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这天,莫文蔚自然老去,洪金宝瘦了好多,郭晶晶夫妇带娃追星

墨色流年如画 2024-12-11 09:47:07

没想到《咏春》台下比台上还有看头,连洪金宝和郭晶晶都来了!”

2024年11月24日,备受众人瞩目的《咏春》舞台剧,终在香港文化中心,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的压轴大戏盛大启幕!

自2年前首演以来,《咏春》一度受到大众追捧,所至之处都是一票难求,连港娱的明星大咖都恨不得挤进后台蹭热度。

这次演出也不例外,比起《咏春》舞台剧演员们的精彩演出,台下香港大咖云集更是全场的焦点,采访细节与实时状态简直比舞台剧还要热闹非凡。

本文信息来源:【深圳特区报】【大湾区新闻】(详细信源附在文章末尾)。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金曲女王莫文蔚,断崖式衰老

镜头首先给到的是“金曲女王”莫文蔚,让网友有些吃惊的是她现时与自己演唱会的状态简直判若两人!只见她扎着松散的马尾,穿着朴素的休闲装,全程素颜朝天,尽显松弛感。

没有了妆容的加持,莫文蔚脸上以及眼角的条条皱纹就如沟壑一般,其脸色也像土豆一样蜡黄,嘴圈发黑,尽显沧桑,丝毫没有往日的风采。

如果不是众多记者竞相采访,一时间还真认不出呢!

1949年,解放战争进入尾声。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国民党在大陆的政权土崩瓦解,许多地方势力纷纷选择投降或起义,以避免更大的损失。然而,位于西北的宁夏,却成为国民党残余势力的一个顽固据点。在这里,“宁夏王”马鸿逵依然负隅顽抗,妄图凭借一省之地抵挡解放军的铁拳。

面对解放战争的压倒性胜势,党中央一再向马鸿逵释放善意,劝其放下武器,和平起义。解放军高层派人与他接触,希望通过谈判方式避免战火波及无辜百姓。然而,马鸿逵却不以为然,拒绝任何和谈的提议。他不仅没有接受和平解决的可能性,反而在一次会谈中叫嚣道:“我对共产党有恩,打赢解放军再谈和!”

马鸿逵这句狂妄的言辞,透出了他对大局的误判以及对共产党的根本误解。他所提及的“有恩”,指的是抗战时期他曾以宁夏省的名义向边区政府输送过少量粮草,名义上支持过抗日。然而,这些所谓的“恩情”不过是他向延安讨好的手段之一。当时,马鸿逵既想保持与蒋介石的关系,又不愿激怒延安的共产党势力,因此做出了一些象征性的妥协。然而,他显然误以为这些表面的行为足以换取共产党对他独立王国的保全。

实际上,马鸿逵对共产党根本没有真正的了解。他以为共产党只是依靠武装斗争的“山野之军”,对政治、军事、社会治理缺乏深度认识。他自信宁夏的地形和自己多年来的统治基础足以抵挡解放军的攻势,甚至认为自己手中的“马家军”能够为蒋介石的反攻大陆争取更多时间。因此,他一边对解放军的劝降置之不理,一边紧急备战,妄图与解放军硬拼到底。

马鸿逵的顽抗不仅源于他的狂妄,更是出于对权力的执念。多年来,他将宁夏视为自己的私人领地,从未将自己与蒋介石视为真正的上下级关系。他之所以效忠国民党,不过是为了借助蒋介石的资源巩固自己的统治。当解放军接连取得胜利时,蒋介石开始将宁夏视为西北最后的屏障,加大了对马鸿逵的军事支持。为了获取更多资源,马鸿逵一边向蒋介石表忠心,一边声称自己“已做好与解放军血战到底的准备”,甚至用夸大的战绩向蒋介石报功。

