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摊位也太脏了,连个健康证都没有!"眼前的女大学生叉着腰,背着个淡蓝色的双肩包,那副教训人的样子让我这个大头兵直愣愣地站着,手里的铲子都忘了动。
早市的街边,煤气罐发出呜呜的响声,豆浆机轰隆作响,各种吆喝声此起彼伏。我瞧着她白净的脸蛋,想起那会儿刚来省城时的窘境,心里头五味杂陈。
1996年春节刚过,我退伍回到老家,七个兄弟姐妹围着一张方桌吃年夜饭。老爹是个退伍老兵,常年的风湿病让他走路都不太利索,可还是坚持着给我们夹菜。
老妈是生产队的老突击手,一辈子省吃俭用,手掌上的老茧磨得发亮。看着家里的土坯房,我心里头憋着一股劲,攒着5000块钱的复员费,第二天就奔省城来了。
刚到省城时,住在老战友王建国家的地下室。潮湿阴冷的空间里,墙上的霉斑像地图似的往外蔓延,电线杆上贴满了"能刷卡的彩电"、"健美裤"、"大哥大"的小广告。
晚上躺在地下室的小床上,听着头顶传来的脚步声,想起在部队时连长说的话:"小马啊,你这人实在,就是太死脑筋,出去了得学会变通。"
王建国在市场管理处上班,托了不少关系才给我批了个摊位。那天他特意带我去看位置,指着周围的大学城说:"老马,你小子运气不错,这地段准赚钱。"
谁知道这摊位成了我和李雨婷结缘的地方。头一回见她时,她穿着时髦的喇叭裤,脚上蹬着小皮鞋,头发烫得微微卷起,一看就是大院子弟。
每天天不亮,我就得起来和面、切菜、配料。早市上的人声鼎沸中,总能听见她那略带嫌弃的声音:"这案板油腻腻的,谁敢在这吃啊!"
有一回,我妈坐着拖拉机颠簸了一天来看我,刚好撞见李雨婷在数落我。老太太气得直哆嗦,操着浓重的乡音骂道:"你个黄毛丫头,知道我儿子每天起五更干到晚上啊?"
那场面把李雨婷吓着了,脸都红了。可第二天,她又来了,这回换了个说法:"你看人家小摊都有塑料手套,你咋不戴呢?"
我揉揉脑门,想起连长说过的话:"退伍不褪色,军人要有军人的样子。"咬咬牙,我真去买了手套,还特意选了白色的,每天都换新的。
夏天的省城,闷热得像蒸笼。我站在煤气灶前,汗水顺着脖子往下淌,可还是坚持穿着整洁的白背心。渐渐地,我知道了她叫李雨婷,是省师范大学中文系大三的学生,她爸是位转业军人,在机关大院当领导。
生活的转机是在一个雨天。王建国突然病倒了,查出是白血病。我听到这消息时,浑身发冷,想起在部队时他总是默默帮我补课、教我认字的样子。
二话没说,我把摊位典当出去,凑了一万块钱。那天李雨婷路过,听到了我们的对话,她愣在那里好久,最后问我:"你为啥要帮他?"
"部队的兄弟,比亲兄弟还亲。"我说这话时,眼睛有点发酸。
她眼圈红了:"对不起,我以前误会你了。你看着粗糙,可心眼真好。"
从那以后,她不光不挑剔了,还主动帮我。带我去参加食品卫生培训,教我记账,连她爸都来给我支招。可她妈却不乐意:"咱家闺女,哪能跟个卖煎饼的处对象?"
那段日子,我常常躲在地下室里发呆。王建国躺在医院,李雨婷被家里管得死死的,我的摊位也没了,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
1996年末,一场台风来袭。我想着几个老教授每天都要买我的煎饼当早餐,就顶着大风摆摊。风雨中,我看见李雨婷举着伞跑来,手里还提着热粥。
"你这个固执的兵!"她红着眼眶说,"我爸说得对,当过兵的人就是不一样,认准的事情就得做到底。"
我看着她被风吹乱的头发,心里头暖烘烘的。可没想到,她家人还是坚决反对我们来往。李雨婷急得大病一场,整整躺了半个月。
她爸看她这样,终于松了口:"就冲你这股子军人劲,我认了你这个女婿。可你得答应我,好好待我闺女。"
日子就这么有了盼头。我用战友们捐的钱开了第一家店面,取名叫"军嫂煎饼"。王建国的病也慢慢好转,1997年夏天,他特意穿上那身褪色的军装,给我们当证婚人。
婚礼很简单,就在店门口办的。李雨婷穿着红裙子,笑靥如花。街坊邻居、老顾客、战友们都来祝贺,有人放起了《驼铃》,那熟悉的旋律让我想起了在部队的岁月。
看着那面飘扬的军旗,我突然明白,是部队教会我认真和坚持,是军人的品格托起我的梦想。李雨婷就像我人生的一道光,照亮了我前行的路。
如今,我和雨婷的连锁店遍布全城,每年都要办一次军属优惠日。王建国的病好了,现在是我们的采购总管。我妈也从农村搬来了,每天乐呵呵地帮着看店。
常有人问我是咋成功的,我就指着墙上那张穿军装的老照片说:"军人要有军人的样子。"回想起来,那个背着双肩包、爱挑剔的女大学生,成了我最好的人生伴侣,真是命里的缘分。
人这辈子能遇到一个懂你的人,是最大的福气。就像连长说的:"好男儿志在四方,但要记得,家是最温暖的港湾。"这些年,雨婷一直是我坚强的后盾,我们的小日子,也像那煎饼一样,一层层摊出了甜蜜的滋味。
人生就像那煎饼,有咸有甜,可只要用心去摊,总能摊出一个圆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