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初期有两大联盟:一个是袁绍、曹操、刘表联盟,另一个是袁术、公孙瓒、陶谦联盟。这个联盟的形成,有两大原因:1.袁术早期占据的南阳地区,位于曹操、刘表的交界处,地缘矛盾非常尖锐;2.袁家根基深厚,袁术拉拢了公孙瓒牵制袁绍,陶谦牵制曹操。可以说,三国初期的政治局势,和诸侯地缘有着必然的联系。
袁术与绍有隙,术求援於公孙瓒,瓒使刘备屯高唐,单经屯平原,陶谦屯发干,以逼绍。太祖与绍会击,皆破之。
四年春,军鄄城。荆州牧刘表断术粮道,术引军入陈留,屯封丘,黑山馀贼及於夫罗等佐之。太祖击详,术救之,与战,大破之。
曹操与袁绍联手,击败了公孙瓒和陶谦,两家也结下了情谊。而势单力薄的袁术,失去了外援,就被曹操、刘表锁在了南阳盆地。刘表袭击南阳,断了袁术的粮草补给。丧失根基的袁术,向东进入了陈留地区,和曹操打了起来。“太祖大破之”,惨败的袁术,逃到了我们熟悉的淮南,之后上演了“称帝”作死的一幕。
袁术的败走,成就了曹操在中原的传奇。渐渐统一中原的曹操,和雄踞河北的袁绍,同盟变仇家,打响了官渡之战。
八月,绍连营稍前,依沙塠为屯,东西数十里。公亦分营与相当,合战不利。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 ——《三国志.魏书一·武帝纪》
官渡之战,曹袁双方实力悬殊:袁绍扎营东西数十里,至少有接近10万的兵力。而曹操兵不满万,还有两三成的伤员。原因如下:1.曹操地缘太差:荆州刘表、江东孙策(官渡初期过后遇刺)、汝南刘辟、刘备,都要分兵防范。2.袁绍占据青、冀、幽、并,四州大半土地,本就比曹操家底厚。
公与绍相拒连月,虽比战斩将,然众少粮尽,士卒疲乏。——《三国志.魏书一·武帝纪》
曹操以少击多,依旧处于优势,袁绍损兵折将。但连连战胜的曹军,还是耗不下去了。“众少粮尽”,曹操要的不是小胜,而是一击必杀,否则必败无疑。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直到许攸的出现,改变了官渡之战的结局。
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来奔,因说公击琼等。左右疑之,荀攸、贾诩劝公。公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骑五千人夜往,会明至。
对于许攸袭击乌巢,袁绍军粮仓的建议——群臣“疑之”,荀攸、贾诩“劝之”,曹操“公自击之”。这就是曹操的领袖魅力,与君主魄力所在。贾诩、荀攸看的明白危险,曹操看不明白吗?但曹操更明白——拖下去必败,拼了还可能会赢。荀攸、贾诩这些臣子不能说的话,他这个君主必须去做。
郃等闻琼破,遂来降。绍众大溃,绍及谭弃军走,渡河。追之不及,尽收其辎重图书珍宝,虏其众。
许攸的建议——奇袭乌巢,给了袁绍致命一击。张郃、高览等名将归降;近十万袁军溃散;无数粮草辎重,充实了曹操势力。官渡之战后,曹操、袁绍攻守之势异也,双方实力强弱有了根本性变化。
汉得陈平而诛项籍,魏得许攸而破袁绍;彼敌国之材臣,来为己用,进取之良资也。——司马光
在司马光看来,许攸对曹操的作用,不亚于陈平对刘邦的功绩,而且都是“敌国之材”。这两个人很像:1.项羽不用陈平,袁绍问罪许攸,都是被逼走的;2.都是才华横溢,声名狼藉之人。
但官渡之战首功许攸,曹操平定北方的贵人,却被曹操杀了,这是怎么回事?对应功臣许攸之死,曹操却原谅了杀子仇人。
太祖南征,军淯水,绣等举众降。太祖纳济妻,绣恨之。太祖闻其不悦,密有杀绣之计。计漏,绣掩袭太祖。太祖军败,二子没。绣还保穰,太祖比年攻之,不克。
张绣占据南阳宛城,以荆州刘表为后援,对抗中原的曹操。曹操南征时,张绣选择投降。可曹操和张绣叔叔张济之妻邹氏,住到了一起,张绣非常不满。曹操听说张绣不满,决定除掉这个隐患,但计策泄露,张绣先发制人。曹操兵败,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将典韦,全部阵亡。
太祖拒袁绍於官渡,绣从贾诩计,复以众降。语在诩传。绣至,太祖执其手,与欢宴,为子均取绣女,拜扬武将军。官渡之役,绣力战有功,迁破羌将军。
曹操官渡之战时,四面受敌,贾诩建议张绣投奔曹操,以求雪中送炭之功。曹操拉着张绣的手,一起在宴会上畅谈,并且与杀子仇人,结为儿女亲家。曹操的不计前嫌,宽容大度,换来了张绣在官渡之战的奋力死战。
这就是曹操,不拘一格的“唯才是举”,张绣这个杀子仇人都能用,还有什么人不能用?所以,曹操阵营,人才济济,打下了大半曹魏江山,这是一个雄主的心胸气魄。
可是许攸不同,曹操奇袭乌巢,给了他展现才华的机会。但平定河北之后,他依旧一口一个“曹阿瞒”,“若无我许攸,你们怎能进这邺城”?对曹操而言,许攸有才华,私德差点也没关系,但不能没有君臣之别。特别是,曹操占据了大半江山,就更需要树立威信,否则难以服众,于是许攸就成了丧命鬼。
厚待杀子仇人张绣,是因为张绣力战有功;杀死救命恩人许攸,是因为许攸没有君臣之别。这就是曹操的唯才是举,首要你要有才,但更重要的是你的才要唯我所用。
杀许攸、厚张绣,一个恩威并施、赏罚分明、心胸宽广的曹操形象,刻画到了天下人心中。这就是曹操的政治智慧——不以个人喜恶、恩仇,而论公事。在曹操的以身作则下,曹魏政权,成为了一个真正的朝廷。一个没有蜀国“任人唯亲”,一个没有吴国“世家掌国”的独立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