与此同时,马鸿逵在宁夏内部采取了更加严苛的统治。他对外高喊“死守宁夏”,对内则疯狂征兵征粮,为了满足军事需求,强迫百姓捐献财物,甚至以家族连坐的方式威胁抗拒者。在他的统治下,宁夏百姓苦不堪言。许多村庄因大量青壮年被征兵而变得人烟稀少,农业生产陷入瘫痪。不仅如此,马鸿逵还强制增收盐税和牲畜税,将原本就贫困的百姓推向了绝境。

马鸿逵的行为引发了宁夏内部越来越多的不满。然而,他对这种局势的恶化却视而不见,甚至通过恐吓与打压的方式试图维持局面。他一再向手下宣称:“解放军不过是乌合之众,宁夏有黄河天险和贺兰山屏障,坚守下来就能等待援军。”这种盲目的自信让他的部下逐渐丧失信心,不少人私下里讨论起义或投降的可能性。

解放军对马鸿逵的顽抗早已了然于心,但依然希望通过谈判的方式减少伤亡。在解放军的劝降信中,详细列举了解放军政策的宽容之处,包括起义后保障马鸿逵家人的安全和对宁夏地方建设的承诺。然而,马鸿逵却对这些信件嗤之以鼻。他不仅拒绝回复,还在内部宣称:“这是共产党虚张声势,他们想分化我军斗志!”他下令焚烧所有劝降信,并警告任何讨论投降者以叛国罪论处。

与此同时,解放军的兵锋已经逼近宁夏。面对数十万大军的围攻,马鸿逵依然在做最后的挣扎。他将有限的兵力分散部署在黄河沿岸,妄图凭借天险阻挡解放军的前进。然而,他低估了解放军的智慧和毅力。解放军不仅迅速突破了黄河防线,还成功策反了马鸿逵的堂兄马鸿宾。马鸿宾率部起义,直接导致宁夏防线的全面崩溃。

事实证明,马鸿逵的顽抗不仅是徒劳的,还给宁夏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他的拒绝和谈与盲目备战,让这片土地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无数宁夏的年轻人在战场上白白送命,而那些躲过战火的百姓,则因为马鸿逵的征粮政策而家破人亡。马鸿逵用宁夏百姓的生命为他的狂妄买单,最终却换不来他幻想中的胜利与安全。

1949年,解放军终于全面占领宁夏。马鸿逵的幻想彻底破灭,他所谓的“有恩于共产党”也被历史无情地嘲笑。他拒绝和谈的顽抗不仅葬送了自己的政治生涯,也让宁夏在战后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恢复生机。

1949年秋,解放战争进入了最后的决胜阶段。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势如破竹,国民党残余势力接连溃败,蒋介石的中央政府已无力回天。在西北,随着傅作义和平解放北平,兰州、银川等地接连易手,马鸿逵所谓的“宁夏王国”成了孤岛。尽管如此,他依然不愿承认失败的现实,继续做着死守宁夏、以待蒋介石反攻的白日梦。

马鸿逵将希望寄托于他的“马家军”。这支以家族为核心的部队,在过去几十年间为马家奠定了西北军阀统治的根基。然而,此时的马家军早已不复往日之勇。由于连年征战和压榨,士兵士气低落,武器装备陈旧,补给更是捉襟见肘。马鸿逵试图通过强征兵员补充军队,却因民心尽失,征兵计划接连失败。许多宁夏百姓宁愿逃亡他乡,也不愿为他卖命,甚至连家族内部的一些亲信都开始动摇。

局势的急转直下让马鸿逵焦躁不安。为了稳住军心,他一边向蒋介石请求增援,一边加强内部的控制手段。他发布了一系列军令,严厉禁止部下讨论投降或起义的可能性。任何散布“失败言论”的士兵和官员都被当作叛徒处决。为了彰显自己的决心,他还在一次军中会议上大声咆哮:“宁夏是马家的根基,我们绝不能让共产党夺走!”然而,他的这番言辞并未换来士兵的忠诚,反而让众人更加惶恐。

