或者以纤维的形式存储在植物里,它们的本质是存储了来自太阳光子的能量。这就是碳水化合物的来历。

人类采食了这些植物,就摄入了这些碳水化合物 ,它们在身体细胞里发生逆反应。

也就是人类通过呼吸吸入植物放出的氧气,在细胞内部与碳水化合物结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来自太阳的热量。这也就是为什么万物生长靠太阳的原因了。

当然,水来自哪里的问题就解决了。人在呼出热空气里含有小量的水蒸气。如果,外面空气的温度比呼出的气体热,这时呼出的气体不能够达到水汽饱合,就没有白气形成。这就是夏天的情形。

那么在冬天,特别是像今天的样子,呼出的含水空气遇见冷空气,快速达到水汽饱合,于是就凝结出小水滴。这就是白汽的来历了。

好吧,就写到这里吧。一个多小时,过得很快的。当然也是愉快的。下次见。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