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前面两篇文章提到,传统中医的行医理论基础是以道教的“阴阳五行”加“天人合一”的理念形成的。这件事在“气功”上就是个明显的例子:
如果“气功”不是把人想象成一个“丹炉”,不是参考《道德经》中的这句“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然后对应到人体,气功养生的这套方法和逻辑也就不存在了。那些“气功大师”们在“发功出气”时也就不会感到“疲劳”了。
“神”这个字左边的“示字旁”是个祭台,“申”代表“闪电”,古人认为闪电是神对人发送信息,而人要与神沟通就通过点火的方式。而这种思维的形成背后就是“巫师求雨”的仪式:巫师点火求雨,天神收到信息后电闪雷鸣下雨。
我前面提到传统文化的“三大毒瘤”之一是“厚古薄今”,第二就是“疯狂造神”。这个话题在此就不展开了。
在“精”和“氣”这两个字中都有个“米”字,“精”字的本义就是“细粮”,所谓“食不厌精”。“气”和“氣”本来不是一个字,“气”字的本义就是“流动的空气”,而“氣”原本又写作“饩(餼)”或“䊠”,你可以从古文字的结构发现,这就是指一个人在“生火做饭”,而这个“䊠”的另外一种写法就是“炁”!
所以还是那句话: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文化,有什么样的文化才会形成什么样的汉字!作为一个农耕社会,以粮食为主食,吃不饱饭就没有力气!所以在繁体字里,“精气神”和“力气”、“口气”中的“气”都写成“氣”。被道教气功搞得神神秘秘的“炁”,不过是另外一种写法罢了。下面四点代表“火”,上面那个字“旡”念“记”,是“打嗝”的意思。
上面这张图片是我以前做“汉字文化巡展”时制作的画册,之前在论述“何尊铭文”的系列文章中用到过。所以现在但凡有谁神神叨叨,告诉你“炁”字是什么“道家无上心法”之类的话,你就要小心一些了。
传统中医里病因理论的始祖叫“医和”,其实就是一个名叫“和”的医生。他提出了“六淫致病”,又称“六气病源”:
当时晋国国君请医和来治病,医和告诫晋侯说:“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徵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灾。
医和所说的阴、阳、风、雨、晦、明六气,本来是自然现象,如果自然变化过于急剧,就会使人发生疾病。阴阳代表冷热,冷热变化会影响人体,风雨是气象变化也会使人生病,晦明指黑夜和白天,如果没有好的起居习惯,也容易生病。总之就是凡事不能太过,一定要阴阳平衡才不会生病。而这一套致病的逻辑,依旧是以“天人合一”为理论基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