解放军的攻势逐渐逼近,给宁夏的防线造成了巨大压力。黄河是马鸿逵抵挡解放军的最后一道屏障,他命令部队在黄河沿岸修建防御工事,希望凭借地势优势抵挡解放军的进攻。然而,解放军早已熟悉西北复杂的地形,采取了巧妙的战术避开正面冲突。他们在夜晚悄悄渡河,从侧翼包抄了黄河防线。解放军的迅速推进让马鸿逵猝不及防,他苦心经营的防御体系在短短几天内被彻底瓦解。

更令马鸿逵绝望的是,堂兄马鸿宾的起义成为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马鸿宾原本是马家军的中坚力量,但多年来因与马鸿逵存在权力争端,一直心怀不满。当解放军向他伸出橄榄枝时,他果断选择起义,率部向解放军投降。马鸿宾的举动让解放军无需费一枪一弹便掌握了宁夏的重要防线,也直接切断了马鸿逵的退路。

面对大势已去,马鸿逵终于意识到,他赖以生存的“宁夏王国”已无可挽回。此时,他唯一能做的,就是保住自己的性命。1949年9月,马鸿逵在解放军即将包围银川时匆忙集结亲信,带着家人和大批黄金仓皇出逃。他所乘的专列载满了金条、珠宝、字画等值钱的财物,而原本满怀希望能随他撤退的将士却被无情抛下。在宁夏的许多马家军士兵,直到解放军进城才意识到自己的主帅已经弃城而逃。

马鸿逵的逃亡路充满了狼狈和耻辱。从银川出发后,他辗转抵达兰州,然后紧急乘飞机飞往重庆。在重庆,他曾试图寻求蒋介石的保护,但蒋介石此时正为台湾的安全焦头烂额,对马鸿逵的败逃大为不满。蒋介石甚至斥责他“无能守土,徒增党国之耻”。最终,马鸿逵不得不仓促离开大陆,带着剩余的财物与家人逃往台湾。

到达台湾后,马鸿逵的处境并未如他所愿。他以为自己能继续得到蒋介石的重用,保住马家在西北的影响力。然而,蒋介石将他视为战败的替罪羊,不仅拒绝给予他实权,还对他冷眼相待。与此同时,马鸿逵在台湾的生活也充满了矛盾和纷争。他带走的财物虽然庞大,但很快因奢侈生活和家族内部争斗而所剩无几。他的儿子马继援因财产问题将他告上法庭,家族内部陷入分崩离析的状态。

马鸿逵最终选择离开台湾,前往美国定居。他在美国购买了一座农场,试图用务农的方式度过余生。然而,他既无务农的经验,也无法适应孤独的生活。失去权力、失去家族支持的马鸿逵,生活逐渐走向凄凉。他每天在农场中独自徘徊,回忆着过去的辉煌与今日的落魄。直到1970年,马鸿逵在美国一个简陋的农舍中孤独死去。至死,他都未能再踏上故土,连“叶落归根”的愿望也未能实现。

马鸿逵的逃亡,是他一生中最后的失败。他以狂妄与顽抗对抗历史潮流,却最终在命运的洪流中狼狈逃窜,甚至失去了作为家族首领的最后尊严。这一切,正是他拒绝顺应历史、逆潮流而动的必然结局。

家破人亡,客死他乡

马鸿逵的逃亡并未带来希望,而是开启了他人生中最凄惨的一段落幕。1949年9月,当他带着家人和大批黄金飞离宁夏时,这位曾经的“宁夏王”内心仍对未来存有幻想。他以为,只要能投奔蒋介石,就能保住马家军的荣光,在国民党的残余势力中继续占据一席之地。然而,当他抵达台湾后,却发现等待他的不是荣耀,而是羞辱和孤立。

初到台湾的马鸿逵仍试图展现自己的重要性。他向蒋介石呈报了一份长达数万字的“战败报告”,企图通过将责任推卸给部下和“突发的战场失误”来为自己的失败辩护。他在报告中强调自己“忠于党国多年,为西北稳定作出巨大贡献”,还暗示蒋介石应该给他“收复失地”的机会。然而,蒋介石此时正因接连的战败深陷愤怒与自责中,对这样的辩解毫无兴趣。相反,他对马鸿逵弃城而逃的行为极为不满,认为其不但无能守土,还给国民党丢了脸面。蒋介石当着多名高官的面,斥责马鸿逵“尸位素餐,无能至极”,随后将他从权力核心中排挤出去。

