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院士:28年与363天的故事(著名科学家的故事之三)

安苏摄影 2024-10-01 13:00:37

核物理学家邓稼先纪念邮票。

邓稼先院士雕像。

1958年8月的一天上午,钱三强副部长在自己的办公室迎来了风华正茂的邓稼先博士。他对博士说:“国家要放个大炮仗,准备调你去参加这项工作。”所谓“大炮仗”,邓稼先心知肚明,其实就是原子弹。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次非同一般的调动。从此以后,他的名字就从各种媒体、公众视线及对外联络的信息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邓稼先博士带领全家拍的一张全家福。

告别了四岁的女儿、两岁的儿子及妻子,邓稼先博士于1958年8月,只身奔赴“特殊”的工作岗位,谁能想到这一去就是二十八年!在离别家人之前,邓稼先博士特意带领全家人拍了一张全家福。因为他深知“特殊工作”的艰巨,必须做长期的心理准备。当时,妻子许鹿希以为两人的“分别”只是几个月的时间,最多也就是一年。可是她怎么也没有想到,这匆匆一别之后,就是整整二十八年的聚少离多。直到1986年,邓稼先院士病重住院,才结束夫妻两人的长期别离。

“两弹”元勋邓稼先院士。

二十八年期间,邓稼先博士返回家里往往都是晚上,突然接到一个电话就立刻又走了。若询问到哪里去,他总是说:“老地方。”就算是在家里,他的话也变得极少,让家人感觉他的眼神总是空落落的,似乎不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有时家人之间谈起有趣的事情,他又恢复了以往的爽朗,不禁开怀大笑。但是有好几次,笑声戛然而止,突然他又走了。孩子们经常问妈妈:“爸爸去哪儿了?”“爸爸什么时候回来?”可是,妈妈总是回答不了孩子们的提问。因为,她压根也不知晓答案。

邓稼先(1924—1986),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出生于安徽,初中时期对物理、数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1945年毕业。1948年10月赴美国普渡大学留学,于1950年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的第九天,他就毅然回国,被国家安排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

邓稼先院士在基地与同志们合影。

自1958年8月邓稼先博士工作调动后,他就担任第九研究院理论部主任,组织并领导开展有关原子弹的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使得我国向着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方向迈开了第一步。紧接着他又领导完成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 同时他又组织领导氢弹设计原理及选定技术途径的研究,接下来他又组织领导并参与我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与试验工作。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人民日报》号外,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自1958年至1986年,我国共进行32次核试验,其中有15次是邓稼先院士担任指挥。他是我国研制和发射核武器的主要技术领导人之一,他为中国原子弹及氢弹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1986年的6月23日,邓稼先院士的名字出现在解放军报和人民日报的头版上。标题是“名字鲜为人知,功绩举世瞩目,‘两弹’元勋——邓稼先”该文介绍:他是我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被人们称为“两弹”元勋。

自1958年只身奔赴“特殊”工作岗位,一直到1986年病重住院,邓稼先院士在我国核武器的发展与研制工作岗位,辛勤奋斗了二十八年!邓稼先院士生命历程的后期,在301医院住院治疗了363天。

1986年7月16日,万里代总理专程到医院看望邓稼先院士。1986年7月17日,李鹏副总理专程前往医院,授予邓稼先院士全国劳动模范奖章和证书。于是,妻子许鹿希教授搀扶着他拍照了一张合影,时间定格在1986年7月17日,这也是他们夫妇二人最后一张合影。

数十年后,在北京邓稼先院士生前居住的家里,记者采访许鹿希老人时提到那张合影的照片,她悲痛地讲述拍照过程时说:“那天我老扶着他,就怕他歪倒,他当时站起来非常非常困难......。”八十多岁的老人一边讲述,一边潸然泪下。

核物理学家邓稼先纪念邮票。

杨振宁、邓稼先和杨振平。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深情地对夫人说:“如果有来生,我还会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也选择你。”夫人紧紧握着他的手,迟迟不肯相信丈夫离去的事实。从1958年开始到1986年为止,整整28年的等待。她感到非常遗憾,为什么最后团聚的时间是那么短暂,仅仅363天!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院士在北京逝世,享年62岁,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四川日报》号外,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