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中国乡村大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农合)作为一项旨在保障农民医疗权益、缓解因病致贫返贫风险的重要制度,多年来在守护百姓健康防线、筑牢乡村医疗根基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近日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龙兴镇朴里村一则与新农合缴纳挂钩的“特殊通知”,却如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层层涟漪,引发广泛争议,也将民生保障与基层治理中的诸多矛盾点推至台前。
一、“通知”背后的无奈与强硬
一张来自“普利网格服务群”的截图,直白地揭示了朴里村村委会下达的“硬核规定”:不配合缴纳新农合的村民,子女考上大学将无缘奖学金与礼金,家中古稀老人的重阳节福利也会被取消。看似简单的通知,背后折射出的是复杂的乡村治理困境与基层工作者在医保征收任务前的焦虑。站在村委会角度,新农合参保率或许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每年上级层层下达参保指标,完成度与诸多考核挂钩,影响着村子整体工作绩效评估。在部分乡村干部认知里,高参保率意味着对村民健康负责,也彰显自身工作成效。他们深知医疗保障对于脆弱的农村家庭防线有多关键,一场大病足以拖垮一个原本安稳的农户,新农合便是那兜底的“救命稻草”。于是,当面对少数不愿参保、心存侥幸或确实经济拮据的村民时,常规宣传动员失效后,便祭出这类看似“有效”的强制手段,试图以利益关联“撬动”村民参保积极性。
二、百姓“两难”:有心参保,无力“买单”
反观村民一方,新农合缴费积极性本应高涨,毕竟关乎切身健康与生死安危。可现实中,抵触情绪却时有滋生,原因耐人寻味。经济因素首当其冲,尽管新农合缴费标准逐年微调,看似增幅不大,但对于以务农、打零工为主要收入源的农村家庭,尤其家中老弱病残多、劳动力匮乏的,积少成多的保费仍是沉重负担。每年几百元保费,可能是几亩薄田一季收成的大半,或是在外务工数月省吃俭用攒下的积蓄,权衡日常柴米油盐与未雨绸缪的医疗保障,天平常倾向眼前生计。认知局限同样不容忽视。部分村民健康观念陈旧,秉持“小病扛、大病拖”思维,觉得自身身强体壮,患病概率低,参保如同“白花钱”;还有些对新农合报销流程、范围心存疑虑,听闻报销繁琐、异地就医受限等传闻,便打了“退堂鼓”,不愿轻易掏出腰包。这种有心参保却被现实掣肘,或是无心参保源于误解的状况,在乡村绝非个例,是横亘在医保普及路上的“拦路虎”。
三、强制缴纳“旧疾”复发,症结何在?
此次朴里村事件并非孤例,过往多地都曾曝出强制农民缴纳新农合乱象。这背后深层症结,在于政绩考核“指挥棒”导向偏差。上级部门过度聚焦参保率数字,忽视参保质量与村民实际意愿,基层为求达标,只能剑走偏锋,用“捆绑福利”“威胁惩戒”等手段强推。长此以往,不仅伤了村民对基层组织信任,更让新农合惠民初心蒙尘,从民生福祉沦为“任务指标”重压下的“形式工程”。城乡二元结构“后遗症”也在作祟。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医疗资源稀缺,与城市医保体系完善、保障力度大形成鲜明反差。农民即便参保,面临报销比例偏低、优质医疗服务不可及等问题,获得感打折,参保动力自然不足。再加上信息不对称,宣传解读工作流于形式,复杂政策条文未能以通俗易懂方式深入乡村“毛细血管”,村民对新农合认知模糊,进一步加剧参保困境。
四、基层治理“平衡木”:情理法间的抉择
龙兴镇政府回应“村民交纳医保并非强制性要求,将核实此事”,彰显纠错态度,但更应深思如何重塑基层治理逻辑,在民生保障与村民意愿间寻得平衡。一方面,要优化政绩考核体系,摒弃单纯“数字论英雄”,将工作重点转向提升参保质量、增强村民满意度,给基层松绑,使其有精力、有耐心做细做实宣传动员,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普及医保知识,剖析利弊,激发内生参保动力。另一方面,完善医保制度设计是关键。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尤其是对贫困地区、低收入农户倾斜,降低个人缴费压力;简化报销流程,打破地域壁垒,推进异地结算常态化、便捷化,拓宽医保定点范围,让优质医疗资源触手可及,提升农民参保“性价比”。例如,一些地方探索“一站式”结算服务大厅、线上即时报销平台,极大改善村民报销体验,引得参保热情高涨。
五、民生为基,筑牢乡村保障防线
新农合本是民生“保护伞”,不能因执行偏差沦为“紧箍咒”。在乡村这片广袤土地上,基层治理需扎根泥土、贴近人心,尊重每个村民个体权益,将“为人民服务”从口号化作点滴行动。从长远看,唯有持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升乡村医疗基础设施与服务水平,增强村民对生活、对未来信心,医保参保才会从“要我保”变成“我要保”。当再次审视朴里村这场争议,不应仅停留于指责或辩解,而当作改善乡村治理、优化医保工作契机。让医保政策在法治轨道畅行,于情理之中深入人心,在广袤乡村编织密不透风“保障网”,护佑万千农民在健康路上无后顾之忧,迈向乡村振兴康庄大道,那时,类似争议才会消弭于无形,乡村大地将满是民生福祉润泽下的勃勃生机。
在新时代乡村振兴蓝图下,每一项关乎民生政策落地都考验着基层“绣花针”功夫,新农合更是重中之重。以此次事件为镜,不断校准方向、优化路径,方能使保障之光穿透乡村每一处角落,温暖每一户农家,书写乡村治理与民生保障和谐共生的崭新篇章。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