蒋介石的冷眼相待让马鸿逵意识到,他在台湾已经无处可依。他带来的大量黄金与财物,原本是为了东山再起做准备,却很快成为他生存的最后保障。失去政治地位后,马鸿逵只能依靠这些财物维持生活,但这种奢靡的日子并未能给他带来安慰。相反,他的家庭迅速陷入分裂之中。

马鸿逵的长子马继援是一个精明而野心勃勃的人,他认为父亲的失败让马家军蒙受耻辱,对父亲的不满早已积累已久。在台湾定居后,马继援逐渐控制了家族的财务大权,试图将黄金与地产据为己有。马鸿逵对此极为愤怒,几次想要收回掌控权,却都被马继援巧妙地化解。最终,父子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马继援一纸诉状将父亲告上法庭,控诉马鸿逵挪用家族财产、挥霍无度。这场官司不仅让马鸿逵的家族颜面尽失,也彻底撕裂了马家的亲情。

除了父子之争,马鸿逵的家庭关系更是矛盾重重。作为一名封建军阀,他一生笼络了多位妻妾,逃亡时也带着几个主要的妻子一起离开大陆。然而,这些妻妾在台湾的生活极为不适应,原本在宁夏拥有的荣华富贵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狭窄的住所与内斗的生活。妻妾之间因分配资源的问题争吵不断,几名年轻的妾室甚至在多年后选择离开他,另寻出路。马鸿逵的家族逐渐四分五裂,曾经繁盛一时的“宁夏王家”变得支离破碎。

家庭的失控与亲情的破裂让马鸿逵的晚年生活愈发孤独。他试图通过接近其他流亡台湾的军政人物来获得支持,但昔日的“战友”们对他避之不及。蒋介石的批评使得国民党内部无人敢与他深交,他在台湾的政治圈中逐渐成为一个边缘人物。晚年的马鸿逵只能靠着回忆过去的辉煌来聊以慰藉,他常对身边的仆人说:“如果蒋委员长当初多信任我,宁夏的局势不会那么快失守。”然而,他的话无人相信,也无人应和。

1956年,马鸿逵带着仅剩的财产移居美国,希望能在异国他乡寻得片刻安宁。他在美国的生活并不如意。他用积蓄买下了一座偏僻的农场,却因缺乏农业经验而入不敷出。他每天孤独地在农场中徘徊,感受着截然不同于昔日“宁夏王”身份的落魄生活。他试图通过与当地华人社群接触缓解孤独,但由于语言和文化的隔阂,他始终无法融入新的环境。他唯一的陪伴者是一名旧日的仆人,这名仆人后来回忆说:“老爷晚年常常坐在农场的摇椅上发呆,嘴里念叨的总是宁夏和马家军。”

1970年,年近80的马鸿逵在孤寂中去世。他的去世几乎无人知晓,甚至连葬礼都办得极为简陋。他晚年的生活如此落魄,以至于无法支付归葬的费用,最终只能被埋葬在美国的异乡墓地。他曾希望“叶落归根”,但最终连这个愿望也成了泡影。

结语

马鸿逵的一生,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段充满矛盾与悲剧的缩影。从意气风发的“宁夏王”,到众叛亲离、客死他乡的流亡者,他的一生见证了军阀势力在历史潮流中的兴衰浮沉。他的失败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对民心的漠视、对权力的执迷,以及对历史大势的无知与抗拒。历史无情地证明,得民心者得天下,顺应潮流者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马鸿逵的命运警示后人,任何逆时代而行的力量,都无法改变历史的方向。只有融入人民的力量,拥抱进步的潮流,才能真正创造出长久的安定与繁荣。

今天,站在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回望马鸿逵的结局,正是为了铭记历史的教训。唯有深刻反思过去的失败与荒谬,我们才能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与希望。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惟愿我们都能站在正确的一方,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共同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