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苏州豪门潘祖年临终前,单独把20岁孙媳妇留在屋里:“我死后,你一定别改嫁,有要事相托!”
已经守寡两年的丁达于,重重 点了个头:“祖父放心,您请交代,孙媳一定照办!”
潘祖年语气严肃道:“三房没有男丁,今后你就改姓潘,整个家业就托付给你了。尤其是那两尊大鼎,一定要守护好,不要让任何人知道,更不要让人抢了去!”
20岁的潘达于,就这样成了潘家三房的继承者,同时,她也肩负起了守护两尊大鼎——大孟鼎和大克鼎的重任。
这两尊大鼎,是西周时期的文物,与毛公鼎一起,并誉为“海内三宝”。
在无数人觊觎潘家宝物的年代,不敢想象,潘达于一个年轻单薄的女子,如何承担起这样的重任?
不过,在揭露潘达于的守护之路前,势必要先说明一下这两尊宝鼎的来历。
咸丰十二年,潘祖年的哥哥潘祖荫高中探花,后来当了军机大臣,是潘家这一辈官职最 高、也是唯 一当官的人。
潘祖荫是个爱好古文字研究的收藏家,而大孟鼎,正是左宗棠为了报答救命之恩送给他的。
当时,左宗棠还未发迹,只是湖南巡抚的一个幕僚,因得罪了人被打入大牢,面临着生死劫难。
潘祖荫因怜惜左宗棠才华,站出来向咸丰皇帝三次上书保荐:“国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由此,保住了左宗棠的命。
多年后,左宗棠当了陕西总督,在西安得到了出土的大孟鼎,因感恩潘祖荫救命恩情,便投其所好把大鼎送给了他。
几年后,潘祖荫又从别人那里高价收购了大克鼎,从此“海内三宝”两个都在潘府,潘家风头无两。
可惜,盛极必衰,潘祖荫得到了两尊宝鼎没多久就病逝了,所有财产都交给了弟弟潘祖年打理。
当时,达官贵人、收藏家们闻风而动,都在想着如何把这宝鼎收入囊中。
潘祖年为了守护宝鼎,定下了“谨守护持,绝 不示人”的家规。一直到临终前,把这个重任传递给了孙媳妇潘达于。
潘达于一直谨守着祖父的嘱托,然而,就在她掌家后的第十一年,两尊宝鼎突然消失了踪迹!
直到1951年,大孟鼎和大克鼎再次现身,已经是在上海博物馆里。
时间回到1937年8月……
淞沪会战爆发后,苏州危在旦夕。潘达于担心日军闯入,会把两尊宝鼎抢走,到时候可就真对不起祖先了,于是她有了一个周密的想法。
一个深夜,潘达于蹑手蹑脚,带着四个人,在一间偏僻的堂屋里,进行着一项不能为外人所知的工程。
参与的人,一个是亲姐 夫,一个是姐 夫的弟弟,都是潘家至亲可信之人。其余两人,是潘家的长工,在参与这件事前,潘达于已向他们许诺:“只要保守秘密,潘家会供养你们终老!”
随后,五个人在月光的照耀下,摸索着轻轻地搬开屋子中间的桌子,用锄头把地砖一块块掀起来,随后开始挖洞,一切进行得人不知鬼不觉!
挖了两个夜晚后,终于挖出了一个很大的洞,可以放进一个大木箱。两个长工一起使劲,把大克鼎和大孟鼎轻轻抬进了木箱。潘达于又放入了很多其他珍贵的收藏品,最后铺上了被子,盖好盖子后,又把地砖和桌子恢复如初。
就这样,潘家的大部分藏品和两尊宝鼎,才得以躲避被日寇掠夺的劫难!
1951年,潘达于感受到时代已经发生了变化,意识到家中藏品和两尊宝鼎交给国家来保护更为安全,也明白这些文物对于国家来说价值更大,于是,连着两尊大鼎和潘家的400多件藏品,无偿交给了上海博物馆珍藏。
但其实,潘达于那时候并不宽裕,可她始终没想过用这些文物来换钱。
本是豪门千金出身的她,历经沧桑岁月后,成了一名普通劳动者,靠自己的双手来生活!
@紫衫书舍
潘达于,一个年轻而单薄的女子,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无私地牺牲了自己的安逸与幸福,毅然决然选择了保护祖辈流传的两尊宝鼎。
她用坚韧和智慧,诠释了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与担当。她是一位让人钦佩的女性,也是一位永远值得铭记的文物守护者。
她的这份正义和无私,和两尊西周青铜鼎一样,无法用金钱来衡量!
她故事告诉我们,历史由每一个人共同书写,每一份力量都能在守护中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