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之后的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其实并不认识形成于秦朝之前的古籍中的文字字义,如果我们想要重新认识形成于秦朝之前的中华中古乃至上古的典籍的真正内涵,就必需重新寻找并且发现这种消失了两千多年的上古字义。
最新研究成果发现,通行本《道德经》以及其他几部在历史上流传下来的《道德经》版本,都存在着一本共同的底本,这本底本就是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这个版本。
从大的结构上来看,二者除了《道经》与《德经》的先后顺序不同,其他的章节完全一致。
而从细节来看,通行本《道德经》把《帛书·老子》中的很多“古字”,都以后世的“今字”替代或通假掉了,并且在替换文字的基础上,对有些内容进行了篡改。
经过这样的替换、调整以及结构的颠倒,就把《帛书·老子》变成了在当时乃至后世,至少让后世之人觉得还能看懂的通行本《道德经》。
但是,即使是经过这样的篡改,通行本《道德经》阅读起来依然会让人觉得非常难懂,而且缺乏整体感。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
原因就在于秦朝以后的中国知识分子,已经不认识秦朝之前的古代经典中所使用的文字字义。
换言之,秦朝之后的人,是“不识字”的。
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为大家介绍过,整个中华文明的历史可以分成两段:
第一段,是从女娲伏羲这里开始,一直到周朝灭亡,这一阶段属于中华原生文化历史阶段;
第二段,是从秦朝一直到清朝灭亡,这个阶段属于中国传统文化历史阶段。
在中华原生文化历史阶段,汉字中存在着两套完全不同的字义:
第一套字义,是最早原生的“本源古汉字”字义;
第二套字义,是在“本源古汉字”字义上衍生出来的常规字义。
从考古发现来看,常规字义在殷商时期就出现了,一直传承至今,所以,现代人看到安阳出土的甲骨文还是能够进行识别的,但是,对隐含其中的更古老的“本源古汉字”字义却已经不认识了。
“本源古汉字”字义,并不是用来记录人类的语言以及日常经验的,而是一种专门用来记载起源于伏羲时代的人在“重叠结构世界”中进行“心智系统转换”练习的图示。
这种“心智系统转换”的方法,在中华原生文化历史时期,得到过广泛的普及和应用,所以,在中华原生文化历史时期中所形成的典籍,运用的文字字义,都不是常规字义,而是这种“本源古汉字”字义。
所以,形成于周朝末期的《帛书·老子》所用的文字字义,也是这种“本源古汉字”字义,后人如果用常规字义去读,是读不出其中的本来内涵的,只有用“本源古汉字”字义去解读,才能还原其中本来的内涵。
于是,读者可能会产生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这种“本源古汉字”字义为什么会失传?
原因很简单,就是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统一了文字,并且在郡县制的管理中广泛地使用了只有常规字义的统一文字,再加上连年的战乱,以及禁止民间藏书的举措,等到汉初,社会重新需要文化的时候,这种“本源古汉字”字义基本上就失传了。
第二个问题——我们现代人还能重新认识并恢复这种“本源古汉字”字义吗?
心智玩家的团队经过多年的研究,已经重新破译了“本源古汉字”字义(又称“黄帝密文”字义),并且用这种“本源古汉字”字义解读了《帛书·老子》和《郭店楚简·老子》,以及《大学》、《中庸》、《论语》,具体内容发布在了心智玩家的专栏中。
对于第一次接触到“本源古汉字”字义的读者,建议先观看视频专栏《“黄帝密文”识字班》。
马王堆《帛书·老子》中用“本源古汉字”字义记载的“心智系统转换”方法详情,汇集发布于专栏《解放“道德真经”》。
《老子》上古本《郭店楚简·老子(甲本)》中用“本源古汉字”字义记载的“心智系统转换”方法,完整上传于专栏《黄帝老子真经》。
而《大学》、《中庸》、《论语》中用“本源古汉字”字义记载的由孔子实践和总结的独特“心智系统转换”方法,非常适合现代人从基础到进阶一步步练习“心智系统转换”,详情发布于专栏《向孔子学功夫》。
真正复兴中华原生文化,让中华文明走向世界,需要心智玩家的读者共同参与:共同学习“心智系统转换”,在自己的生活中应用“心智系统转换”,成为中华文明复兴的最早实践者与分享者。
整体的意思概念并没有不同,都是关于道。考证比对不是吹毛求疵,东拉西扯
帛书道德经是分甲乙两个版本的,其不同之处还是很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