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大鳄请注意,出清时刻来了

智车星球转啊转 2024-12-31 09:30:49

汽车行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种既快又慢的矛盾之中。

慢,是造出一辆车依然需要做足充分的验证,花的时间以“年”单位。

快,是市场变化不等人,技术变革不等人。

具体到智驾领域,那就是端到端正在经历一个“出清”时刻,谁慢了一步,谁就很可能出局。

这个表格中有实际的端到端落地,也有一些PR的宣传成分,但无论如何,行业风暴已经骤然而至。

身处这样的风暴眼,一些“天翻地覆”的变化也在快速发生。

其中最明显的,是一些重点玩家的“缺位”。

1

蔚来智驾团队再调整

刚开完NIO DAY的蔚来,智驾方面迅速做出了大动作。

公开报道显示,蔚来智能驾驶研发团队即将完成多个重要岗位的人事变动,涉及交付团队、“端到端”团队等。

据称,这次变动的主要原因就是蔚来智驾方案的交付效果未达预期、“端到端”智驾方案落地进展较为缓慢。

让人颇为意外的是,今年6月为了推进“端到端”技术,蔚来智驾团队就做过一次架构调整,将原本的感知、规控团队合并为大模型团队,由原感知团队负责人彭超任负责人。

此次调整,蔚来智驾负责人任少卿将进一步直管团队,亲自带队大模型部,行泊方案、数据闭环方案等关键领域负责人,都将向任少卿直接汇报。

一年对核心团队做出两次调整, 蔚来的着急显而易见。

毕竟,蔚来智驾的自研开始于2016年,早于大多数车企。在高速NOA还是智驾重点比拼项目的时期,蔚来也曾是第一批完成此项功能落地的车企之一。

但面临这一轮的“端到端”考题,曾经的“三好学生”截至目前仍未交卷。

对此,蔚来创始人、董事长李斌解释称,蔚来智驾研发团队的工作目标是为用户“解放精力、减少事故”,因为交付任务比较重,蔚来选择从安全角度出发,将主动安全(AEB)作为优先落地的功能(7 月蔚来实现了基于“端到端”算法的主动安全功能上车),并希望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可用性和使用时长。

这样的解释,有多少“挽尊”的成份,见仁见智。

可以肯定的是,对于摊子越铺越大、但销量暂时还没有出现明显起色的蔚来,新一轮的智驾战役,输不起。

2

从Demo到量产,地平线还跑得不够快

除了车企,这场战役中最受关注的,就是车企背后的智驾供应商。

再看一眼开头的表格,你会发现其中少了一位重量级供应商——地平线。

作为“地大华魔”的一员,在端到端这一轮的比拼中,地平线的速度显然没有拉起来。

华为自不必说,不管是量、C端和B端的口碑评价、现象级成功案例的打造,都走在了前列。

“双腿走路”的Momenta,在几次为车企救火之后,让行业对于其实力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在这轮端到端比拼中,效率也是极快。

在智己今年10月的科技日上,特意提到了与Momenta合作的“一段式端到端直觉式智驾大模型”。

对于常年躲在主机厂背后的第三方供应商,这样的上桌同吃一碗饭,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卓驭(原大疆车载)作为这两年智驾领域最大的黑马,凭借双目算法和成本优势杀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道路。

目前,卓驭已经在宝骏云海上落地了二段式端到端,后续还有基于高通8650的端到端算法将搭载在红旗天工08上。

卓驭当下最大的问题是还没有一款爆款车型,总给人一种雷声大雨点小的感觉。

但爆款可遇不可求,时机到来前跟上节奏打磨产品,暂时不会有太大风险。

地平线对于以城市NOA为主的高阶智驾以及转型软硬一体供应商的想法,由来已久。

去年,乘用车市场因为小鹏G6、问界M7等智能车型的热度,蒙上了一层智驾蓬勃发展的“滤镜”,但实际情况却仅是刚刚开了个头,高阶智驾的渗透率实际只有不到5%。

当时,虽然不少企业都宣传自己能做城市NOA这类高阶智驾,但真正做出完整产品并量产搭载上车的,一只手就能数过来。

市场渗透率还低,能做的对手也少,当时对于地平线,自然是一个加深品牌效应的极好的机会窗口。所以地平线加大了城市NOA业务的资源投入,负责人就是前华为智能驾驶产品部部长苏箐。

到了今年,配合征程6系列芯片产品的发布,面向高阶智驾的SuperDrive也走到台前。

媒体体验、大众中国CEO体验都说好,实现国内12城泛化、2024年四季度实现全国泛化、获得多个创新技术奖……发布至今,SuperDrive的曝光没有断过,但这些消息中却少了最重要的那一个——定点量产的消息。

或者说,是SuperDrive的载体——征程6P的定点量产消息。

征程6一共有6款芯片,算力相对较低的4款是刚需基本盘,但最多也只能到做到高速NOA。但大算力的H和P,谁会首先用上依然不得而知。

根据地平线的招股书信息,SuperDrive的量产首发预计是2026年。不过根据最新的演讲披露,SuperDrive将于2024年第四季度推出标准版量产方案,并将于2025年第三季度实现首款量产合作车型交付。

但即便提前了时间表,这个时间点却依然显得有些滞后。在2025年这个量产关键窗口期,地平线能否用产品力弥补上时间差还需要再观察。

3

再快一点,才能更“安全”一点

2024年的端到端红利,让本以为难有新人出头的智驾行业,硬生生让元戎启行挤出了一个位置。

2023年闷声做产品,2024年伴随着融资、量产项目落地以及CEO周光好几次“语出惊人”,元戎启行一炮打响。

8个月把长城魏牌蓝山城区智驾做到量产,接下来用时5个月,就在第二款车Smart精灵5上完成了工程化复制。

够快、够新、够好这三个制胜关键,元戎至少做到了2.5个。

这也是在2024年的尾巴,元戎异军突起的原因。

也同样可能是曾经备受期待的玩家消失的原因。

时间已经不站在犹豫者这边,智驾市场的红利窗口也不会一直敞开。

跑得慢的,明年可能连“上桌吃饭”的资格都没有。

即便体量大如比亚迪,也不敢有一丝怠慢。

毕竟即便现在跑在前面,谁又敢保证不会在下一个弯道被后来者反超?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