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头,向世界宣告新中国成立。回首这一路走来的艰辛,毛主席忍不住感慨万千。
对毛主席来说,革命这条路上,有很多人都可以称为他的老师。但最先发现他才华的人,却只有三个。
这三个人分别是谁?他们和毛主席什么关系?
亦师亦父1936年,毛主席在和斯诺的交谈中提到:“杨昌济先生是对我影响最深的一位老师。”毛主席这样说,当然不是无中生有。
1913年,杨昌济来到湖南高等师范学校任教,担任心理与修身课程的老师。很多人都觉得可惜,觉得杨昌济这样的人才被浪费了。
杨昌济出身书香世家,但他本人早年却是维新派的坚定支持者。出生在清末的有识之士,往往面临两种选择。
一个是变法维新,帮助清政府重焕生机;一个是参加革命,彻底推翻清政府。杨昌济深受儒家思想熏陶,一开始选择的就是变法维新的道路。
然而清政府一味妥协的态度,让他逐渐感到心寒。为了寻找救国之路,他选择东渡日本留学,后来又去英国深造。
武昌起义成功之后,他又在德国考察了几个月,然后回到了自己的故乡长沙。当时湖南的督军谭延闿,想让他当省教育司司长。
但他看透了北洋政府的本质,不愿意与他们同流合污,于是来到湖南师范。就在他来到师范的第二年,他的课堂上来了一个学生,那就是毛主席。
毛主席是因为学校合并,被并入了杨昌济所在的学校,成为了他的学生。一开始的时候,他并没有注意到毛主席。
一直到1945年,毛主席才出现在杨昌济的日记里。他在日记里夸赞毛主席:“资质俊秀,殊为难得”。
真正了解毛主席,还是在驱逐校长张干的运动中。1915年学校突然宣布,要在学子们中间收杂费。这样的决定,无异于是给那些农民学子很大的压力。
毛主席对这样的政策很反感,对校长助纣为虐的行为也很不满。毛主席等人联合校内进步学生,发起了驱逐校长的运动。
这让校长非常生气,要开除参与这一运动众人。最后在杨昌济等教授的干预下,毛主席等人才没有被开除。
1918年,杨昌济前往北大担任教授,但他心里一直在惦记着毛主席。当时蔡元培正在号召有志青年赴法留学,他立马将这件事告诉了毛主席。
他认为毛主席可以抓住这次机会,去国外看看他们的制度。但在上飞机之前,毛主席却选择了留下来。
他认为中国的问题,还是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有人出国学习新东西,也要有人留在国内,研究本国问题。
对于毛主席的决定,杨昌济自然也是支持的。在他的介绍下,毛主席前往北大担任图书管理员,由此结识了李大钊,成了一名共产主义战士。
在北京的这段时间,毛主席借住在老师的家里。老师和师母待他如亲子,而他也和老师的女儿杨开慧产生了感情。
只可惜在1919年的时候,杨昌济去世了。在他临终前写给章士钊的信中,他说毛主席和蔡和森是“海内人才,前程远大,救国必重用二人。”
眼光独到的伯乐杨昌济对毛主席影响很大,但他并不是第一个发现毛主席是个人才的人。毛主席的第一位伯乐,是他在一中的校长符定一。
毛主席出生在甲午海战的前一年,当时的中国已经沦为列强的大蛋糕,谁都可以分上一口。孙中山想改变现状,于是在日本成立了同盟会。
毛主席少年时期,就已经能感知到家国危机了。他第一次思想觉醒,应该是在读了郑观应的《盛世危言》,这让他看到了一个千疮百孔的国家。
心有大志的毛主席,给父亲留了一首诗,上面写到:“孩儿立志出乡关,誓不成名终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
之后他毅然离开了家,踏上了革命的征程。毛主席革命的第一站是参军,参加的是当时赫赫有名的湖南新军。
辛亥革命的起源,就是新军内部起义,所以新军是当时有志青年的第一选择。然而他发现,想要实现理想和抱负,必须要了解更多的知识。
新军中的很多人参军,但他们都不知道自己参军是为了什么。大部分的人,都是为了混个温饱,真正为了理想的人很少。
所以在参军半年之后,他离开部队进入学校。当时学校的校长就是符定一,他是清末的举人,想为国家培养人才,所以选择了回乡办学。
在入学考试上,毛主席的文章给符定一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符定一决定亲自面试这个学生,并给他出了一个“论救国之道”的题目。
而毛主席的答案,再次惊艳了符定一,让他下定决心将毛主席收为弟子。可以说,他对毛主席有知遇之恩。
但除此之外,其实很少有人知道,他对毛主席还有救命之恩。那是在1925年,毛主席回乡组织农民运动,被赵恒惕密令逮捕。
符定一有一个亲戚,在赵恒惕身边做秘书,他提前得知了这个消息。符定一想请这位亲戚出面,帮忙拖延时间。
但这位亲戚害怕影响自己,所以不肯出面帮忙。符定一四处周旋,他告诉别人,想救国,必须要重用这个年轻人。
在符定一的周旋下,毛主席顺利逃离了湖南,没有落入赵恒惕的手中。
是知己也是伯乐离开湖南之后,毛主席来到了广州,结识了爱国诗人柳亚子。我们都知道,毛主席本人文学造诣也非常高,他写出来的诗磅礴大气。
柳亚子是国民党党员,曾经担任过孙中山的秘书,是一位坚定的革命者。当时正好是第一个国共合作时期,两党之间的关系还不错。
对于我党的很多理念,柳亚子都表示认同,他还非常欣赏毛主席。文人之间相交,有时候只需要一首诗,甚至只需要一句话。
当时孙中山已经去世,老蒋的狼子野心逐渐暴露。柳亚子和老蒋政见不同,因此在国民党内部备受排挤。
在和毛主席接触之后,两人相见恨晚。他和毛主席聊经济、政治,聊国家的未来、革命的前路。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之后,柳亚子被迫流亡日本。老蒋违背孙中山的遗志,将国民党变成自己一言堂的行为,让柳亚子对他彻底失望。
而毛主席带领红军帮助穷人,打击地主豪强的行为,则颇受他的赞赏。只可惜多年以来,两人都没有机会再见面。
等到再见的时候,已经是1945年重庆谈判的时候了。虽然多年未见,但柳亚子见了毛主席之后,却没有一点生疏的感觉。
这么多年,他虽然没有和毛主席见过面,但依旧对毛主席十分关注。毛主席所写的文章,他都想办法找来读过。
而此次见面,两位诗人之间便开始以诗赠友。柳亚子十分反感老蒋的统治,却对我党寄予厚望,在北平解放之后,他和毛主席以诗人的身份在北京诗词唱和,也是当时的一段佳话。
这三人,两个是毛主席人生中的伯乐,一个是毛主席文学中的知己。他们都对毛主席有信心,认为他能拯救国家。
而毛主席最后也没有辜负他们的期望,在经过艰难的斗争之后,终于建立了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